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对江西高校专业建设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3-07-24 02:10肖晓军曾家健严洪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6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权重评估

肖晓军 曾家健 严洪林

[摘           要]  以某高校参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2017年其参与第一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以来实践性课程占比、师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生考研率及考公率、参赛获奖情况、就业率等指标的变化,揭示了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对江西高校专业建设质量的影响状况,据此分析了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    键   词]  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江西高校;专业建设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005-04

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合理设置与调整专业、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从国家层面看,教育部在2011年10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院校专业评价工作,并指出开展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科教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能力;促进政府对高等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促进社会参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评价、监督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1]。

在此大背景下,江西省于2017年和2022年先后两次启动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对普通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在宏观层面实施监控,同时不断提高各高校专业化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各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实现以上目标,江西省教育厅制订并发布了《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简称《方案》)和专业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对应指标的数据采集、材料公示、定性材料专家评审、评价结果公示等环节[2],在全省范围内顺利进行了两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

江西省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的,即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利用江西省某高校参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2017年至2022年两次参评期间数据指标的演变趋势来分析专业综合评价所达到的效果。

一、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状况简介

(一)全国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开展情况

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开展始于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自此,全国各省、市、区陆续启动相关工作。最先启动专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的是青海省,时间是2011年;2012年,辽宁省、上海市开始试点;山西省、湖北省分别于2013年、2014年启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15年甘肃省、江西省启动试点。2016年,《关于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之后,更多的省、市、区相继启动该项工作,随着参与省、市、区的增加,工作内容也相应从教学评估转到更为全面的专业评估、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上。

江西、河南、吉林、辽宁、青海、山西、上海、天津等八个省、市于2017年6月完成了综合评价试点专业评估工作。辽宁省在第一轮次中完成153个专业的综合评价;福建、黑龙江、甘肃三个省的专业评价试点结果并未发布,也没有展开新的评估工作。

(二)江西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状况

《江西省201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方案》等三个文件于2015年9月印发,并之后发布相关通知,同时发布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价工作实施对象及范围涉及7个学科门类26个专业类中66个专业,并在2016年6月以具体排名的形式公布评价结果。至2018年,共有24所普通高校895个专业点、13所独立学院238个专业点参加评价。2022年江西省启动新一轮评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有26个所普通高校参评。

在江西省2017年与2022年两次专业综合评价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类)指标体系大致相同,仅存略微变化。在2017年的第一轮评估中,有8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34个观测点。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是教学资源(权重25%)、生源情况(权重15%)、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权重20%)、教学质量(权重15%)、培养模式(权重15%)、培养效果(权重10%)、思想政治工作(满分5分)、专业特色(满分10分)。从8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教学资源占比最大,其次是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最后是培养效果。

而在2022年江西省專业综合评价中,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情况是:8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和59个观测点。其中一级指标分别是:立德树人(权重10%)、培养模式(权重10%)、培养能力(权重25%)、教学质量(权重10%)、学习质量(权重15%)、就业与发展质量(权重15%)、质量保障(权重5%)和特色与社会声誉(权重5%)。

可见第二轮评估相对于第一轮评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均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考核生源情况和教学资源,一些指标权重进行了调整:如培养模式权重从15%调整为10%;教学质量权重从15%调整为10%;细化了培养效果,分别从培养能力、学习质量、特色与社会声誉三个方面观测培养效果,三方面权重之和达到45%;增加就业与发展质量考核,去除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指标;以立德树人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从5分满分调整为权重10%,与培养模式权重相同。

二、相关研究动态

陈尚钘等从对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特性的认识角度,分析了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构成、评价结果及评价的驱动性,对评价方案在指标体系、指标组成、数据来源、数据核查等方面做出了思考,最后针对主管者、专指委、教指委层面提出了建议[3]。胡赛凤等指出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出现的参与问题、体系是否合理、内部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提出要完善专业综合评价制度、探索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行校内专业综合评价。李冬英等通过对各省专业评价情况的了解,比较其评价体系发现各省、市在评估指标点以及评价结果上,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对于评价指标使用和拥有、动态和静态、质量和指标关联性、深度和广度等基础问题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4]。杨雅芳从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的内涵及意义出发,围绕各高校为应对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所采取的策略展开分析,建议将工作前置化和常态化,凝练专业特色,发挥专业教研室的核心作用,规范撰写参评材料[5]。袁东敏指出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太过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二是缺失各专业内部进行评价的机制体制,三是第三方评价的制度还没有建立。通过介绍国外高校专业评价的多元主体模式、自评为主外部评价为辅模式和以市场类型为主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体制,增强多元主体参与综合评价的意识、尽快弥补各专业内部评价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的制度[6]。吴云勇围绕本科金融学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培养模式、培养效果、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生源情况、专业特色、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资源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析[7]。刘洪彬等指出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综合评价存在理论基础薄弱、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评价方法有待优化、评价数据库建设亟须加强和评价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PDCA循环理论构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学生、产出、改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研发综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并建设质量评价保障机制,有效推动教学资源供给再升级、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8]。

三、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对专业建设质量的影响

衡量专业建设质量的指标有很多,本文主要选择实践性课程占比、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师资学历结构以及学生参赛获奖、考研考公率情况、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专业建设质量状况。

(一)对实践性课程设置的影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广泛开设,其主要培养外贸实践型人才,据此,本文以实践性教学课程培养学分占人才培养总学分的比重来衡量课程设置结构的优化状况,占比提升表明课程设置得到优化,专业建设质量在提高。下图1便是2017—2021年间某参评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发展演变状况。从图1可以看到,在第一次评估后,实践性课程学分占比变化不大,虽然期间经历了一个增长,最高時达到了占比27%左右,但近年又处于回落。因此可以认为,综合评估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影响不明显,综合评估并没有起到纠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然,这可能与评估的指标体系设置也有一定的关系,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没有直接设置这一指标,更多的是从一些间接指标来得到反映。

(二)对师资质量的影响

师资质量的提高可以从师资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来衡量。学历结构采用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比来衡量,职称结构采用具有副高职称和正高职称教授人数占比来衡量,年龄结构采用45岁以下教师占比来衡量,它们的比重越高表明师资质量越高。图2是它们占比在2017—2021年间的发展演变情况,可以看到它们的占比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学历和年龄的结构优化比较明显,通过专业评估,学校认识到自身在师资力量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大多在随后的几年里加大了师资的引进力度,客观上使师资质量得到一定的改善。

(三)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有学生考研考公率、就业率等。考研考公率采用考上研究生、公务员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就业率采用就业人数占总毕业人数来衡量。图3显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7—2021年五年间考研考公率、就业率发展演变情况。从图3可以看到,考研考公率自从2017年第一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以来,呈现出持续的上升态势,表明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对这两个指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但五年来学生就业率却呈现出波动不规则的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就业情况更多是受整体国家宏观因素影响,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对学生就业率影响不明显。

四、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主导评价问题

政府主导的评价模式,其优点是可以更好地评估参评学校是否按照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来办学,国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而有利于教学评价行动的统一规范,便于评价结果的相互比较。但其不利的一面也是比较明显的,如参评学校会比较消极应付,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也难以激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去建立一套自己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而且参评学校可能为了在评估中获得好成绩,对一些指标进行临时突击,缺乏长期规划。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性方面

政府主导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导致在设定时往往依据自身目的进行,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制定统一、标准的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的标准统一的指标体系,导致忽略对高等教育的其他社会需求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究。用标准化的、统一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差异巨大的各高校专业,会导致专业发展趋同,不利于高校专业特色差异发展。此外,指标体系设置过于细化,定性指标过多,使评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尤其是一些定性材料的撰写,耗费教师大量精力,而由于定性材料主观性比较强,其实际评价专业发展质量的效果也不是太好。

五、改进措施

(一)完善专业综合评价制度

未来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对现有的专业综合评价制度进行完善:一是针对现有的评价过程中没有第三方机构以及家长、学生参与的问题,以后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参与到专业评估中来,让他们帮助对评价指标的设置进行优化,对各指标权重进行优化,也可考虑让家长、学生参与进来,主要对评估过程进行监督,以更好地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二是优化评价过程,针对当前普遍反映的评价工作量巨大,加重学校负担的问题,可以考虑大量减少定性材料的提供,主要考察定量材料,而定量材料主要通过网络进行采集、提交,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工作量,也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三是探索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分类评价,对于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高校分别设定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且只在同类学校之间进行比较、排序。

(二)探索改进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指标体系的设定宜简明扼要,不宜过多过细。2022年第二轮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和59个观测点,当评价指标体系过多过细时,无疑增加了每次评估的工作负担。未来评价应尽可能提高评估工作效率和减轻被评者的工作负担,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以定性指标为主,并且指标数量应尽可能减少,做到简明扼要,不要面面俱到。其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突出不同专业的特色,不宜在不同专业之间整齐划一。专业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引导高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结构,激励各高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为此,建议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指标体系,突出差异,甚至要考虑根据江西省对不同高等学校的定位分类(研究型、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依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别进行评价。最后,评价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建议由教育厅或各省级专业指导委员会统一安排专人进行采集和填写,然后由各参评高校进行确认,最后经过网络公示,而不要采用目前的自我求证方式。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增强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又可以减少评估由于数据采集所带来的重复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EB/OL].(2011-10-13)[2023-03-30].https://yyglc.wfmc.edu.cn/2017/0930/c1064a41266/page.htm.

[2]胡賽凤,何习平,邓承志.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问题与思考:基于参评学校视角[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45-46.

[3]陈尚钘,卢平英,王宗德.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特性、方案和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2020(11):55-59.

[4]李冬英,邓霜梅,李梦奇,等.普通高等各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各省进展[J].时代农机,2017(2):180-182.

[5]杨雅芳.地方高校应对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的策略探析:以湖南省为例[J].高教学刊,2019(16):57-59.

[6]袁东敏.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问题、借鉴与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17(4):65-72.

[7]吴云勇.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解析[J].时代金融,2016(2):85-86.

[8]刘洪彬,刘文合,王楠,等.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1(10):28-33.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权重评估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基于公约式权重的截短线性分组码盲识别方法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基于Lingo的数学模型
最终评估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