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斌芬
摘 要 在《屈原列传》教学中,采取以大写小、以小见大、大小嵌合三个策略进行分析探讨,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品鉴文本,了解传记写法,领悟文章主旨,把握传主形象。
关键词 《屈原列传》 教学策略 以大写小 以小见大 大小嵌合
《屈原列传》是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的文言文,主要介绍忠臣贤者屈原生平,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最完整的传记。没有屈原的楚国政坛,外交、政治均出现衰败迹象,他的重要价值愈发显现。《屈原列传》教学,要从历史现场角度入手,鉴赏其中的叙事和说理艺术,领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教师应丰富文言文教学方式,多角度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一、以大写小——国家兴亡间的人生转折
人物传记是以典型人物生平为蓝本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文学形式。人物传记客观记录人物资料,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屈原列传》是研究价值较高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歌颂屈原的政治才能、爱国精神、高尚人格。文章以大写小,谴责了昏庸的统治者,通过屈原悲惨的政治遭遇表现出屈原与楚国兴亡之间的关系。
历史为镜,映襯现实,预示未来。纵观《屈原列传》全文,人物言行占据主要篇幅,文章既交代了社会背景与人物关系,又从国家兴亡间凸显了屈原的人生转折。教学中可以分析文本第4—9自然段,从近千字的文本中提炼关于屈原的“忠奸对决”内容,楚国衰亡史一览无余。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产生疑问:司马迁为何大费周章写楚国的历史?这种写法是否有悖于人物传记的写作初衷?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种人物传记写作方法——以大写小,即以楚国的兴衰史折射出屈原的人生轨迹,通过楚国历史与屈原生平事迹的对比分析,凸显人物传记主题。
将屈原的生平事迹在楚国衰败的历史中放大,既有对历史的粗笔勾勒,又有对人物言行细节的工笔描绘。教师可以从文中多次“忠奸对决”的叙写入手,引领学生分析楚王、奸臣、屈原的所作所为,分析文章以大写小的特点,解释屈原与楚国兴衰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人格魅力。文中提及的三次“忠奸对决”,楚王都没有相信屈原,导致楚国政治出现内患。
教学中,可以融入假设推理互动,要求学生从屈原的角度出发,以行动为线索,还原自“黜”到“迁”的过程。这一推理互动活动能让学生在翻译古文的基础上,了解屈原的种种凄惨遭遇,对忠臣、爱国志士人物定位形成深刻认识。同时,传记将张仪、靳尚、郑袖等人与屈原放在同一历史背景中叙写,侧面烘托了屈原的人格魅力。这种“以大写小”的方法,凸显了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要引导学生在推理假设中把握屈原精神品质,运用精准语言描述分析传主的言行,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小见大——人物传记之常用写法
了解历史,谨记过去,才能笃定前进方向。《屈原列传》没有将屈原经历的大小事件一一叙述,而是有侧重地择用,细致勾勒人物形象,透视出司马迁对屈原的敬佩。“以小见大”是人物传记的常用写作方法,《屈原列传》也不例外。司马迁在写“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屈平”的过程中,并未运用大量实事铺陈屈原的经历,而是一笔带过,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谓之典型。司马迁运用对屈原影响颇深的“大事”,表现出屈原刚正不阿的性格、楚王刚愎自用的性格、佞臣多次诬陷的丑态。了解屈原的生平经历,才能透视司马迁的内在情感与创作主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大与小两方面出发,分析“以小见大”写法,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上官大夫为何与屈原争宠?
——诬陷屈原的种种行为是如何奏效的?
——楚王对屈原的信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楚王听信谗言后,一旦醒悟,能否重新重用屈原?
——屈原有什么方法可以澄清上官大夫对自己的诬陷?
以上五问能启迪学生思考,分析传记中“以小见大”的相关内容,推断上官大夫与屈原争宠的长期过程,对屈原遭受的种种诬陷进行多维分析,理解楚王对屈原从信任到逐渐疏远的原因,明白楚王碍于情面并不会承认错误并召回屈原,屈原秉持的“圣君治国”理想,让他寄希望于楚王能明辨是非,以“旁观者”的身份立于官场。
“以小见大”是人物传记的常用写法,也体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羽本纪》等作品中,比如“负荆请罪”让廉蔺二人冰释前嫌,“易水送别”凸显了各方态度以及悲壮场面,“鸿门宴”立体展现了项刘二人的魅力。“以小见大”写法优势在于展现历史事件的精华部分,避免长篇大论的主观叙述,客观展现历史,呈现丰满的人物形象。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司马迁将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浓缩为一段话,是何用意?”从文中分析“以小写大”的典型写法,在脑海中建构屈原刚正不阿的形象,参透司马迁的政治观念,对楚王、上官大夫人物形成客观深入的认识。
三、大小嵌合——司马迁与屈原之同心
《古文观止》有云:“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分析屈原的政治观念不难发现,屈原以死明志极为决绝与果敢。司马迁与屈原有不少相似之处,这也是司马迁执笔《屈原列传》的原因之一。司马迁以生践志,屈原以死明志,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司马迁在写作时必定感慨万千,这种叙议结合式的写作风格,也让读者为之动容。
教学《屈原列传》,应引导学生体会叙议结合写作方式的好处,通过人物传记之中的大段议论,分析作者寄寓文本之中的特殊情感。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分析位于文末的“太史公曰”段落,研究司马迁与屈原高度相似但却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因此,教师要以“大小嵌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司马迁与屈原相似的内容,讨论分析司马迁与屈原之“同心”。
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走好未来之路。屈原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于卓略的政治才能以及为人处世风格,还在爱国表现上为后辈树立了榜样。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史记》,对比分析司马迁在写作中使用的方法,从而通过品鉴屈原人生传记,透视司马迁的人生烙印。要以爱国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根据文末“太史公曰”片段分析司马迁对爱国忠臣屈原的评价,了解司马迁被他的人格魅力触动,重塑了屈原的正直、忠贞,在他身上实现了自己未能走出的“那一步”。
清澈的爱,只为祖国。前有忠君贤臣屈原因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后有戍边英雄陈祥榕为营救战友而牺牲于加勒万河谷。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报任安书》,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敬佩之情。要设计“致敬戍边英雄”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后搜索相关人物事迹进行探讨交流,尝试撰写人物传记,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海洋中遨游和探索。
在《屈原列传》教学中采取以大写小、以小见大、大小嵌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国家兴亡间品味屈原的人生转折,让学生解读人物传记的常用写法,感受屈原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引导学生从司马迁推崇屈原政治主张、伟大人格、语言艺术造诣入手,分析司马迁敬佩屈原的原因,这样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