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隽,张焕焕,李珊珊,宋 晴
信阳市中医院妇产科,河南 信阳 464000
剖宫产是我国妇产科常用挽救高危产妇的常用手术方式,在降低孕产妇以及新生儿死亡率,确保母婴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近几年来,随着二孩政策的推行,我国剖宫产率出现了平稳后又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剖宫产率高达36.7%,超出WHO提出的15%剖宫产率警戒线。而剖宫产术处于有创性操作,在机体应激反应以及严重损伤等因素的作用下,产妇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且产褥期并发症明显升高,并对产妇术后康复造成影响,引起了产科医护人员的关注[2]。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新型跨学科综合性整体护理模式,在作为诊疗标准化质量管理工具中,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该护理模式是以循证护理为基础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实施标准程序化护理,能够有效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3]。为此,本研究就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1 月信阳市中医院治疗的82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1例。纳入标准:符合剖宫产指征;单胎活胎妊娠;年龄在22~34岁之间;孕周在37~42周之间;产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且获得样本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恶性肿瘤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者;有盆腔手术治疗史;存在乳腺疾病或假体植入者;存在免疫系统疾病者;术前出现感染者;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者;存在泌尿系统疾病者;合并心肺肾等实质性脏器受损者;妊娠期传染性疾病者。对照组年龄22~33 岁,平均年龄(28.65±2.65)岁;体质量60~78 kg,平均体质量(69.25±5.01)kg;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25±1.01)周;新生儿体质量2.8~4.5 kg,平均体质量(3.65±2.14)kg。观察组年龄23~32 岁,平均年龄(29.32±2.21)岁;体质量59~79 kg,平均体质量(68.24±5.33)kg;孕周38~42 周,平均孕周(39.66±1.07)周;新生儿体质量2.7~4.6 kg,平均体质量(3.74±3.18)kg。两组产妇一般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剖宫产术前对待产妇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宣教、心理护理、胃肠道准备、胎心以及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记录产妇出入量、出血量。指导产妇喂养知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干预。(1)组建康复护理路径团队:由临床医生、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组成,并对团队人员实施培训管理,主要培训内容为路径相关知识以及终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团队内成员做好分层培训管理。在达到沟通、协调以及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4]。(2)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表设计:根据产妇情况及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护理原则,由团队成员工作治疗路径管理方案,在路径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产妇病情恢复及时调整,帮助产妇顺利康复[5]。最终确定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纵轴,以术前准备、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为横轴的护理路径,见表1。
表1 剖宫产术后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表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围术期指标、产后泌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1 产后恢复时间 记录两组产妇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2 产后泌乳情况 记录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产后24 h泌乳量、产后48 h母乳喂养率以及出院当天纯母乳喂养率。
1.4.3 产后并发症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剖宫产胎儿娩出后24 h 内出血量超过1 000 mL)、尿潴留(腹胀、尿痛、腰痛、并伴有尿不尽感)、下肢静脉血栓(患侧肢体皮肤颜色青紫,肿胀及疼痛,经过X线静脉造影检查确诊)以及腹胀(胃肠道内积聚过量气体,导致腹部出现压迫感、饱腹感以及腹部出现膨隆)[12]。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孕产妇产后恢复时间情况(±s)
表2 两组孕产妇产后恢复时间情况(±s)
组别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值P值排气时间(h)19.98±3.35 15.11±3.41 6.523<0.001下床活动时间(h)23.83±6.48 15.87±3.19 7.047<0.001住院时间(d)6.27±1.51 4.15±1.04 7.404<0.001
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产后24 h泌乳量、产后48 h母乳喂养率以及出院当天纯母乳喂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
观察组产后出血、尿潴留、下肢静脉血栓以及腹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剖宫产手术是解决胎位不正、产程迟滞、确保母婴安全的临床治疗手段。而剖宫产手术需切开产妇腹部,属于创伤性操作,不仅影响产后泌乳以及康复,还增加了产后尿潴留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13]。研究[14]显示,对产妇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减少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常规干预方式中,仅对产妇实施常规的入院宣教、体位管理、术前术后禁食等,不仅增加术后疼痛感以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的延长,还因为长时间禁食水影响乳汁分泌,降低母乳喂养率。
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为患者特别制定的护理计划,通过路径表的制定,合理指导患者入院、术前及术后康复护理,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与效果,被广泛应用在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15-16]。本研究中,快速康复临床护理模式改变术前禁食水的传统护理模式,产前产妇通过摄入等渗糖水不仅刺激胃排空,且中和胃酸,保持产妇正常的代谢功能,不仅有助于术后经口进食与切口预后,还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排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这与赵方等[17]研究中,快速康复理念助于促进剖宫产术后康复,节省医疗成本等研究结果相吻合。由此说明,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助于产后康复。本研究中,新生儿出生30 min后实施母婴同室,促使产妇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母亲角色,护士通过指导产妇正确含接方式以及喂养姿势,提高其喂养率。在乳房穴位按摩过程中,能够解除乳腺管阻塞,有利于乳房部毛细血管的扩张,促进其乳汁分泌。研究显示,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产后24 h 泌乳量、产后48 h 母乳喂养率以及出院当天纯母乳喂养率均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促进乳汁分泌,提高产后母乳喂养率。剖宫产术后拔出尿管发生尿潴留情况较为常见,是由于膀胱空虚时,产妇在副交感神经的冲动影响下促使逼尿肌处于轻松的收缩状态,当膀胱内存在少量的尿液后促使压力升高难以恢复至正常水平,导致排尿感增强,但产妇仍有意识控制排尿造成尿潴留。本研究中,在拔出尿管前,通过腹部膀胱膨隆出用力按摩,刺激排尿反射以及逼尿肌收缩功能,帮助排尿反射形成正反馈,在尿管拔除前即可恢复排尿功能,避免传统干预拔出尿管后膀胱功能未恢复的而出现尿潴留。盆底肌训练可提高盆底肌力,有助于促进盆底肌肉筋膜紧张度的恢复,具有降低产后子宫复旧不全,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子宫按压助于恶露排出,并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刺激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产后肢体被动锻炼可促进肢体血循环,预防血栓的形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出血、尿潴留、下肢静脉血栓以及腹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助于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助于术后的康复,可提高泌乳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