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佳兰 编辑=关月
列宾 《伊凡雷帝杀子》 布面油画199.5×254cm 1885 年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 年—1930 年),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巡回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1873-1976 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
1876 年回国后,列宾坚持在乡村和民间写生,并且和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保持密切的往来。他的《宣传者的被捕》、《拒绝仟悔》、《意外归来》都是以革命者的斗争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而对俄罗斯历史事件的关注更引起他对历史画创作的强烈欲望,他先后创作了《伊凡雷帝杀子》、《索菲亚公主》以及《扎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信》等。其中,《伊凡雷帝杀子》是列宾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9 世纪末期俄罗斯象征主义绘画的代表之一。
《伊凡雷帝杀子》原名《1581 年11 月16 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由列宾1885 年创作。画作描绘俄罗斯历史上首位沙皇伊凡雷帝暴怒之下用权杖将心爱的儿子打伤致死的场景。画作中伊凡雷帝双目惊恐圆睁,试图挽回头部流血的太子伊凡的生命。
19 世纪到20 世纪初的半个多世纪中,俄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在政治方面,沙皇政府面临着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压力和反对,同时还有外来的民族独立运动。在经济方面,俄国经济落后,农业仍然是主要产业,而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种种阻碍。在文化方面,俄罗斯知识分子们对于自己国家的现状感到失望和不满,一些人开始倡导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思潮,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坛。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 年— 1930 年)《自画像》1878 年
这些社会和政治问题最终导致了后来俄国革命的爆发。
列宾创作《伊凡雷帝杀子》的动机来自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事件之后。
1881 年3 月1 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市中心被一名革命者暗杀,这位刚刚废除了农奴制的开明沙皇,在出巡途中遭到了当时的革命激进分子自制的炸弹袭击,最终流血不止而死。这次暗杀引发了俄国全境范围内的大规模屠杀,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19世纪80 年代末期俄国政治和社会动荡的标志之一。沙皇之死震惊了世界。这其中的血腥、恐怖和鲜血,更是直接击打到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
同一时期,列宾还在偶然之中听到了俄国大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曲《安泰》的第二部分,并且从其中获取了许多启发。
列宾说:“它给了我挥之不去的印象,我会思考是否能在绘画中,将这种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表现出来,由此我想起了伊凡雷帝。近几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仿佛有一种力量在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
列宾所处的时代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黑暗的时代。画家究竟想让我们看懂什么呢?是数百年前独裁者的愚蠢行径吗?其实不然。事实上这是一幅精心伪装成历史画的对现有体制的批判画。
列宾是一位民粹主义者,他对当时俄国社会和政治的问题非常关注,认为贵族和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是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揭露这些问题,唤起民众的意识和反抗精神。在他看来,伊凡雷帝杀子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事件,更是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和野蛮,是一种寓言式的象征。
此外,列宾还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他崇尚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和宏大叙事,认为艺术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因此,他选择了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旨在探究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丑恶现实。
本页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拒绝忏悔》布面油画 48×58cm 1879-1885 年
从列宾的作品总体来看,其对俄国的描绘通常是负面的。在名画《伊凡雷帝杀子》中,列宾描绘了历史上一位暴虐的君主失手杀死亲生儿子的戏剧化场景。列宾集中抓取了人物表情和动作的细节,在情感刻画上甚至比一众意大利的古典大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伊凡雷帝呆滞、惊恐的眼神,是沉浸在丧子之痛中,还是忧心丧失了唯一的继承人,抑或是要让观众有幸灾乐祸的反应?
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凯撒之意),16 世纪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者。他生性残暴,17 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镇压叛乱、绞死主教,最终失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他在统一和治理国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勋。这个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所以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
列宾所处的时代,同样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时代。这也是列宾创作《伊凡雷帝杀子》的初衷——他对俄罗斯历史和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画家采用了明暗对比鲜明的手法,刻画了伊凡四世狰狞的面容和血腥的场景。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它展现了一个暴力和残忍的场面。但是,这幅画也被认为是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它揭示了权力的滥用和暴力的危害。同时,它还反映了列宾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画家通过该作品,一方面,预示伊凡统治濒临灭亡,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要失败;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人性和兽性交织在一起。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看到这幅作品后称赞道:“好,太好了,技艺那么巧妙,又不露痕迹。”
本页列宾 《伊凡雷帝杀子》局部
在真实的历史中,沙皇伊凡四世将莫斯科大公国发展为沙皇俄国,在统一国家和开疆拓土方面,算是堪比我国秦皇汉武的存在。但他的残暴与专制也是前所未有的,强征私产,肆意屠杀政敌和领主。到了晚年,他不信任身边几乎所有人,唯一珍爱的儿子就是小伊凡,也被自己在狂怒中杖毙了。在小伊凡死后三年,愈发衰老且孤独的伊凡四世在日复一日内心的折磨中死去了。
关于伊凡太子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一种是:从1581 年起,伊凡雷帝开始怀疑太子有夺取皇位的嫌疑,多疑的性格使这种想法日益强烈,父子关系也因为他的提防而紧张起来。1581 年11 月15 日,伊凡雷帝看见伊凡妻子叶莲娜仅穿一件薄裙在宫中走动,违反了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勃然大怒,动手打了儿媳,使怀孕的叶莲娜当即因惊吓流产。太子伊凡闻讯后,对伊凡雷帝大吼大叫,这激怒了伊凡雷帝。他一边大骂“你这个可耻的叛徒”,一边举起铁头权杖向儿子刺去,正中伊凡的太阳穴。最后伊凡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去。
对页列宾《意外归来》布面油画 60.5×167.5cm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
前苏联历史学家斯克伦尼尼科夫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1581 年11 月15 日,伊凡父子虽发生激烈争吵,但父亲只是用权杖在儿子身上敲了几下,并未造成致命的伤害。太子伊凡主要因丧子和恨父导致内心极度悲伤,以致突发癫痫病,后又继发热病死亡。这个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伊凡雷帝在1581 年11 月9 日的信中曾谈道:“儿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因此,可以证明伊凡是病重而死,而非父杀。
《伊凡雷帝杀子》是一幅极具戏剧性和叙事性的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以其强烈的动态感和浓郁的情感表达,表现了人性的黑暗和残忍。画面的构图、色彩和细节处理都极为精细和生动,展现出列宾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能力。同时,作品中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寓意,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示作用。
该作品不仅是俄罗斯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国际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自从面世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甚至成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话题。《伊凡雷帝杀子》也被多次改编成戏剧、歌剧、电影等形式呈现,成为了一个广泛传播和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符号。
本页维克多·米哈伊·瓦西涅瑟夫 《伊凡四世画像》(Ivan IV)布面油画 247×132cm
但该作品也命运多舛,1913 年和2018 年,尽管时隔百年,却有两个思路差不多的民粹分子分别冲入画廊,毁坏了画作。1913 年那次,王子的面部整个都被划坏了,所幸列宾当时在世,耗费12 年修复这一画作。随后,画廊为画作加装玻璃保护罩。2018 年,一名男子用一根金属杆攻击了《伊凡雷帝杀子》。这次袭击导致画作下方的玻璃罩破裂,并在画作上留下了几个明显的凹痕。幸运的是,画作核心人物伊凡雷帝的面部和手部依然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