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巴太
口蹄疫是现代牲畜养殖业危害较为严重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之一,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威胁着多种牲畜生长,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就牛群养殖而言,需要对牛口蹄疫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掌握该类疾病临床症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更好地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将其发生流行率降到最低。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牛口蹄疫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临床症状
口蹄疫的潛伏周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能够达到1周左右。发病初期患病牛表现为体温显著升高,最高可至42℃,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采食,无法正常反刍,奶牛的产奶量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繁殖母牛则会出现突然流产。在此之后,患病牛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流涎,很快就在唇内、齿龈、舌面、颊部粘膜、蹄趾间及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皮肤上出现水泡,水泡破裂之后会形成红色的烂斑,随后糜烂部位逐渐愈合,也可能会出现溃疡病变愈合形成瘢痕。当蹄部出现痘疹后,患病牛由于疼痛不能正常站立,不愿意行走,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继发感染坏死梭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化脓坏死,甚至造成蹄壳脱落。犊牛感染口蹄疫病毒之后,由于发病较急,多数无法看到特征性的水泡,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成年牛群大多呈现良性发病,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2%。发病阶段如果仅仅是口腔出现病变,一般1周左右就可以恢复健康。当蹄部出现病变时,可能会需要2~3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康复。除此之外,一些年龄较小的牛群在临床康复过程中,会突发恶性口蹄疫,主要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全身衰竭、肌肉震颤、心跳急速、节律不齐、站立不稳,不能正常采食,最后因心肌麻痹而倒地死亡,其致死率达50%以上。
病理学变化
通过对病死牛群进行解剖处理,可以发现除了口腔和蹄部出现病变之外,咽喉、气管、支气管、食道、瘤胃等黏膜表面也会出现水泡和烂斑,大多数病死牛的胃内部出现出血性的炎症病变,肺部出现僵硬性的浸润现象;心包积液浑浊,内部聚集有很多粘稠液体。病死牛的心肌病变最为明显,其心肌切面呈现灰白色、淡黄色,有斑纹状的虎斑心。
科学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可以对病情做出初步的诊断,但要想确诊,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诊断。根据养殖场的疫苗免疫接种情况,采集患病牛的新鲜血液,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对于免疫接种过口蹄疫苗的牛群受到口蹄疫病毒感染后会使其抗体水平不达标;对于没有接种口蹄疫苗的牛群,在感染口蹄疫后,会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使抗体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态势。结合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可以根据患病牛群抗体的情况来判定牛群是否受到口蹄病毒感染。
综合防治
科学处置 市场上目前没有口蹄疫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当疑似感染口蹄疫时,首先应将病例报上一级兽医站,由兽医对病情做出准确诊断,若确诊则应向有关部门上报疫情,对发病养殖场进行严密的封锁隔离,划定受威胁区域,加强受威胁区域内的猪、牛、羊养殖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抗体水平监测,并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发病养殖场的所有牛群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清除圈舍内的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切断病原的传播渠道,控制病毒的传播蔓延。当最后一头患病牛被无害化处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安全之后才能够解除封锁。
规范引种检疫制度 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引种行为传入到本地,所以在牛养殖业发展期间,应该指导养殖户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坚持自繁自育,避免随意从外地引进牛群。在引种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制度,禁止到疫区或近期内有过口蹄疫病例的养殖场引种;在引种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落实场地检疫工作,确保牛群健康,到达养殖场之后应放置在空牛舍当中,隔离养殖30天以上,并在隔离期间进行针对性的疫苗免疫接种和抗体水平监测,保障抗体达标后才能够混合养殖,这样可有效杜绝口蹄病毒入侵和传播。
加强疫苗免疫接种 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口蹄疫发生流行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最经济的防控措施。结合本地区口蹄疫病毒的血清型,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严格落实每年春秋两季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集中免疫接种制度,选择相对应的疫苗,保证免疫接种之后能够诱导牛群体内产生充足的抗体。另外,在疫苗免疫接种之后,还需要做好充分有效的抗体水平监测,结合牛群抗体的消散情况,对免疫接种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控,确保养殖场的口蹄疫疫苗免疫接种密度达100%,牛群的抗体合格率维持在70%以上。
(作者单位: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玛查理镇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