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今 吝学川
猪支原体肺炎又被称为猪气喘病,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接触性呼吸道疾病,患病猪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低的特点。1973年首次传入上海地区,随后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流行,目前已经成为制约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该种疾病常与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表现出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作为饲养人员,应该对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流行特点和危害性加强认识,总结明确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趋势、流行动态和防治措施,将支原体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保障生猪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流行病学
病原特征 肺炎支原体属于比较特殊的病原体微生物,它没有细胞壁,形态多种多样,在革兰氏染色下呈阴性,使用姬姆萨染色剂能够将其染成红色;主要经呼吸系统入侵,通过黏膜因子的作用,紧密粘附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纤毛上,然后大量增殖并破坏纤毛结构,导致大量纤毛脱落,使得上呼吸系统的抵御能力逐渐下降,诱发肺脏组织病变。其次,该病原体也会减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猪群的免疫能力,从而使猪群发生继发感染。由于肺炎支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在猪舍或者患病猪的肺脏悬液中2~3天就会失去抵抗能力,在4℃的环境中只能够存活4~7天,常用的消毒剂例如0.5%的福尔马林溶液、2%的氢氧化钠溶液、20%的石灰乳和3%的热草木灰溶液均能在15分钟内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任何年龄品种的猪群,对肺炎支原体的易感性都很强,生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大多呈急性发病,一般在发病2~3周后出现死亡。成年猪群感染后,大多表现出隐性发病,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且外来引进的猪群相较于本地的土杂猪更易受到病原入侵。患病猪是该疾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呼吸系统当中会存在大量的肺炎支原体,一般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另外,猪支原体肺炎以冬春季节高发,特别是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其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在正规的饲养条件下,该疾病一般不会侵染猪群,如若养殖管理环境相对较差,饲养密度较大,气候骤变或生猪营养不良,则会促使其发生流行。
临床症状
急性型 急性型一般发生在新发病的养殖场或年龄较小的猪群当中,患病猪在感染一周左右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变差,无法正常采食,呼吸频率加快,平均每分钟呼吸次数达60次以上。随着病情加重,生猪体型逐渐消瘦,呼吸极度困难,口腔中流出很多白色泡沫状的内容物,个别患病猪出现犬坐呼吸姿势,妊娠母猪常出现流产现象。
慢性型 慢性型大多发生在成年猪群或者老疫区,一般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增重放缓,不能正常采食,在运动或者接触冷空气之后咳嗽症状加剧,如果养殖管理条件较差,会导致患病猪的呼吸道症状,猪群发病率显著升高,死亡率随之增加。
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死猪群进行解剖,整体观察发现肺脏组织出现高度水肿,外观呈现灰红色、灰黄色或深红色,病变的肺脏组织向内凹陷,质地逐渐硬化。将肺脏进行切面后,发现其内里质地细密,伴有污浊液体流出。肺脏周边的淋巴结出现严重的水肿增生现象,气管、支气管中出现很多灰白色的混浊粘液。
防治措施
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支原体肺炎,需对患病猪进行隔离,选择敏感抗生素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待其康复之后,应该立即进行育肥淘汰处理,并对猪群环境进行有效净化。一般可以使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患病猪:使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剂量为5万单位每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续用药5天,并搭配使用盐酸土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使用30毫克的剂量,每天一次,连续用药5天。同时,可以搭配使用麻杏石甘汤进行辅助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成效。除此之外,对未发病的猪群应进行血清检测筛查,及时对隐性感染生猪进行淘汰处理。加强繁殖期母猪的针对性净化。日常管理期间要严格管控生猪种源,合理引种并落实免疫接种制度。仔猪一般在5~7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接种,种猪和后备母猪每年在8~10月份进行一次免疫接种。养殖场内部需要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严格落实清理消毒制度,防范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到养殖场。均衡生猪的饲料营养,提供优质的饮用水。
综上所述,养殖场中可能会存在隐性感染病例,导致该类疾病周期性的传播流行,发病周期相对较长,并且极容易出现继发感染,使得治疗成本显著增加。在实际生产期间,应该以预防为主,加强对猪群的环境管理,严格落实疫苗免疫接种,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防范体系,保证生猪养殖场的安全,降低傳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保证生猪养殖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畜牧兽医事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