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阅读的思维可视化策略

2023-07-23 19:22毛菲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导图可视化诗歌

毛菲

思维可视化是将学习者思维或思考的路径、规律呈现出来的过程。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思维可视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思维可视化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强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和整合,提高阅读效果。

一、构建生动情境,促使学生直观感受文本

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构建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和态度体验,调动学生的经验,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直观性特点比较突出,在閱读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构建充满情感色彩的场景,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将思维展现出来,充分感知文本,完成阅读要求。

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童话,想象力丰富,故事内容耐人寻味。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阅读任务:自主阅读课文,借助表格,梳理五粒豆的理想和命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了一个表格。表格中分别列举了五粒豆的详细情况,其中第一粒豆的“理想”一栏是“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命运”一栏是“落在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第二粒豆的“理想”一栏是“飞进太阳里去”,“命运”一栏是“落在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第三、四粒豆的“理想”一栏是“飞得最远”,“命运”一栏是“被鸽子吃掉了”;第五粒豆的“理想”一栏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命运”一栏是“成了一个小花园,激励了一个女孩”。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表格清晰地展现思考的过程,进而理解每一粒豆的特点,把握童话故事的内容,初步了解童话的情感内涵。

二、精心设计问题链,促使学生系统理解文本

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阅读教学中,提问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是,如何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可视化则成为教学面临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层次化问题,构建“问题链”,配合流程图、阶梯图等图示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文本阅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出塞》的过程中,教师从诗词中“明月”这个独特意象入手,引入李白《关山月》、杜甫《月夜忆舍弟》,并以“明月寄情”为主题展开群文阅读。为了让群文阅读的过程更加流畅,让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更加有条理,教师设计了“问题链”,促使学生思维可视化,让学生层层递进地理解主题。在课堂指导中,教师首先提出第一个核心问题:月亮打动了谁?这一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通过课堂互动,学生回答:《出塞》这首诗歌中的月亮打动了王昌龄。当时,王昌龄正值壮年,远赴西域,面对国家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大增强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作品。《关山月》这首诗歌中的月亮打动了李白。李白来到边疆关塞,看到了边境连年征战的状况,看到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也了解到了将士们思念家人的心情,激发了他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征战的思考。因此,他借用汉代乐府歌曲的题目创作了这首诗歌。《月夜忆舍弟》打动的是杜甫。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各地因为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杜甫长时间无法得到弟弟的音信,内心强烈的忧虑和思念驱动他借月抒情,创作了这首诗歌。接下来,教师提出第二个核心问题:月亮出现在哪里?这一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诗歌内容上,梳理其中出现的地点信息,理解诗词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回答问题,教师提示学生将直接描写月亮的诗句画下来,借助工具书确定诗歌中出现的地点。学生在学习资料的辅助下,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出塞》的明月出现在西域,《关山月》的明月升起于天山,《月夜忆舍弟》中的明月出现在边塞,即杜甫当时所在的秦州。最后,教师提出第三个核心问题:月寄何情?这一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诗歌的思想情感上,促使学生根据“明月”这一意象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并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学生认识到:《出塞》中的明月寄托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关山月》中的明月寄托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妻子、渴望和平的情感;《月夜忆舍弟》中的明月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亲人无限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三、运用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全面把握文本

思维导图是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思维可视化的重要工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面临理不清人物关系等问题。针对此,教师可以恰当引入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的思维或聚敛,或发散,通过一定的图展示出来,提高思维的可视性,提升阅读理解效果。

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围绕“历险”这一主题融入了许多内容,因此,在制定整本书阅读计划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画出阅读的目的、阅读的目标,这本书大概多久读完,需要了解哪些内容,然后采用先慢后快的原则,先看封面、封底、内折页,再看前后序、目录,进行跳跃式快速阅读,在头脑中尽量使每行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用阅读思维将内容连接起来。当学生看完这些内容后,一张全书的思维导图就明晰可见了。接下来,在整体阅读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和压缩的功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把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了新的知识结构的整合。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能把这本书的关键信息及相互关系变成一张图,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检测,把书读透、读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写书的动机、观点、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辩证思考,逐渐删除多余信息,理清文本脉络,掌握整本书的要点,将内容加以高度浓缩,将抽象思维可视化。最后,在阅读反思环节,教师利用“天平式”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让思辨过程可视化,促使学生深入解读主题,深化阅读思考。

总之,思维可视化教学对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上述内容从多角度阐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运用策略。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保持坚持不懈的研究态度,引入科学的思维工具,探索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导图可视化诗歌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烃思维导图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