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飞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这句诗,一下子让我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我小时候住的老屋,就在一口池塘边,每逢夏日的雨后或夜晚,那就是蛙的天下。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一点也不夸张,每个夜晚,我都是枕着蛙声入眠的。
记得有一年的夏夜,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河边捉青蛙,被三爷看到了,每人屁股上挨了一巴掌。三爷说,青蛙是益虫,吃蚊子吃害虫,我们不能伤害它们,说着,把我们拿着手灯抓的半水桶青蛙全部倒入了河中。
夜里我们是不敢再抓青蛙了,但在三爷忙着的白天,我们还是偷偷地用苘麻叶钓青蛙。对于贪吃的青蛙,也是一钓一个准。
长大后,我明白了青蛙是害虫的天敌,是庄稼人的好朋友,就很少抓捕青蛙了。特别是来到城里后,离青蛙越来越远,几乎听不到蛙鸣了。
前天偶读艾青的《忆白石老人》,才知道齐白石给他画过一幅被青草绊住腿的青蛙,虽没有见到画,但从艾青的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白石老人画得非常有趣:“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时候,一条后腿被草绊住了,青蛙前面有三只蝌蚪在游动,更显示青蛙挣不脱去的焦急。”
齐白石自小生活在农家,耳濡目染,对青蛙的体形、动作十分熟悉。所以,他笔下的青蛙,前腿和后腿都能凸显肌肉的质感,跳跃、游泳、捕捉、鸣叫,更是鲜活如生。
我小时候经常听三爷讲故事。私塾出身的三爷讲的那些故事,我原来以为都是胡扯,都是他瞎编乱造的。如今看的书多了,才知道他说的都是有根据的。
例如他说的“蛤蟆说法”的游戏:一只大蛤蟆领着数只小蛤蟆,大蛤蟆让小蛤蟆排成两队。大蛤蟆叫一声,小蛤蟆也跟着叫一声;大蛤蟆连叫几声,小蛤蟆也跟着连叫几声。最后一只只小蛤蟆来到大蛤蟆跟前,一边点头一边叫,像是行告别礼,然后依次退下。
这在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都是有过记载的,而且与清人袁枚《子不语》的“蛤蟆教书”,意思都差不多。看样子,三爷是看过或者听过上面这些书的。
不过,他说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则是古代的一个美术考题,很多考生的作品都不符合题意,只有一个考生一只青蛙也没画,只在溪水里画了几只小蝌蚪,得了满分。
不知是他记错了,还是我至今没有见到这个出处,只发现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青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歡快地游动。
这幅画的诗句也是老舍先生预先指定的,他想给白石老人出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没想到被白石老人迎刃而解了。
“蛙声十里出山泉”语出清代查慎行的《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中的“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后来齐白石也题了一首蛙鸣诗:“缘何些许入班门,又作丹青砚上尊。十里清泉蛙声起,燕支濡墨落梅痕。”立意一点也不亚于查慎行。
(源自《南方农村报》,王传生荐稿,有删节)
责编: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