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久扬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视频形式,反应类视频以其情感和互动上的独特性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通过对反应类视频制作者与反应类视频受众的“狂欢”与“共鸣”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反应类视频流行的現象与原因,也能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视频内容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反应类视频 互动逻辑 启示
反应类视频又称反应视频(Reaction Video),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画中画”+“反应与表达”,即在播放原始内容(如节目、影视、综艺等)的同时,录制博主或视频受访者观看原始内容画面所做出的同步反应以及对原始内容的评价和想法,并以双重视窗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近年来,反应类视频不仅在综艺节目里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视频形式,也在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平台上吸引了可观的流量,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反应类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诞生的一种新的视频形式,它的产生离不开媒体技术的发展,它的流行也与自媒体平台紧密相关。
1.反应类视频的产生与流行。早在20世纪,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画中画视频以及运用多镜头切换的综艺节目就已经出现,这一内容形式与反应类视频创作的逻辑是相近的,也具有相似的制作风格。但这类风格的视频和节目由于传播媒介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并未取得较强的媒体声量。而目前风靡并被我们熟知的反应类视频,它的发展与成熟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自媒体视频平台的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2005年,互联网视频网站YouTube在美国成立。在随后的十余年里,YouTube发展迅速,常年在全球视频网站排行中位居榜首,凭借其极低的门槛和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吸引了全球大量的自媒体视频制作者入驻。反应类视频也正是随着 YouTube的发展而逐渐走红。博视频主Fine Brothers被认为是反应类视频的早期推动者,其推出的React系列视频以邀请不同的群体来对电视、电影、音乐、游戏或其他社会话题进行观察和评价为主要内容,并记录下不同群体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反应。此类视频风格多元,深受观众喜爱,一时间走红网络。此类视频不仅使得Fine Brothers在YouTube平台上涨粉无数,频道订阅量突破千万,也推动了反应类视频的流行,许多娱乐频道和自媒体博主也开始积极尝试反应类视频的制作。例如,2013年美剧《权力的游戏》热播,特别是该剧第九集的悲情反差剧情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眼球,而正是在此基础上,网友以及视频博主录制自己或他人看剧时的激烈反应的反应视频迅速在互联网上大量产生。这种将流行影视文化用反应类视频表达的形式不仅为影视剧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还推动了反应类视频的进一步流行,使反应类视频迅速走进大众视野。
如今,在YouTube平台上,以制作反应类视频为主的频道如Reaction Time、No Life Shag的订阅量均突破了百万,吸引了大量的互联网流量。反应类视频也逐渐向全球推广,它极具题材包容性的形式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创作者加入。所创作的作品也与多种媒体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反应类视频流行的原因。反应类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视频形式,它的流行得益于互联网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与在反应中体现的独特魅力紧密相关。
自媒体平台的低门槛为反应类视频的流行创造了优质的传播平台。在主流视频制作平台,视频制作者只需要按流程注册账号,通过审核之后就便捷地在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制作的视频。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化也为反应类视频中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现如今,用户可以在大部分互联网视频网站进行广泛的社交互动与共享。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观众可以通过“点赞”“点踩”等方式来简单表达自己对这个视频的态度,或通过留言来较为详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可以通过“发弹幕”的方式与视频制作者或其他观众进行即时沟通和交流。
在平台优势的助推下,对反应类视频的讨论、评价、分享不仅使得视频内容更具话题性,也在无形中使得反应类视频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与模仿有关,对他人反应的观看会引发共情的产生,使得我们被他人的情绪所感染,对他人的反应感同身受。当一个又一个充满惊喜与反差感的画面出现时,作为视频的消费者,我们也在跟随着视频的节奏,收获着快乐与更多的信息含量,这也是反应类视频独特的魅力所在。而平台所运用的大数据技术又能够较为精确的把握用户需求,将风格各异的反应类视频向不同喜好的用户进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反应类视频的流行。
2019年,英国广播公司在Facebook上发布了美食博主Hersha Patel制作蛋炒饭的视频。华裔演员黄瑾瑜在其脱口秀节目中利用反应类视频的形式对 Hersha Patel制作蛋炒饭的视频进行了吐槽,亚裔博主们纷纷效仿,在社交媒体YouTube上引发了一场狂欢。这个事件也被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所关注,部分学者称其为“参与式狂欢”的样本。诸多案例表明,反应类视频正是凭借其独特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屡屡创造新话题,在基于“共鸣”的互动中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狂欢”。
1.洞悉群体需求,创造心理共鸣。反应类视频所创造的心理共鸣,本质上源于对观众群体需求的洞悉与视频本身所创造出来的亲切感。目前主流互联网视频平台上的反应类视频题材各异,热门影视、流行音乐、生活日常等方向均有涉及,不同类型视频也对应着不同需求的观众群体。反应类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它能够提供给特定群体一种过滤机制。热衷观看、讨论与传播的人多是具有相近兴趣点的观众群体,合适的题材也总能让观众在观看视频时获得共鸣。以综艺类反应视频为例,许多反应类视频的制作者立足粉丝群体对明星或相关作品的喜爱,邀请对相关内容不甚了解的“纯路人”进行视频拍摄,并记录下“纯路人”群体对明星或其表演内容的反应。这类视频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粉丝群体进行观看,还通过在筛选同好的机制中营造出的亲切感吸引观众对视频内容的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反应类视频通过视觉景象将视频被拍摄者的真实反应、动作、神态等都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消弭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营造亲切感的同时,也提升了视频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2.精心制作视频,精准把握时机。优质的反应类视频需要制作者对于反应的时机进行精准的把握,根据原视频内容的进度过程,在原视频的高潮或转折点处做出相关的反应。这种模式与电视喜剧节目中常用的“罐头笑声”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点在于,反应类视频制作者对气氛的烘托不是简单地依赖机械的反应和播放,而是需要用自己的情绪来调动观众的情绪,缩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建立起情感纽带。做表情、做评论,铺垫情节等方式都是反应类视频烘托感情所使用的重要方式。
在许多日本综艺中,对反应时机的把握就体现得尤为突出。以现象级日本综艺节目《人类观察学》为例,该节目的主题就是日本艺能界和普通人的隐秘观察。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在外景的拍摄中提前设置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境,设置许多出人意料的反转,并与节目现场的嘉宾进行实时互动,测试嘉宾的反应,并用小窗将嘉宾的反应与外景拍摄的内容同步表现出来。在节目的制作中,每当外景拍摄出现重大反转或高潮剧情时,现场嘉宾都会及时表现出丰富表情或夸张的肢体语言,不仅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刻地感染了观众,调动了观众的情感。
3.營造戏剧性冲突,营造反差氛围。反差感是反应类视频的关键特征之一,也是反应类视频在传播上屡屡“破圈”的重要原因。内容破圈最基础但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先基于用户群体的基本特征,提供一些人们本就熟悉的内容,再继续探索新的内容主题,让新的概念和印象逐渐被观众群体接受。由此,便产生了或大或小的破圈效应,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就在于如何合理塑造内容的“反差感”,营造观众眼中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性冲突。因此,画面中反应主体的选择对反应类视频营造戏剧性冲突来说尤为重要,视频的有趣之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应主体能否为观众提供更多层次的叙事视角。
在具体的应用上,反应类视频的制作者时常邀请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文化差异较大者及儿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体作为视频的反应主体,从而让观众看到更加独特的视角。例如,bilibili的博主张逗张花所推出的“老美你怎么看”系列视频,记录下美国人在品尝中国美食、体验中国文化时的真实反应。如美国嘉宾在尝试螺蛳粉、长沙臭豆腐等小吃时所体现出的夸张表情与评论,以及通过其他反应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十足的反差感。这种充分表现视频素材中存在的与观众大相径庭的想法与行为模式,为视频内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拓展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也激发了观众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兴趣。
反应类视频的丰富内容和创新形式,使其在各大平台均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在引发全网热议的同时,也吸引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对其流行因素的观察,也能为媒体工作者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1.内容创新。在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但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只有在内容上锐意创新,才能推进传播效能的持久化。从当前主流平台的反应类视频的风格形式来看,媒体工作者始终在根据实际情况对视频内容进行深度的创新,特别是在自媒体平台的推动下反应类视频的内容始终在以热点话题为依托,结合流行元素进行变动与调整。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反应类视频与流行音乐的深度融合将聆听变成一场表演,在丰富内涵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关话题的讨论度;反应类视频与综艺节目的融合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看体验,也为综艺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点;反应类视频与不同文化内容的结合,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新推动力。这种不断丰富内容,推进深度融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视频同质化的趋势,极大地提升了媒体声量。
2.互动增强。近年来,视频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对认同与陪伴的需求显著增加,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一样机械地接受信息的输入。在视频中,观众更期待能够看到与自己联系密切的观点,接受与自己相近的情感输出。在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与移情加工中,观众更能从他人的反应中深度体会到自己情感的变化。与此同时,对视频内容的及时反馈和观点的输出,也是当前观众在观看视频时的重要需求之一,这就对传播平台的互动感营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反应类视频在这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在许多平台上,直播的反应类视频与弹幕的结合将观众和视频制作者之间的交流推向了一个高峰。与此同时,反应类视频以其极富亲和力的表现形式和其营造的共鸣感将观众的同理心充分地调动起来,使虚拟陪伴变得更加温暖。
3.技术创新。虽然优质反应类视频对视频制作者的人格魅力、知识面和制作战略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但从技术层面上而言,反应类视频的制作难度并不大。理论上来讲,只需要将拍摄视频受访者的视频与“被反应”的素材组合在一起并稍加剪辑,甚至不需要运镜就能完成一个反应类视频的成品。在新媒体时代,大量的视频制作软件被不断地智能化,并被广泛运用至各智能终端,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反应类视频的制作门槛。从实际情况而言,Windows、macOS、iOS、Android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均有大量可供配适的视频制作软件。而随着视频制作软件的智能化,视频的剪辑、渲染、特效均可通过简便的操作来完成,在技术上不再拥有较高的门槛。理论上来说,一台智能手机就能够满足视频制作者制作反应类视频的基本条件。而正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反应类视频的制作成本逐渐降低,低廉的制作成本也随之推动了反应类视频的爆炸式增长。
作为一种新兴的视频形式,反应类视频在多元创新的同时也积极与其他媒体相融合,逐渐成为媒体工作者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形式。但在野蛮生长的同时,反应类视频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原内容版权上的争议、视频营销上的无序增长与过度反应后的审美疲劳。尽管如此,反应类视频在内容和形式不断变种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对反应类视频制作者在未来的视频制作中如何扬长避短,规避风险,发掘更多的主题,在内容的构建上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继续拓宽观众的观赏视域等问题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网络视频平台的积极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实验师
参考文献
[1]梁珊.以“反应视频”为例探究留学生圈层的Vlog创作[J].现代商贸工业,2020(02).
[2]方俊,张磊.BBC“蛋炒饭”的反应视频研究[J].跨文化传播研究,2021(01).
[3]赵睿钰,曹云龙.观察类节目基于“反应视频”手法的审美与互动[J].影视制作,2020(11).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