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创新2.0的信息时代衍生的新业态,简单地讲就是传统行业+互联网的新模式,利用信息和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业态相互融合,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互联网+”的出现为许多行业赋能,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教育行业。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理念、设计、策略、模式都发生巨大变化。依托各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功能强大的新媒体平台,学校学科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有了创新突破的可能性。教学观、教师培养、课程设计、课堂模式等都实现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拓展了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由刘继平撰著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一书是立足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的融合业态深度介入高校声乐教学领域背景下的专业著作,该书对“互联网+”的基本理念、“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高校声乐教育互联网教育观、“互联网+”高校慕课声乐教学模式、“互联网+”翻转课堂声乐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与互联网声乐教育相关的话题进行了专业阐释和详细剖析,基于各高校在互联网声乐教学领域的创新探索,以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详解了各类“互联网+”技术与模式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该书对于高校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将该书具体内容特征归述如下。
要了解高校互联网+声乐教学的创新本质,明白其运行原理及其实现机制,首先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即“互联网+”是什么及其应用现状,“互联网+教育”是什么及其发展趋势,目前支撑互联网+教育实现的基本技术是什么等。本书从互联网计算机科学的专业角度对上述前置话题进行解答,以专业概念阐释和理论解析还原“互联网+教育”本质及其基本面貌,勾勒出当下一个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技术、数字化系统、新媒体平台、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的高校教育新形式,让读者对互联网技术性能特征及其发展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形成对互联网+教育更为专业系统的认知。首先,对“互联网+”概念的阐释本书主要从计算机科学的专业角度进行,尽量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以具体技术的现实应用案例进行解析,让读者建构起对互联网+概念的具象认知;接着,作者阐释了“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创新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基础技术支撑、教育创新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素养结构等角度举例,辩证分析了实施互联网+创新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明确了互联网+教育对于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重要作用。
梳理了“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的基本专业概念,才能对互联网+教育创新本质及其运行机制作进一步的探究。本书用3个小节的篇幅解析了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及其发展历程,以理论结合实践、图文并茂的论述方式向读者解释“何为互联网+教育”以及互联网+教育在何种程度实现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运行机制,本书结合当前各高校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构建的新媒体课堂模式和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具体应用特征,表明当前的“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在基本循迹计算机、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根据各校的具体教学条件的不同,也呈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同时对高校互联网+教育实践创新给予了原则性的建议策略。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互联网+对教育创新的巨大优势,因此各专业纷纷开始探索自身的互联网创新教学探索,音乐专业教育同样如此。由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实际有所不同,所具备的教学条件也有所差异,因此,各专业开展的互联网创新教学实践也呈现出不同特征,但都突显出互联网+新业态及新媒体平台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巨大突破。《“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探索》一书基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性质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程的教学创新探索实践展开了深入本质的分析,从各层面将其与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在总结高校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列举了互联网声乐教学的具体优势,为高校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提供了经验分享和实践示范,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在“高校声乐教育与“互联网+”融合”一章,作者将高校声乐传统教育观与互联网教育观进行比较分析。从声乐教育基本概念、当代声乐艺术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意义以及音乐人才素养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差异化分析,呈现新媒体时代由互联网技术创新带来的声乐艺术教育革新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突破,并强调了观念更新对充分发挥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力爆发的重要意义,肯定了高校在互联网声乐教育创新实践中将观念革新优先置于首要地位的必要性,凸显出本书作者在理论研究中把握重点的能力。当然,作者对高校互联网+声乐教育实践模式的阐释不单单从生产力爆发的角度进行论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本回归”的理念,即强调互联網+教育模式对贯彻“以人为本”教育价值理念的作用,分别从互联网声乐教育的内容丰富性、课程形式多元化、教学模式灵活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塑造、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等角度进行创新性论证,如此,则又赋予互联网声乐教育新一层的突破创新意义,也从侧面印证了各高校强化声乐教育与互联网+融合探索实践的合理性。
本书的第四、五章从声乐教育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层面出发,分别以“互联网+”高校慕课声乐教学模式和“互联网+”翻转课堂声乐教学模式为例,展示了高校声乐教育模式创新的具体课程设计逻辑与实践程序。并以具体的声乐课程案例为蓝本,解析了“慕课”和“翻转课堂”所体现的技术特征优势及其教学创新效果,基于量化分析和数学统计模型的手段,对比分析了对于同一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教学模式所呈现的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处于互联网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初期的高校教师极具借鉴实践参考价值。对于慕课声乐教学,本书先是解答了什么是慕课和慕课的基本构成等技术性问题,以解决读者对于声乐慕课的技术疑惑。接着分别以“戴你歌唱”和“美声之林”两堂具体的声乐课堂为案例,从声乐理论教学和声乐演奏教学两方面呈现了慕课教学的创新性,分析了经典慕课实践模式对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所在,解析了慕课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实现机制,并以此展示了慕课模式在不同主题的声乐教学课堂中的适应张力,力证了慕课教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本书同样遵循基本概念梳理-高校应用现状-教学设计创新策略的论述逻辑,力求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翻转课堂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特征表述清楚,通过对反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策略和评价体系等进行逐一解析,分析不同声乐教学案例应用翻转课堂的特征,以期总结出当下高校翻转课堂声乐教学实践中的主要症结和优化路径。
另一方面,基于对当下互联网教学技术、理念、模式的系统分析,以及对高校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局限性解析和未来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要求分析,本书结合当下各高校在互联网声乐教学创新实践探索中的实际情况,从实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统筹考虑,提出了基于当下实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互联网声乐教学的创新性实践策略,以具体实践案例验证了这些策略在实践中的可靠性。首先,作者认为要实现高校互联网声乐教学创新,要注意遵循基本的实践原则,在书中将其概括为创新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从作者论述来看,实用性是首要的,这是保证教学实践切实发挥育人效果的前提;可操作性是衡量教学策略结构逻辑设计是否科学的指标;创新性则是决定教学策略能否突破传统教模式窠臼、激发教学策略高效育人实效的保证。本书还分析了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各类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当前学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探究了出些这些问题的原因(实践策略本身和背后机制原理等方面的),并基于上述基本原则的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这对于互联网教学改革具有显著实践指导价值。例如,针对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不能被合理运用的问题,本书认为主要由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不能根据声乐教学的具体内容灵活选择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手段,致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不匹配,从而无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接受能力不足,由于缺乏过渡环节以及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生在频繁的教学环节切换中丢失了学习节奏,导致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
整体来看,本书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创新探索”这一论题的阐释做到了系统专业、全面细致,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兼备,所列举案例具有典型性,对于新媒体时代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了理论借鉴。
(中央戏剧学院 吴寒冰 北京舞蹈学院 朴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