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春静
把军工文化有机融入到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环境氛围中,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积淀“大国工匠”品格。
把军工文化融入到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环境氛围中,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涵育大学生“大国工匠”精神,浸润塑造“大国工匠”品格,激发敬业爱岗和热爱国防的情感,高扬文化旗帜,凝聚发展力量,实现科技报国、技能报国。同时丰富军工文化新时代新价值新内涵,推进军工文化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军工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具有高度统一性和完美融合性。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军工报国志向,坚守红色军工文化育人阵地,坚持用军工文化涵育大学生“大国工匠”精神、浸润塑造“大国工匠”品格、培育行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10万余名毕业生走上技能报国之路,涌现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劳动模范,还有辐射全国的辽宁工匠、四川工匠、陕西工匠等技术人才和业界精英,为传承军工文化、凝聚发展力量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为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撑和技术技能支撑。
↑学校国防科技展览馆红色兵工墙
↑形成军工文化涵育学生工匠精神育人新理念
把军工文化有机融入到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环境氛围中,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积淀“大国工匠”品格。
打造军工特色育人文化。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开设军工文化必修或选修课程,推动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将军工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通过课堂灌输、社会实践、主题沙龙等方式传递给广大学生;选派专业教师到军工企业现场感悟军工文化,再带回学校、释放到课堂;通过举办“读书月”“ 志愿活动”“小桥论坛”“社团联合晚会”等活动,提升文化传播活力。在校园内布设歼-7飞机、装甲车、火炮等实物器材,建设军工浮雕、吴运铎雕像、军工文化墙等艺术设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军工文化。通过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国防大讲堂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意志;通过军工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服务国防、奉献军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实施大国工匠培育工程。联合航天、航空、兵器等92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及高职学校,成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设立13个校企合作工作站,师生通过驻站工学交替在企业顶岗实习,既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接受军工文化熏陶,感受国防一线“爱国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开设了中兴、奔驰、海尔卓越工程师等订单班,建成“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戴姆勒奔驰铸星项目基地”,校企共育当代工匠;建成兵器工匠学院、航天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聘请大国工匠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连续承办中国兵器集团、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技能大赛,工匠人才实训平台不断丰富;邀请优秀毕业生、企业代表、大国工匠走进课堂,言传身教,通过鲜活案例、亲身体验、沟通交流等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国工匠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成长为技术骨干、行业精英、业界翘楚的奋斗目标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志向。
↑吴运铎雕塑落成仪式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中兴通讯、西门子、比亚迪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建成教育部“工业机器人职业人才培养中心”“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等6大基地,与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实现协同育人和订单培养。与“FANUC”合作,投资4500余万元,建成西北高校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和多轴精密加工实训中心,以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核心,“双高”专业群建成1个军工装备智能制造工厂、1个虚拟教学工厂、5个生产性技术技能实训基地,共建“智能+”创新实验中心、军工特色众创空间和协同创新中心。专业群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9人、专业带头人10人,建设名师工作室4个,“双师”占比达到75%。校企协同开发38门特色课程、4000件优质教学资源、20部工学结合优质教材,以“军工特质、工匠精神”为特色,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技能拔尖人才。
陕西国防学院用军工文化涵育大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
推进军工文化自信自强。军工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革命性,浓缩了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智慧。“把一切献给党”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敢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渗透到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这是人民军工的红色基因和不变初心,是国防科技工业生生不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与“粮”。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军工文化完全契合总书记重要指示,要丰富军工文化新时代新价值新内涵,推进军工文化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多维打造军工育人品牌。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军工文化,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够进一步弘扬正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成才报国。为此,要抓好思政课堂主渠道,挖掘国防科技工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普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知识,提振学生报效国防工业的信心,打造红色军工系列“大思政课”;用好红色军工文化实践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通过听“大国工匠故事”、学“大国工匠本领”、筑“大国工匠梦想”,更好地传承军工精神;整合国防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建立红色军工文化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库,同时利用VR、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展示手段,将红色军工文化多元化、立体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把军工文化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环节中,与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课堂教学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一代代军工人为国铸剑、献身国防的崇高精神,坚定“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厚植“舍小家顾大家”的军工报国情怀,争做新时代人民军工精神的守望者、传承者、践行者,凝聚起同心共筑“军工梦、中国梦、强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优秀学员投身航天事业
创新模式打造工匠队伍。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宗旨,以传承精湛技艺、造就工匠人才为目标,在各类高职院校打造工匠学院,特别是在各类有国防科技工业背景的学院打造国防工业工匠学院。引导工匠学院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专业授课中注重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设计,实习实训中把工匠精神融入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让工匠精神覆盖学生教育全过程,肩负起培养和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技能大军的光荣使命。聚焦国防科技工业优势产业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以工匠学院为载体,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对接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定制班、研修班、能力提升班、特殊工种培训班等,开展岗位培训、专业研修、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等,通过共同管理、共设基地、共组团队、共享资源、共创成果、共育人才,创新新时代产业工人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孵化拔尖技能人才。
军工文化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红色军工文化育人阵地,坚持用军工文化涵育大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立足人民军工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培育时代新人,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技能报国、勇立潮头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