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童
一身中式长衫的成龙,转身挥动鼓棒,鼓声一响,震撼全场。几头醒狮灵活地在香港中乐团的演奏中,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跟着节拍舞动起来。
这首独具岭南文化之风的《龙腾虎跃》,为“湾区升明月”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揭开序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品牌,“湾区升明月”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曾在2021年中秋夜于深圳举办,今年则渡江而来,于6月29日晚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
随后,李克勤的一首《红日》、刘德华的一首《中国人》点燃现场气氛,台下观众挥舞荧光棒,有如繁星点点;而艺人们则每人获发一面小国旗,他们挥舞着旗帜,任达华、吴京等人更不由自主地打着节拍跟唱起来。
这场晚会围绕“赓续文化传承、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于回望、守望和展望的目光中,溯源经典、着眼当下、畅想未来。晚会共分为五个单元,依次为中国人组曲、电影金曲、家在大湾区、陪我看电视、未来新天地。
据晚会总策划、总导演,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介绍,这次晚会在节目编排上,精心遴选不同代际经典影视金曲、经典歌曲的同时,格外注重通过音乐表达民众心声、时代故事、中国精神,力求打造纯粹的艺术现场、传奇的艺术对话、现代的艺术表达,形成经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
一明一暗间,一盘电影胶片在舞台下方缓缓转动,银幕上投影出《英雄本色》的片段。《当年情》的前奏响起,古巨基缓缓走出来。
叼着牙签、身穿披风的小马哥也从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里显形:依然外表俊朗、开枪有型、义薄云天的他缓缓走到人们面前,轻甩风衣,微笑道:“我无做大佬好耐喇。(我不当大哥已经很久了)。”
时势造英雄,《英雄本色》诞生于香港经济腾飞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时香港前途已定,欣欣向荣的信念感营造出崇尚自由、接纳张扬的社会氛围。桀骜不驯的小马哥、正义高大的豪哥、青春执拗的阿杰代表了一代人的价值观,以及对于英雄主义的向往与追逐。
《英雄本色》当年公映后,以3400多万的票房问鼎当年香港票房冠军,主演周润发和张国荣亦成为炙手可热的票房保证。影响同样辐射邻近的内地乃至海外华人圈。
“灣区升明月”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现场及部分表演艺人。本文摄影/和平
那可谓是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港产片,星光熠熠的巅峰时期。电影工业尚未在盗版横行和创意枯竭“复制自己”的双重夹击下萎缩,仍能保持着每年出产两三百部电影的最高纪录,开辟出动作片、功夫喜剧、古惑仔等多元题材,《古惑仔》《监狱风云》《唐伯虎点秋香》《阿飞正传》等均在大银幕留下深刻印记,也由此支撑起大众长久以来对港产片的二元想像:既有很艺术的底色,又有很商业的成分,既有“王家卫式文艺”,又有“王晶式通俗”。
对于内地的一代人而言,港产片满足了他们所有的青春幻想——乱世江湖、兄弟情谊、快意恩仇,枪林弹雨下的江湖粗野狂放之气从未衰减,仍能容纳他们在其中尽情咆哮。在豆瓣上,有影迷写下这样的评论:如果没有这些无因的愤怒和反叛,我们的青春肯定缺少很多应有的生气。
而在那些龙争虎斗、流弹飞车的热血之外,若说还有一抹安静、浓缩的美,那一定属于《星愿》里的张柏芝。
“找不到坚强的理由,再也感觉不到你的温柔,告诉我星空在那头,那里是否有尽头......”一袭黑裙的张柏芝挽起长发,唱起经典之作《星语心愿》,她身后的银幕上,夜幕低垂的维港洒落一阵流星雨。
成长于千禧年前后的少女无人不会唱这首歌,甚至二十多年过去,还是有人会在KTV点这首歌,当音乐响起,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会止于喧嚣,静静地盯着银幕上那张稚嫩却惊艳的面孔,重温MV里短短几分钟的电影精华,思绪已经回到那个暗生情愫的年代,重温独属那个年代的气质与感动。
至少在1999年那场真实的狮子座流星雨里,世上每个角落的人,仰望同一片天空,没有错过世纪末的灿烂,也没有错过港产片中极致浪漫且伤怀的爱情。
香港有句潮语,有请小凤姐。意指当遇到值得庆祝的事,便可送上一首香港殿堂级歌手徐小凤的《喜气洋洋》。
此刻,晚会踏入“家在大湾区”单元。当容祖儿、李晨、杜江、郑恺、柳岩等人轮番上场,演唱《彩云追月》《涛声依旧》《晚风心里吹》等歌曲后,在主持人一句“有请小凤姐”中,那把低沉磁性似穿透时光的熟悉声音,先送来“风的季节”,“她的歌总会在你的生活中某一些时刻,感动过你。”主持人陈贝儿盛赞徐小凤的歌是“香港之音”。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梅艳芳正是唱着这首《风的季节》参加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昂首走入了公众的视线。
而由谭咏麟、钟镇涛、彭健新、陈友、叶智强组成的“温拿五虎”,从霓虹灯璀璨的香港街景里走来,唱起充满回忆的《L-O-V-E Love》《玩吓啦》《sha la la la》,这群相识于微时的朋友,就这样唱着欢快的歌携手走过半生。如今年过半百亦不忘搞怪,在轻松的乐章里默契地相识一笑,这期间兜兜转转的故事,喜乐与彷徨,与困窘的叛逆抗争,都成了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晚会现场。
现场的观众。
作为华语流行歌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香港流行歌曲曾在内地风靡一时,巨星云集之声名甚至远播亚太地区。单是香港地区1995年的唱片就卖出了1700万张,创下18亿港元销售总额的成绩。20世纪80至90年代,粤语歌常霸占内地广播媒体的流行音乐排行榜,许冠杰、张国荣、梅艳芳、陈百强、Beyond,乃至后来的“四大天王”,他们的歌声曾贯穿各个时代的大街小巷,一盒小小的磁带,也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
粤语歌的迷人之处,在于其歌词的文学性,黄霑、周耀辉、潘源良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巧妙地利用粤语的声调特色,以或文雅、或俚趣,又富含人生哲思的词句和曲,不论是家国情怀、男欢女爱、人生起伏,还是市井生活的主题,都能信手拈来。
尽管时代更迭,粤语歌不再如当年那般辉煌,但仍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毕竟总有一些作品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因其闪闪发光的品质而沉淀为人们心中的经典。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内地开始陆续引入港剧,最早是《万水千山总是情》《大侠霍元甲》《上海滩》。“电视汁捞饭”(意指边吃饭,边看电视)的风潮也由此进入内地。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内地文化娱乐产业尚未繁荣,甚至电视机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够拥有。有香港学者回忆,当时在鄉间居住,每到晚上众人便围拢在有电视机的那户人家,十几双眼睛盯着那部细小的电视机,沉醉其中。
在晚会第四单元“陪你看电视”中,众星演绎了许多经典港剧的主题曲,如《上海滩》《笑看风云》《一生何求》《万水千山总是情》等。《上海滩》激情铿锵、《笑看风云》轻快洒脱、《万水千山总是情》深情厚重……这些主题曲不仅是港剧的标志,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情世故、英雄豪情。
“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汪明荃的歌声如一股温暖的春风扑面而来,悠扬而富有力量,蕴含着岁月的感慨和爱的坚守。赵雅芝和吕良伟则携手唱出他们主演的《上海滩》主题曲,重现剧中冯程程和丁力的爱恨纠葛。
到了90年代,TVB进入全盛时期,剧种百花齐放,《壹号皇庭》《陀枪师姐》《妙手仁心》《金枝欲孽》......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TVB的表现形式是超前的,它将镜头对向那些各行各业看似平凡、并不完美的人,它从未站在高人一等的视角泛泛而谈人生之道,而是试图呈现都市生活的疲惫、人性的挣扎,以及一些日常的温馨。
在那些剧里,不管是什么剧情,什么场景,只要有人不开心,总会有那句经典的劝说:做人,最重要是开心啦。下班归来,不论多晚,总有一个人问一句:你饿唔饿,我煮碗面俾你。还有一句,小时候听到还不以为意,到了一定年纪才明白是真理:一家人最要紧是齐齐整整。
港剧对一代人的影响也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多人的第一句英语,是从“Yes,sir”开始的,很多人对奶茶和咖啡的概念,是由“鸳鸯、走冰”构建的。
当经典旋律再次响起,观众们纷纷跟着一起吟唱,仿佛回到了那些摇着蒲扇跟随剧情跌宕揪心的炎炎夏日傍晚,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憧憬、最初审美与喜好,甚至是爱情观,都是在那时构建,以至在往后数十年的人生里仍要频频回头,那不仅是一段无忧无虑、难以忘怀的青涩岁月,也是一个人的来时路,一切从那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