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俭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曾称湖南是“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武冈市作为湖南省政府认定的41个二类革命老区之一,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无数优秀武冈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仆后继、英勇献身,谱写了一部催人奋进的壮丽史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改革开放后,历届武冈市(县)委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团结带领全市上下知重奋进、创新作为,推动武冈发展迸发出强劲动力和盎然生机。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时刻铭记一代代党员付出的巨大牺牲、展现的巨大勇气,从中汲取丰厚滋养和智慧力量,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并为之奋斗的事业进行下去,认真答好新赶考路上的时代答卷。
武冈是红色之城,见证了一段段峥嵘历程
红色,是武冈这片土地永恒的底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武冈先进青年欧阳东、曾以鲁、邓中宇、夏石泉、邓成云等追随毛泽东左右,学习新文化,研究新思想,探索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之路,组织“旅省学友会”“思思工学社”“长沙文化书社武冈分社”“思思学校校友会”等革命团体,积极传播进步思想,为武冈党组织的创建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这“思思”二字就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名字中各取最后一个字的谐音组成。1925年,在思思学校建立了邵阳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武冈特别支部。自此,武冈这片土地上引燃了熊熊的革命烈火。
1930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离开广西百色后,由桂入湘来到武冈。听说有兵从广西而来,木瓜桥村民害怕军队跟曾经的广西军阀沈鸿英一样烧杀抢掠,全都弃家逃命,等到部队离开后百姓才陆续回家。回家后百姓发现,各家各户都完好无损,房前屋后干干净净,鸡鸭仍像往日那样转悠觅食,田垄里的萝卜虽然有些不见了,但萝卜眼里都留有一枚铜钱。后来他们才得知,红七军到武冈时已是千里转战、弹少粮缺。尽管饥寒交迫,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扰民、不损害百姓利益,晚上宿营在木瓜桥廊里和路旁屋檐下,实在饿了,他们便到周边地里拔萝卜充饥,由于村里人都不在,只好在萝卜眼里留下铜钱表示购买。这一枚枚铜钱,鲜活记载着共产党人始终为民的初心和红军铁一般的纪律作风。这就是“萝卜眼里长铜钱”的故事,木瓜桥从此也被武冈人称为红军桥。这个故事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武冈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武冈党组织积极领导全县各阶层、各团体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全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1938年迁入武冈(后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又名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办学期间共培养了23000多名中初级军官,在抗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日的见证。
日本侵略者为了摧毁芷江机场,掩护湘桂、粤汉两铁路交通线,打击中国军队,进迫重庆,由益阳、邵阳、东安之线向湘西地区发动进攻,该战役史称“湘西会战”(亦称“雪峰山战役”),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历时50余天。双方参战兵力28万余人,战线200余公里。湘西会战期间,在武冈境内发生的大小战事有百余次,给日军以歼灭性打击。其中著名的有城西阻击战、马颈骨歼灭战、江口歼灭战、回马山阻击战等。尤其是在叶家堍歼灭战中,军民齐心将日军团团围住,激战三天三夜最终将500余名日军歼灭在扶冲一带的山林里。
武冈城墙以数百上千斤乃至成吨重的方形青石砌筑而成,内外皆石,易守难攻。太平天国石达开累攻不下,民国年间广西军阀沈鸿英围城七昼夜不克。1945年5月,日军集中所有可以使用的火力进攻武冈西门,数百特攻队员在炮火掩护下蜂拥前进,在伤亡惨重情况下,日军仍然无法靠近武冈县城。但1949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一七师、一五二师挺进武冈前夕,武冈地下党组织在县城积极开展统战策反工作,广泛动员地方武装参军参战,主动提供情报,稳定群众情绪。老百姓积极响应号召,筹备物资支援大军过境,并检举揭发武冈城内敌对力量,收缴了部分武器。在党、军、民齐心作战下,解放武冈战斗歼灭了城内守敌,生俘国民党官兵2400余人。10月10日,浸染鲜血的红旗高高飘扬在武冈城头。从此,武冈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武冈是光荣之城,留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一切的幸福安稳,都因有无数人负重前行!
从军民同心解放武冈到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从新民主主义改革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撤县设市到迈进新时代,无数武冈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仆后继、英勇献身,先后有353名被批准为革命烈士。他们中,有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毅然投身战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有的在和平年代听从祖国召唤积极应征入伍,踊跃参军、保家卫国;有的立足自身岗位,为守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
武冈地区革命之火的“播种人”欧阳东、邓中宇,在“思思工学社”办学经费极为短缺之时主动纾解困难。欧阳东拿出父亲购买店铺的2000块银元,又变卖妻子陪嫁的金银首饰和老家10亩水田,用所筹经费解了燃眉之急;邓中宇也变卖妻子的全部嫁妆用作办学经费,这才得以让武冈革命的火种从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革命戏剧《沙家浜》主人公郭建光的原型人物夏光,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以下简称“江抗”)东进到苏常太地区,与日本侵略军巧妙周旋,开展游击战。江抗西撤后,夏光仍继续在阳澄湖畔灵活作战,并以几十个伤病员为骨干,组建了江抗東路司令部(新江抗),重新燃起了东路武装抗日斗争的火焰。谭震林在1940年11月6日新江抗部队诞生一周年之际,撰写纪念文章《东路一年》,高度评价了夏光在江抗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殊勋。
革命时期,王圭田劝慰母亲“我是您儿,更是中华之子,现在国难当头,为子岂能偷生”;邓成云在狱中面对敌人逼问党员名单时坚持“共产党员千千万,要说在此地做工作的只是我一人”;袁辛农、傅石林被害时高呼“胜利是属于人民的”;革命伉俪李秋涛、尧文玉面对敌人包围抗争到底。和平年代,飞行员黄志在夜航训练时牺牲,年仅26岁;交警杨明洪在与凶犯英勇搏斗中身中7刀不幸身亡;乡干部范继雄不顾自身安危通知沿河群众转移,途中被洪水冲走……他们将初心和使命深植于灵魂深处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感天动地。
武冈共产党人向死而生的为国为民情怀、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展现出强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励着武冈人民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一往无前。
武冈是奋斗之城,奏响了一曲曲时代的赞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武冈县委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为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武冈县委决定建设武冈城区的生命源泉——威溪水库。该工程自1965年10月开工,先后抽调270多名国家干部,组织近3万劳力,历经近8年时间才建成。1973年,面对当时国内钢板奇缺、制管技术空白的情况,大圳灌区党员干部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历时6年建成了全长5561.66米的新安铺倒虹吸管大型工程。该工程跨度之长、管径之大、水头之高,为当时国内之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该工程荣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建材行业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后因其雄伟壮观、气势如虹,被称为“新安飞虹”,并成功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冈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春风,掀起了武冈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开发大炮台商贸区,再造一个武冈城”成为武冈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篇章。武冈以大炮台一片为主体,规划开发区域达4平方公里,首开邵阳市内大规模城市开发的先河,同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过一年的建设,武冈新区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一批新建筑拔地而起,城市工业、商贸流通业、服务业、金融业、通信等社会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冈撤县设市,实现了武冈从两千多年的县建制到现代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21世纪,武冈市委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想发展之路、谋小康之策,在全省率先实行整合支农资金办法,成规模开发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冈市委坚定不移兑现脱贫承诺,围绕“吃穿有靠、就业有厂、安居有房、疾病有医、读书有教、年老有养、饮水有源、组织有力”目标,深化改革推進为民办实事工作,回应了基层群众的期盼,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补齐了小康短板,武冈如期高质脱贫摘帽,并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尤其是2017年6月28日,投资近10亿元的武冈机场正式通航,使武冈迈向了航空时代。
近年来,武冈市委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中之重,创新推行“1131+”工作思路,纵深推进城乡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养老、供水、客运、治理、人才一体化发展,真正走出了一条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进的成功实践之路,正朝着建成湘西南明珠城市和邵阳西部生态圈中心城市奋力前行。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将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脉,将革命精神化作前行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苦干实干、笃定前行的实际行动,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武冈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武冈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