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与旅游开发应用

2019-10-30 03:01陆霞
大观 2019年8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民间艺术

摘 要:武冈地处湘桂黔交界之地,素有“三省通衢”“黔巫要冲”美称,历为湘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冈丝弦、走马灯、板凳戏等民间艺术众多,且极具地域特色。近年来,武冈旅游业发展迅猛,但重山水、轻文化的开发模式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旅游与民间艺术联动开发的视角,旨在探讨如何让民间艺术为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利用旅游开发促进武冈地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以此带来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共赢。

关键词:武冈;民间艺术;旅游开发

武冈,地处湖南西南部,历史悠久,人文灿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自西汉文、景帝年间置武冈县始,先后封侯立郡、设州置府,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武冈文化灿烂,屈原、陶侃、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文天祥等众多名家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瑰宝。

一、丰富的民间艺术

武冈地区的音乐、舞蹈、戏剧等民间艺术众多。

(一)民间音乐

劳动号子:劳动者在劳动中齐心合力唱的号歌,有“打桩号子”“上梁号子”“石匠号子”等。演唱方式一领众和,铿锵有力,既鼓舞劳动热情,又歌颂吉祥。

开荒锣鼓歌:又叫生产歌,是一種伴随劳动生产的民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由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息。

朝香歌:又叫拜香歌,我国有拜佛祈福习俗。每年七八月之间,香客纷纷赶往南岳进香;九月间,则上云山朝拜。在这期间,香客成群结队,少则十几人,多则几百人,甚至数千人不等,他们旌旗罗伞开道,统一黑色的着装和绑腿头巾,胸前“灵山进香”的红色湘绣的肚兜,虔诚地跟着领头的长者高唱原生态的朝香歌。

(二)民间舞蹈

走马灯:走马灯是武冈市头堂乡石羊桥一带杨姓村民新年闹春、庆贺丰收、谢祖祭祖、喜迎贵客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自元末明初,至今己有六百余年历史。为纪念先祖杨家将,教育后代忠心报国,石羊桥黄沙村杨姓村民以点灯走马的舞蹈步伐,表演出古代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其中扮演的人物为杨家将中的穆桂英、杨宗保、杨五郎、杨六郎、焦赞、孟良、杨八姐、杨九妹等。通过队列变化,配以轻重缓急的鼓点和高亢入云的唢呐,来回跑步穿梭,出征、摆阵、破阵、厮杀、凯旋等一整套战争场面,艺术地再现了古战场上与敌对峙、杀敌卫国的悲壮情景。

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武冈舞狮活动城乡都有,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狮勇人健,机智灵活,表演者模仿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三)民间说唱音乐

渔鼓:原本是身背葫芦、云游五岳的道士、道姑们化斋时唱的劝世、修行歌,后传入民间,成为艺人手中的绝活。一人抱筒搭钞子,伴胡琴,又说又唱又打。

莲花闹:又称莲花落、莲花乐、落子等,它由艺人在街头敲牛骨打砖的即兴演唱发展嬗变而来。旧时代,每遇灾害,人们便身背三棒鼓、怀抱渔鼓筒、手拿莲花闹(竹板),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四处逃荒,卖唱行乞。其演出形式既有执竹板边打边唱,也有一唱众和的,唱词多属顺口溜。

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它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唱本有《西游记》《封神榜》《征东》《征西》等。唱腔有慢板、快板、悲腔等。

(四)民间曲调

阳戏曲调:武冈阳戏是湖南地方戏曲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曲调及演唱声腔独具特色。阳戏曲调清新活泼、优美动听,观众易接受,主要有“打四门”“五更留郎”“磨豆腐”“绣花调”“鲜花调”等。

丝弦曲调:武冈丝弦起源于明朝初期,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在元杂剧、南曲、小令、江南丝竹音乐的基础上,经武冈岷王府的乐师、歌妓吸收武冈和邵阳一带的民歌、小调加工而成的,在邵阳一带又称为丝弦小调。武冈丝弦多为短篇,音乐结构为单曲反复体,如《四季相思》《到春来》等,也有用曲牌连缀体演唱一些有故事情节,人物较多的中、长篇曲目,如《秋江》《金莲调叔》《双下山》《孟姜女哭长城》等。武冈丝弦曲调轻柔婉转,独具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花鼓曲调:武冈花鼓戏常用曲调约有300余种,主要有“双川调”“对口淮调”“扬州调”等,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花鼓戏味特别浓厚。

(五)民间戏剧

祁剧:武冈祁剧源于弋阳剧,是明朝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古装剧,曾经鼎盛一时,是武冈文艺界的一朵奇葩。历年来,民间艺人收集、挖掘、整理了传统剧目340多个,代表性的剧目有《草桥关》《法场换子》《黄鹤楼》《三请梨花》等。

傩戏:又称鬼戏,是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康的娱神舞蹈。武冈傩戏起源于唐代,表演分外戏和正戏两种。正戏是以娱神为主的祭祀活动。演员必须戴傩面具,脚踏罡步,口作傩傩之声以驱鬼逐疫,场面宏阔森严。外戏,也叫阳戏,减少了娱神的法事,形式活泼轻松,语言诙谐朴实,题材贴近群众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木偶戏:群众称观音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有《魁星点斗》《三星庆寿》《天门阵》《三气周瑜》《长坂坡》等200余个曲目。

板凳戏:属地方戏,民间喜庆婚丧,多有请唱板凳戏的习俗。就地演唱,锣鼓、胡琴伴奏。演出时,人们汇集在一间宽敞的室内,中间放几条板凳,一套锣鼓,由锣鼓手们略加化妆充任的演员围着一张四方的桌子一坐,随着鼓手的一个微妙的手势,鼓声一起,戏就开始了。

二、武冈民间艺术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应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武冈拥有古城、古镇、古村、名山、美食、宗教、民族艺术及便利的交通,旅游资源要素十分优质。21世纪,如何更好地树立武冈旅游品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对武冈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开发:

表演层面——以歌舞表演为代表。通过举办大型的歌舞大赛、节庆歌舞表演等活动,表演者以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等形式表达武冈人们的爱情及日常习俗,吸引对武冈民间歌舞感兴趣的人们参与其中,不断提升民族文化。

体验层面——以六月六尝新节、乡村旅游节等节庆体验为代表。六月六尝新节,又称半年节,是一个古老淳朴热闹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感谢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庇佑五谷丰登,是农耕文化的缩影,通过开展农作物的采摘、节日食品的品尝、祭祀和娱乐慶祝等项目来让旅客切身体验区域民俗风情。

展示层面——以陈列馆展览为代表。通过建立湘西南民间文化、农耕文明等陈列馆,把区域农耕风貌、传统习俗、饮食加工、休闲娱乐等民俗文化纳入其中,令时光“倒流”,让游客体验鲜活的农耕文化和民间艺术,追忆久违的传统生活。

日常层面——以旅游六要素为代表。重点从饮食、游玩、购物等方面来开发具有武冈民间艺术特色的旅游商品。

首先是食在王府。武冈有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尤其是明代朱元璋之子岷王在此传位14代的王城历史,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饮食文化。武冈铜鹅被誉为“世之名鹅”,历代为朝廷贡品,武冈也因此被誉为“铜鹅之乡”;武冈豆制品众多,其中武冈卤豆腐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武冈米花,工艺精细,闻名遐迩;武冈素有“卤菜之乡”的美誉,武冈卤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曾是明、清两代皇家贡品,产品畅销国内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举办饮食文化节、饮食文化大赛等活动来吸引游客,让食在王府为游客所认同。

其次是游在浪石。武冈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主要有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法相岩风景区、古城风景区等,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景点有渔父亭、浪石村、木瓜桥等。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已开发的这些自然风景名胜的提质升级来提升旅游品质;另一方面,还可以重点开发渔父亭、浪石村、木瓜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来推动武冈旅游业发展。其中,浪石古村落可以作为一个精品品牌予以开发。浪石村距武冈城60公里,现存古建筑88座,其中保存完整的55座,是一处保存较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这些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公元1914年,皆座北朝南而建,排列整齐,样式古朴,布局精巧。而最具特色之处,就是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现存石刻对联41幅。这些对联的书法或遒劲,或清秀,或飘逸灵动,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最后是购在特色产品。武冈境内生活有苗族、瑶族、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独具特色,应当加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打造,如苗族银器、苗族蜡染、瑶族刺绣、侗锦、苗族油茶、侗家黑饭、苗族芦笙等,以此来提高当地的旅游收入。

参考文献:

[1]武冈民间艺术[EB/OL].[2019-07-23].http://www.0739.ccoo.cn/bendi/info-2022.html.

[2]武冈民俗文化[EB/OL].[2019-07-23].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ms/index761_list.html.

[3]陈琳.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价值初探:以贵州省黔西南民族民间文化为例[J].华中人文论丛,2014(6).

作者简介:

陆霞,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与民族民间文化。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民间艺术
中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保存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的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