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璐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的历史。在这场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始终是主战场、大战役。党在持续百年的意识形态斗争里,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从党史中学习研究这些案例和经验,对于我们认识意识形态斗争规律、掌握斗争策略、提高斗争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落实好二十大报告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持续不断取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胜利,我们既要有敢于斗争的坚定意志,善于斗争的灵活策略,还要有勇于斗争的强大能力。在党史学习中培养意识形态斗争的能力,是每个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必修课、基本功。
捕捉苗头,把握时机,提高掌控意识形态斗争主导权的能力
井冈山斗争时期,初创的工农红军面对国民党的几次“围剿”,部分人滋生了对武装斗争前途悲观的情绪,甚至有人散发对红军前途如何评估的征求意见信,质疑红旗还能打多久。虽然这只是悲观主义情绪的苗头,但毛泽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点,亲自撰写了一封长信,正面回应少数人对红军的悲观论调,高瞻远瞩地论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握了红军内部思想舆论斗争的有利时机,遏制了悲观情绪的滋长扩散,掌控了斗争的主导权。此后红军内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都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展开,巩固了红色根据地,壮大了红军队伍。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内骄傲自满情绪、享乐主义观念抬头,毛泽东又一次捕捉到了这种错误思想的苗头,在延安整风的基础上,再次让全党吸取李自成的历史教训,把进京称为“赶考”。毛泽东把握住了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关键时机,以“两个务必”告诫全党,主导并赢得了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性斗争。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所要学习的,是毛泽东面对不同形势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捕捉苗头、研判走向、把握时机,牢牢控制斗争主导权的能力。今天,我们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如果没有敏锐观察、及时研判、果断出手的能力,就会贻误战机,丧失主导权。
信任群众,依靠人民,增强意识形态斗争的凝聚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利用各种宣传机器,强势传播“曲线救国论”和“攘外必先安内”论,反动思潮甚嚣尘上。我党及时发出各党派联合抗日的倡议,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宣传抗日主张,营造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浩大声势。通过发表社论、建立演剧队、组织飞行演讲、出版抗日报刊、设立对敌广播等形式,我党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巨大阵营,孤立了汪伪政权,迫使蒋介石联合抗日。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是全党必须坚决反对的“四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不仅在制度建设上对干部队伍中存在“四风”现象进行抵制,而且在意识形态上与这些观念作斗争。他利用《浙江日报》作为党报的重要阵地,连载系列文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用短小精悍的篇幅,说身边事,讲实在理,解政策“渴”,解思想“惑”,启发群众教育群众,形成纠正党纪政风的强大舆论场,使浙江政坛风气为之大变。
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斗争,是我党教育群众、团结人民、凝聚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天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广泛,表达方式更自由,传播影响更快速,我党引导群众、凝聚人心的难度加大。必须继承信任群众、引导群众的光荣传统,不断团结群众,增强凝聚力,群众在哪一边,胜利就在哪一边。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培养守住守好意识形态斗争阵地的能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媒体系统,意识形态斗争工具和阵地有限,只能因地制宜整合各种可能具备传播功能的介质,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红军长征途中,国民党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大肆歪曲、抹黑,企图误导群众,孤立红军。我党在墙体上刷标语,用床单做横幅,用土喇叭作宣讲,巧妙结合快板、渔鼓、民谣、顺口溜等民间文艺形式,针锋相对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阵地。这种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的宣传方式,大大消除了群众的误解和畏惧心理,他们踊跃参军,奋勇支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西方利用强大的国际传媒机器,宣扬“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国内敌对势力也利用电台、传单宣传“恐美论”。我党依托国内媒体和海外华人媒体平台,同时在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进行斗争。除报纸、电台等国内媒体外,我党还利用新闻纪录片、墙体标语、村口喇叭、街头话剧发声,构成了多形式、多层级的斗争阵地,形成强大的舆论声量,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鼓足干劲。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传播速度和传播效力成倍增长,各种传播媒介和带有传播功能的消费品大量涌现,导致传媒格局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必须全面整合多种媒体资源,以形成强大的现代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方面,要建立忠诚可靠、技术先进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媒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媒体管理将各种形式的媒体纳入传播矩阵。通过媒体整合和融合,提高媒体传播的覆盖率和有效性,构建强大的意识形态斗争阵地。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高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决策力
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国共兩党都有自己的打算。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为了实现其假谈真打的目的,散布谣言,称共产党缺乏和谈诚意,并暗中调动媒体,妄图引导群众质疑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和谈敏感期该选择何种策略与之斗争?毛泽东采用迂回进攻的战略,将自己的旧作《沁园春·雪》抄赠柳亚子,在民主人士中广泛传播。柳亚子又将该词送到《新民报·晚刊》发表。通过这首词,国统区的人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胸襟和风范,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主导中国命运的信心。蒋介石为了应对这一舆论斗争的败局,组织一帮文人写诗作词,企图消除《沁园春·雪》的影响,结果事与愿违,落得一个笑柄。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后,中方掌握了收回香港的主动权,解决香港问题的基调就这样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定了下来,一时间国际舆论纷纷。为防止中途生变,我方在香港正式回归前的宣传上,采用了外交上寸步不让、舆论上适当节制的策略,确保了香港的顺利回归。这场不见刀光剑影的国际舆论战,因为邓小平审时度势,选择了合适的应对策略,取得了最佳效果。
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利益交织,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何时有力,何时有节,需要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战略决策能力。冷静观察,做到心中有大局才能运筹帷幄;顺势而为,做到手里有分寸才能目标必达。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第64期中青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