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慧
宜居的古城内,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各色社区,而社区中,又往往藏着一位位民间高人。姑苏区双塔街道宏葑社区内,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既保留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青春回忆,又“藏”着许多让人惊叹不已的技术发明。
严寒处奋力学习的年轻技术员
前不久,宏葑社区里的老党员,77岁的“老技术员”倪景明与苏州的退休核物理学家们,一起受邀观看了苏州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壮丽的云》。这场芭蕾舞剧以科学家为创作原型,通过对苏州籍“两弹一星”元勋、部队指导员等典型人物的艺术性塑造,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不断突破身体、精神和技术极限,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感人事迹。
倪景明观看后感慨万千,因为他也曾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中的一颗“螺丝钉”。1959年,倪景明的哥哥调到军工企业工作。由于厂里招收兵工子弟,他就帮弟弟报名参加了选拔考试。1963年的秋天,只有16岁的倪景明独自坐上了前往西部的火车,并且通过考试,成了工厂的一分子。
那是一段条件艰苦但难以忘怀的岁月。十几岁的倪景明跟着大家一起,啃着青稞馒头,吃着夹生米饭,常年穿着大衣,上下班在雪地里来回走一个多小时。“因为地方偏僻,还能经常听到狼的叫声。”他说。
在厂里,倪景明跟着师傅学习,成为一名年轻的技术工,在车间里也数他学习文化、学习技术的劲头最高。每到星期天,不管路途有多遥远,他都要去新华书店买书。就这样,他慢慢积累了500多本书籍,在不断学习中,工作进步得也非常快,迅速成了技术骨干。
“当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很好,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一心提高技术。”倪景明回忆说,“当地的科技图书馆往往灯火通明,去晚了连座位都找不到。”
没几年,由于技术出色,车间里最难的活都交给了倪景明干,并且将他与另外两个年轻人一同组成了技术革新组,之后又升级为五人组成的技术攻关组。他曾参与改装产品运输车、各种工程测试车辆,并成功修复了寒冷地区的冻裂气缸,研制了汽车汽动升降修车台等多项技术革新工作,大大减轻了汽车修理工的劳动强度。
1975年,倪景明被选送职工大学机械制造班读书,1978年毕业后调苏州国营267厂工作。而立之年回到故乡后的倪景明,踏上了新的工作征程,但也常常梦回那片奋斗过的草原。2020年,他受邀回到工作过的地方进行参观,并结识了“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的工作人员。在得知学院缺少当时的相关资料后,他返苏后立刻捐赠了《原子、化学、细菌武器损伤卫生防护手册》《枪炮自动原理》《导弹外形设计》等148本书籍。此外,他还将当年使用的绘图板、卷尺、设计图纸等工具一并捐赠给了学院。之后的两年,他又陆陆续续捐赠了不少材料。
古城里创意不断的出色发明家
年轻时期练就的过硬技术,让回到苏州的倪景明在工业生产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先在车间当了一年钳工,在高质量完成工作之外,还顺便完成了18项技术革新。之后,倪景明逐渐受到提拔,在成为技术科副科长时,还成功完成了组合夹具站筹建工作,并攻克了显微镜转镜定位钻模技术。
离开工厂后,他也并未放弃设计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核工业奖章,并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众多发明中,有一款“半导体降温服”的技术曾被2008年北京奥运会采纳。由于奥运会在8月举办,演员穿上不透气的福娃充气外套进行表演异常辛苦,北京奥组委为此征集降温方案。经过反复试验,倪景明通过半导体制冷技术成功解决了福娃充气外套内部无法降温的问题,并被奥组委采用,出现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五个由真人扮演的福娃,运用的正是他发明的降温系统。
其实,走进倪景明的家,就能感受到这里住着一位发明家。不大的公寓内,房间门上安装的是他设计的机械可换插卡门锁,客厅和小房间里则放着造型颇为与众不同的自制壁嵌式机械按钮式保险箱。倪景明说,自己的床下还有四大箱发明设计的图稿。而他的房间,仿佛一个小小仓库,放满了他的众多发明产品和奖状。其中最显眼的,是他于2009年发明的电动高楼逃生器。有了它,即使身處160米的高楼也能安全逃生。这个电动高楼逃生器是由直流电动机、变速箱、排绳轮等组成的变速升降系统,它包括可供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同时逃生的折叠式座椅,一个折叠式支架,可保证逃生者不被墙壁、窗台擦伤,以及可以驱动钢丝绳收放座位的主机。倪景明还为这种逃生器设计了两套升降操作系统,除了手控操作,还可遥控,遥控距离可超过100米。这款电动高楼逃生器虽然没有量产,但受到了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还为此邀请他前往北京接受采访。
倪景明的退休工资并不高,其中不少都投入到了发明创造中,但他更享受其中的过程,也期待着自己的发明能够给千家万户带去安全和便捷。如今77岁的他,暂时停下了发明的脚步,正悉心品味着钓鱼、打乒乓球、写诗等悠然的养老生活。经历奋斗年代,难忘青葱岁月的他,也正在感受着古城内岁岁朝朝的惬意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