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冉
苏州已经是一座园林城市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公园呢?
迷恋自然是人类进化的结果,那些退隐苏州的达官贵人是最早的践行者,居闹市而近自然。既享受城市的繁华,又不与乡野自然脱节。说白了,也是人类对自然的那点贪恋,向往自然山水,又不舍城市繁华。
苏州,已然有那么多园林来做底色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公园?
公园与城市的精气神
先来说说,现实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园?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城市?
放眼世界,每一座大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公园,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纽约的“后花园”,是纽约市民们休闲锻炼的好地方;巴黎的的卢森堡公园,是巴黎市民慢跑的好去处;伦敦海德公园,游人可以在此体验骑马,喜欢演讲的人可以在此即兴演讲……一座美好的城市,不仅指向经济,还指向生活。公园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人们生活空间的延伸,人们在这里享受休闲、开展社交、锻炼身体,于苏州来说,园林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公园则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那些古典园林,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艺术,是时间和空间共同的造物。今天,我们在公园里再造自然风景,因为苏州拥有一百多座园林,我们听惯了“天人合一”这样的思想,我们一早就知道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造园造景要有山水写意的智慧。作为一座私家园林众多的城市,城市的规划设计在山水写意的智慧之外,今天更多了“共享”的概念。苏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园林六所所长季炜说,在城市规划上,现在不是简单的设计公园,也不是用公园填充街区,而是追求直接把一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大公园,让城市有完整的生态系统,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分享到绿色经济的好处。关于怎么把城市变成公园?季炜认为,关键要做到三点:绿道、场景、边角。这些都加以利用和考虑之后,公园城市还需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其中共享就是需要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尤其要考虑到老人、小孩的使用的时间和频率会比其它人群高。拥有一千多万常住人口的苏州,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公园。大大小小的公园镶嵌在城市中,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常常我们一个“转身”就是一座公园。但是,公园不止是一个摆设,有人气的公园才是好公园,一座好公园要抓住周边居民或者是当下大家需求。近些年兴起的口袋公园,将边角地变成共享的绿地公园,正在成为人们的心头好。
一座公园能激发人们对一座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人人都有财力造一座园林,也不是人人都能为了自由遷居乡野,所以我们需要将大自然的那份美好移植到城市中来,让我们知道自己并没有和自然隔断。
作为个体,我们在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城市公园里找到与自然的连接。
公园与人的身心灵
《园艺设计》一书里说,喜欢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性,公园是进入城市文明后,人们出于亲近自然、与他人共情的本能,由全社会共同创造、释放理想的场景。
毋庸置疑,所有的文明,无论古今中外,都指向一个公认事实:自然之美能给人带来幸福。不光是文人墨客怀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憧憬,我们每个普通人也都梦想在有山有水的环境里寄情自然,我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从来没有因城市发展而动摇过。所以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公园,效仿自然的公园关乎居住其中之人的心灵健康。
一位美国的医学博士后认为,作为精神健康治疗的一部分,医生可以开出在新鲜空气中散步的处方。日本作家吉田修一曾经写过一本《公园生活》,里面写到:“为什么大家都到公园来?不就想松口气吗?”工作忙碌之余到公园里喘口气恢复下精神,茶余饭后,到种满绿植的公园里消消食休闲娱乐,有这些平常的小确幸,我们才有动力继续投入到讨生活的洪流之中。
《世界生物精神病学杂志》曾发表过一项研究,作为人类,每天只要简单到户外待一会,我们大脑的结构和情绪健康就能够得到促进,我们的注意力、情绪和心理状况就能得以改善。
我们不仅需要公园兼顾各类人群的需求,我们还需要公园来沟通缓和居住、商业、工业和交通之间的关系。试想一下,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公园,工商业与交通和人们的居住环境黏连在一起,人们深陷在钢筋混凝土中,完全和自然脱离,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画面。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建设的扩张,让人们逐渐与大自然脱节,由此也引发了人们接连不断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也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公园,就是一剂最好的良药,把自然引入城市,给人们脆弱的心理提供一处遮风挡雨处。人类最深层次的本能就是要回归大自然,感受风怎么吹,想象花怎么开,观察叶片的脉络,研究一只蚂蚁搬家,四季变化,自然更迭,终究大自然最能疗愈我们的心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之所以需要公园,是因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更需要亲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