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慧 沈逸蓓
如果说鳞次栉比的楼宇是城市的“会客厅”,那么散布于城市里的公共文化空间就是居民心靈的“栖息地”。近年来,姑苏区各地涌现出许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城乡文化肌理中活跃的细胞。位于古城西侧,坐拥虎丘与山塘美景的虎丘街道内,也不乏风景与内涵兼备的公共文化空间。暑假将至,正是带着家人在此避暑、纳凉、体验姑苏文化的好时节。
虎丘路边,与非遗“零距离”接触
公共文化空间说到底是为了人而存在,为了人而发展的,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2023年江苏省“双千计划”实施对象名单的通知》正式发布,虎丘街道海棠芳“非”非遗文化馆入选2023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
近年来,虎丘街道立足辖区非遗文化特色,重点开展“非遗文化圈”建设,目前已形成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项目2项、区级项目16项的多层级、梯度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群共22项,国家、省、市、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26名。为进一步展示弘扬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演变特征、传承脉络以及项目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虎丘街道打造了海棠芳“非”非遗展示馆。
海棠芳“非”非遗文化馆位于虎丘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内有中国红国画颜料馆——庆年堂大师工作室、“听非遗的声音”有声阅读、非遗手工艺作品展等载体空间,集聚辖区非遗项目,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以及项目作品、操作工具等实物进行陈列展示,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一个展示、传播非遗的文化平台。
同时,街道依托辖区非遗传承人资源,成立“匠薪传”非遗联盟,打造“匠薪传非遗学堂”品牌项目。馆内不定期开设“近距离接触”“零距离体验”的非遗体验传习微课程,为市民提供一个走进非遗的文化空间。“这里的非遗体验传习微课程很好,小朋友们能在这里近距离了解非遗、体验非遗,让人耳目一新。”前来体验非遗课堂的小朋友家长表示。从室内到户外、从内容到形式,这里不断实现“馆内+馆外”“载体+内容”双提升,持续扩大了“海棠芳‘非”非遗文化品牌影响力。
山塘街上,让雕花“链接”艺术生活
走下新民桥,往西是山塘街最具烟火气的一段。而这段的起始处就是被誉为姑苏城外第一楼的山塘雕花楼。经过古建团队的多年心血,如今它修缮一新、摇身一变,成为山塘雕花楼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也成了虎丘街道辖区内焕发着艺术光芒的公共文化空间。
推开古宅厚重的大门,露天水池、走马楼和廊道即刻映入眼帘。精美的雕花是馆内的一大特色,走马楼的楼下东侧、西侧走廊分别雕刻了《梁祝》《西厢记》等全本,让人叹为观止。
近日,一场名为“两江钵袋”的水墨作品展在这里开幕。画展上既有体现古代文人情怀的山水画,也有以文化大师和教育工作者为题材的水墨肖像作品,让参观者进入展厅后就能感受到中国水墨画传统技艺的传承,给观者带来更多的文化认知与艺术体验。画展将延续至6月30日。
相关负责人表示,山塘雕花楼美术馆作为一家致力于文化艺术推广的民营美术馆,秉承着创新的理念,推动展览、典藏、学术、公共教育等,正力图发掘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为大众传播优秀的艺术作品与生活方式。
虎丘山下,在园林“品读”民俗文化
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要“好用”,也要“好看”,讲究“内外兼修”。作为大运河沿线的一座重要文化建筑,虎丘塔影园一经开放就获得了众多园林爱好者的青睐。塔影园的整体建成,让市民能够更好地感受园林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多元的交互空间又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近日,由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群文学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成都市政府、新华网联合举办的2022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展示活动终评结果揭晓。虎丘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入选“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空间设计类)”TOP30。
民俗文化展厅是苏州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意趣空间,展现了山塘沿街两侧典型吴地风格,通过吴风之源、市井之味、岁时之盛、礼仪之兴、风雅之行五个展区将苏州民俗文化向市民娓娓道来。在传统民俗节日,还会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亮相,展现虎丘三花茶、吹塑糖人、国画颜料制作等传统手艺和非遗文创产品,让市民和游客们沉浸式感受别样的节日气氛。
公共文化空间的不断提升,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欣赏虎丘秀美风光的同时,也将体验到此处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