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陈萱
近期,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动苏州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正式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香山帮”技艺人才梯隊,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香山帮”技艺传承体系。今天,这一依靠着师徒相承,源远流长六百多年的传统园林建筑营造技艺,在胥口这片发源地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活力,谱写出了属于古老技艺的现代新篇章。
古老技艺的延续与科技的碰撞
了解香山帮的人们一定对薛福鑫、薛林根、薛东祖孙三代都不陌生。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福鑫老人一生致力于营造事业,带领团队先后设计、建造园林百余座,还曾参与建造位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推动了中国园林的世界发展。接过父亲手中的衣钵,身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薛林根,从业五十余年来,务实敬业,对香山工艺执着追求,参与了沧浪亭、拙政园等修缮工作。1999年,他在胥口创办了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积极发扬香山古建园林艺术。薛林根的儿子薛东从同济大学毕业后也加入太湖古建,将现代建筑科技运用到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和完善中。
香山帮兴旺于明清之时,当时,不仅仅是香山脚下,太湖周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有匠人,工匠总数曾达上万。而如今以胥口镇为核心,工作生活在周围片区的人们,很多仍从事香山帮传统园林建设工作,在依山傍水的秀美环境中,不断探索传统技艺现代发展的可能性。
现代建筑技术与科技的发展给中国传统建筑技法带来了改变。薛林根和他的团队意识到,随着技术与设备的更新换代,老一辈香山帮传承人不能再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让新兴技术造福传统技艺。在薛东大学毕业后,他将系统学习的建筑知识与电脑绘图等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由父亲薛林根负责施工,爷爷薛福鑫负责质量监督,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将行业生生不息的新希望播撒在胥口这片沃土上。
传统香山技艺的传承是师傅带徒弟,讲究手口相传、口传心记。步入新时代,传承方法也在胥口迎来了新的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提升,传承者从“学徒”转变为接受过系统建筑学通识教育的“学生”。传统的学艺方法也随之而改变,以班级为形式的教学成了香山帮技艺传承的新方式。近年来,胥口也积极探索新时代传承人的培养模式,开办了香山职业培训学校,专门培育传统古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还邀请薛林根等大师级匠人为学生们拍摄教学视频,从设计到建筑完工的每一步骤,以及传统工具的使用,进行详细的演示,为香山帮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过去有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学徒们学艺全凭悟性。而今,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图纸等文件材料不再是机密,扫描等建筑辅助技术的出现,也让传统园林建筑有了更为精准可视化的测绘。
现代技术的不断涌现,并不意味着香山帮传统手艺价值的丢失。合格的香山帮技艺现代传承者,在掌握建筑知识与数字科技的同时,对传统手法的刻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如今,胥口丰富的产业支持为新一代工匠们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传承人未来职业发展备好了系统化的产业综合服务。政府、行业与社会的共同参与使得传统技艺的发展在这片土地上迎来了新的生机。
古建筑修缮与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
南京夫子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与遍布苏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融创桃花源中式别墅项目都出自“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根兴和他的团队之手。他们扎根于家乡胥口,力求于将园林古建中的东方美学艺术发挥到极致。
杨根兴少时就跟随父亲学瓦工,1972年,他被选入实业工程队培养,学习现代建筑知识。学成后他回到胥口,对接手的每一份工作都精益求精,“做不死的杨根兴”是业内不少人对他的戏称。而杨根兴也代表着一批香山帮匠人们对传统营造技艺的态度,工作要认真细致,代代相传的名声不能被辜负。
1983年,杨根兴因为多年来高质量的工作成果被派往南京,带领香山工匠们接手夫子庙古建筑群修复工作。木匠、泥水匠、漆匠、堆灰匠、叠山匠等古典建筑多工种的匠人们齐心协力,一做就是9年。夫子庙这一坐落于秦淮河畔的古建筑群,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地区文化教育枢纽,占地面积大,历史价值高,如何能够修旧如旧,是工程的最大难题。这一难题在香山帮匠人们的眼中却是他们炫技的绝妙机会。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长久以来通过每一工种代代相传的方式留存至今。匠人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对古老的技术不断研习、探索,并以团队的形式将建筑美学价值发挥到最大。这样的薪火传承怎能不让古典中式建筑之美完美再现。
在圆满完成南京夫子庙、鸡鸣寺宝塔等大量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后,2003年,杨根兴回到家乡胥口创立了苏州蒯祥古建公司,积极投身于香山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他和他的团队将精力投入到了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现代表达形式上,融创桃花源项目就是他们杰出的作品。作为中式别墅的大师级呈现,桃花源从初期设计上就将自然山水之美与东方生活美学融为一体,香山帮匠人的参与,让这一工程在人居体验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非遗传承的文化韵味。飞檐、斗拱、花窗、雕砖等精巧细节,让建筑本身真正与传统中国古典园林连接起来,让中式审美中的智慧与灵动得以“活”起来。
杨根兴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行业也逐渐认识到“品牌意识”的重要性,过去有很多开创性的设计,都没能做好文本资料上的记录,现在在胥口镇政府的推动下,他们积极与高校等开展合作,希冀未来能在非遗文化的版权保护和传承上做得更好,为后人留下更多技艺。
初心不改,非遗保护踏上新征程
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香山帮技艺,推动古典园林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团结香山帮匠人,共同促进行业发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香山工坊在香山帮发源地胥口镇应运而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与保护也是香山工坊工作的长期重点之一。董事长冯晓东坦言,香山帮营造技艺的传承主要有两个难点。一点在人。传统匠人多因为家庭影响或教育水平受限转投于技术学习,而现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寻找愿意传承手艺的人成了非遗保护的难题。近年来他们也积极探索与职业教育学院等高校的合作,试图通过提高收入,解决就业、安家等难题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传统建筑营造。另一点在保护如何落地。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匠人们大多历经多年才闯出一片天地。手艺的传承必须通过长期脚踏实地、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换来技术上的突破,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环境下,如何长期保持热爱,专注于深入探索与领悟,对今天的学徒来说是一种挑战。冯晓东提及,这一难题的解决关键是传承者在选择从事这一领域时就需要做好潜心磨炼的心理准备,同时社会对行业的关注度也应从何时出成果转移到文化附加值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技艺需要保护,但冯晓东和他的团队认为,一味地保护只会限制行业发展,抑制创新活力。“非遗一定是活的,是不断发展的。”既要把现在还来得及留下来的东西保护好,同时也要继续向前走,开创出新时代的新局面。传承与发展并行,是香山工坊十多年运营中坚持的基石。
2010年,一座由21位香山帮国家、省、市级,或者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艺传承人历时一年联手打造的“承香堂”在胥口镇正式落成。建造过程全程按照传统营造技术手工打造,不实用现代材料与工具,给香山帮各大技艺工种提供了展现技术技法的平台。施工全程通过录像、文字、照片的形式记录,并在上海世博会苏州馆内播放,为香山帮建筑特点与营造技艺的精华留下了珍贵且全面的资料。时至今日,承香堂已经成为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活标本”,拜师等香山帮重要仪式都会在这里开展,让古老建筑技法见证一代代新人的萌芽。
《关于推动苏州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的颁布,为全面推进香山帮技艺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综合性的指导。香山帮非遗文化在胥口这一发源地的赓续与绵延,使东方美学的韵味与绮丽在这片沃土上愈发鲜活,也让新工艺、新材料、新时代与匠人们一脉相传的文化内涵同频共生,带领香山帮技艺迈上更高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