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小麦病虫害演替现状及防控对策

2023-07-21 10:37张卫标樊彦民刘淑银赵法东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7期
关键词:赤霉病纹枯病病虫

张卫标 樊彦民 刘淑银 赵法东

(1.河南省扶沟县植保植检站 河南 扶沟 461300;2.河南省扶沟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 扶沟 461300)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21 世纪以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扶沟县位于黄淮海主产麦区腹地,耕地面积126 万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00 万亩左右,是国家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小麦病虫害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发生种类多、面积大、危害重,且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成为小麦优质、高产、稳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进一步探索小麦病虫害发生演替规律、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对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小麦病虫害演替现状

1.1 病虫害种类多、发生总面积大,呈逐年增长趋势

近10 年,扶沟县小麦常发性、大范围主要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叶锈病、叶枯病、蚜虫、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偶发性、局部病虫害有小麦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黑胚病、麦叶蜂、黏虫等。 2013-2022 年小麦病虫害种类走势见图1,这一期间病虫害种类多,呈逐年增多趋势。 小麦病虫害常年发生总面积255 万亩次左右, 其中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45 万亩左右, 白粉病发生面积35 万亩左右,条锈病发生面积5 万亩左右,赤霉病发生面积10 万亩左右,叶锈病发生面积15 万亩左右,叶枯病发生面积15 万亩左右,蚜虫发生面积80 万亩左右,麦蜘蛛发生面积20 万亩左右,地下害虫发生面积20 万亩左右;一些偶发性、局部小麦病虫害为害不断加重,2014 年小麦根腐病发生面积6 万亩,发病田平均白穗率4.6%,2022 年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9 万亩,发病田平均白穗率5.8%,均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2013-2022 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总面积走势见图2,发生总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

图1 2013-2022 年小麦病虫害种类走势

图2 2013-2022 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总面积走势

1.2 土传性病害稳定持续增长,气传性病害交替暴发

因秸秆还田后短时间内未能腐熟灭菌, 加上小麦目前无法轮作,土壤病菌常年积累,残留量逐年增大。 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 万~60 万亩、茎基腐病6 万~10 万亩、根腐病5 万~8 万亩、全蚀病病2 万~5 万亩,并持续增长。因近年来气候异常现象增多,季风、冷暖气流急剧交流对作物生长影响加大,气传性病害的传播距离明显增加、传播频次加 大,2012 年、2016 年、2018 年 小 麦 赤 霉 病 暴 发,2017 年、2020 年、2021 年小麦条锈病流行,外来菌源是引发病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本地菌源与外来菌源叠加形成了小麦条锈病、 赤霉病等气传性病害在当地交替暴发的现状。

1.3 新病虫情不断涌现, 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小麦茎基腐病、小麦根腐病、小麦叶枯病、黏虫、麦叶蜂等21 世纪前在当地均为次要病虫害,发生面积小、发生程度轻,危害极小,一般不需要单独防治。近年来,一些次要病虫害不断出现发生面积增大、发生程度加重,从2006 年起小麦叶枯病在当地成为常发性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之一, 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常年发生面积在15 万亩左右;小麦茎基腐病近年发生面积增加,2021-2022 年连续2 年突破6 万亩,部分田块损失率在8%以上,给小麦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小麦黑胚病、小麦颖枯病等新病虫害时有发生,形成新病虫情不断涌现、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的主要病虫害现状。

2 小麦病虫害演替原因分析

2.1 气候因素是小麦病虫害演替的重要外在因素

气候因素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起着重要影响,受暖冬气候影响,有利于小麦病虫源的越冬、繁殖和扩散,成为小麦病虫害春季早发、重发的重要因子。3-5 月受季风、冷暖气流剧烈交流影响,极大影响着小麦条锈病由南向北扩散, 加快了小麦条锈病的传播节奏。 小麦扬花期的降雨天数、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 小麦扬花期与降雨期相吻合的频次增加, 小麦赤霉病流行年份也随之增加。 气候波动性的不确定将长期存在,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也将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动。

2.2 品种结构及品种抗性是小麦病虫害演替的内在因素

小麦品种的抗性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作物种植结构、抗性的强弱及品种的结构等极大影响着小麦病虫害的演替。 2012 年,周麦22品种因稳产、高产在扶沟县大面积种植,但其易感小麦纹枯病,当年由于气候、菌源量大等因素叠加,小麦纹枯病大面积暴发,部分地块白穗率在20%以上,随后该地区大面积推广丰德存1 号等较抗、 耐品种,结合其他措施,小麦纹枯病危害得以有效控制;2018 年,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小麦赤霉病发生,因当地广泛种植西农979、淮麦29、郑麦9023、先麦10 号、新麦21 等较抗、耐品种,矮抗58 等易感品种种植面积有限,在此基础上及时用药剂预防,使当年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程度明显低于周边县市, 当地品种结构一方面受高产利益驱使, 另一方面农民技术水平有限,存在重高产、轻抗性现象,同时作物本身抗性存在着变异,出现退化现象,而品种的抗性与品质、高产存在矛盾[1-2],当地不合理的品种结构促使小麦病虫害向流行方向演替。

2.3 人为因素对小麦病虫害演替方向有重要的影响

从长远看, 人为因素对小麦病虫害演替方向起重要的促进作用[3],小麦群体过大、高水肥种植措施不注重平衡施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在当地常发、重发现状;片面追求高产品种研发,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也造成小麦赤霉病等一些病虫害常发、重发现状;农村劳动力流失、病虫害防治分散、防治手段落后等也造成小麦病虫害因防治效果差而形成常发、 重发现状。 人为因素从诸多方面促使向利于小麦病虫流行方向演替。

3 防控对策

针对目前小麦病虫害演替现状, 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的防控措施,使病虫害演替向利于降低发生、减轻危害的方向发展。 实现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控、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确保小麦生产安全等目标。

3.1 加强监测预警,科学防控

针对目前小麦病虫害的演替现状加强监测预警, 做好及时准确预报, 农业农村植保部门坚持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 人工调查与智能化监测仪器监测相结合, 通过专家会商、 大数据网络信息分析, 形成病虫发生预测、 防控措施信息, 通过手机、 微信、 抖音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 实现病虫监测预报信息化、 现代化。 根据预报结果, 抓住防治关键时期, 采取科学防治措施, 进行科学防控、 精准防治。 加强监测预警是实现小麦病虫害有效防控的基础。

3.2 加速病虫防治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及推广

针对小麦病虫害的演替现状, 防治技术必须适应新病虫情、新变化、新问题,在新病虫突发、病虫发生规律出现改变、小麦品种抗性出现退化、病虫产生抗药性、栽培制度进行大的改变、生产管理现状出现大的变化等诸多情况下,紧盯新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及推广,加速“小麦高抗、耐病品种的研发培育”“远距离传播气传病害预测模型建立及运用”“作物秸秆上病菌灭杀及在土壤中快速腐熟”“高效土壤有益生物菌肥开发利用”“智能节水灌溉”“人工降雨”“小麦病虫绿色防治” 等病虫防治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加速病虫防治先进技术的研发、 引进与推广是实现小麦病虫害有效防控的重要支撑。

3.3 推进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

针对小麦病虫害的演替现状, 适应新时期 “三农”现状及人们对农产品优质的需求,推进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是现实的要求, 采取政府采购统防统治服务,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开展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 扶持社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开展全程病虫防治承包服务, 加大对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 全面加强对社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监管与服务, 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优化全程小麦绿色防治技术模式,使用先进高效施药机械,提升精准作业水平,全面推进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 推进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是实现小麦病虫害有效防控的有效途径,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键抓手, 也是小麦生产安全的主要举措[4-5]。

3.4 多方参与,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针对小麦病虫害的演替现状,在交通方便、有影响的地方建立 “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形式多样,多方参与,打造一批高标准示范基地, 集成一批小麦病虫绿色防治先进技术模式, 培育一批规模示范经营主体和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探索一批植保社会化服务形式,达到技术绿色有效、模式节本增效、作业精准提效、机制成熟长效,多方参与,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是实现小麦病虫有效防控的长效机制。

4 结语

不同的小麦种植区域,由于环境、天气条件、种植习惯的不同,小麦病虫害演替存在不同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当地小麦病虫害演替现状,并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对策,以提高防控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盲目投入成本,增加小麦产量,在指导农业生产上具有一定意义。

猜你喜欢
赤霉病纹枯病病虫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果树病虫藏在哪过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小麦赤霉病的控制处理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