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丽 ,徐文君 ,穆世明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助力乡村振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 年)》指出,应重点研发农业农村大数据采集挖掘及可视化技术,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并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但目前在农产品交易环节中,依旧存在供需不平衡、中间环节过多等问题。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成为重要问题。
学者们对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一是数字化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数字化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绿色化发展、资源整合等[1-4];二是数字化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路径,主要从大数据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人才运营、管理方法、政策完善等多方面展开[5-8]。就数字化对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作用、供应链各主体进行数字化发展的路径缺乏完整研究,课题组结合农产品供应链问题,厘清数字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探索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发展路径,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上游、下游各环节主体组成的网络体系,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如图1 所示。现有农产品流通从农户经由贸易商、集散市场、零售商等环节到达最终需求方。信息流动主要发生在相邻上下游主体之间。
图1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供应链中涉及的中间环节较多。生产者和需求方过于分散,现有农产品种植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末端需求方难以直接对接,难以从农户处直接采购,致使农产品供应链链条加长。
运营过程中,供应链各主体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多方博弈,造成层层加价,出现“农户低价卖,消费者高价买”现象,农户收入较低。同时,农产品从供方到消费者手中经历多次转运,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物流条件要求高等特点,运输过程中产品新鲜度等损耗较大。
生产和销售信息不对称。下游企业与种植者联系较弱,加之需求随机性较大,种植者无法掌握实际需求,难以结合市场需求种植,导致有时农产品集中供应,远超当地需求量,最终竞相低价销售,阻碍农业健康发展。当下农产品B2B、B2C 平台,如万农网、新思农电子商务平台可提供透明的价格和交易渠道,但供需双方难以互通信息,合作农产品种植、销售等,供需之间依旧割裂。
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过程由种植者把控,生产者拥有质量信息,供应链流通环节多,质量信息难以追溯确认,消费者难以辨认产品有机认证、绿色性信息,使得消费者难以估价,间接出现逆向选择,导致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不利于农产品种植者增收,造成质量信心丧失。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全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比91.7%,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55 岁及以上占比33.6%。农户有了解信息技术的愿望,但接受和应用难度较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24.36 万家,农产品更多以农户售卖为主,组织化水平不高。且受传统观念、经济效益和农产品经营特点影响,不少供应链人才不愿从事和研究农产品行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缓慢。虽然现有政策大力振兴乡村、鼓励人才下乡、投入精力与财力,但是较薄弱的基础加上我国高等院校鲜有设置专门的农产品连锁经营专业,导致传统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困难重重。同时,数字化成本较高,对于小规模种植的农户来说,压力较大。
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实施数字化改造,实现农业生产、采购加工、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信息流动与共享,可有效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数字化赋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机理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赋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机理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依托,改造农产品种植及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设施与流程,优化产业链的布局与结构,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例如,将遥感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监测土壤实际情况,以便种植人员及时掌握农作物生长状况和预警信号,调整种植生产方案,从而实现农作物高收高产与科学化、合理化生产。
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数据实时共享和信息反馈,连接供需双方,缩短中间环节,减少运输时间,降低产品损耗。在大数据环境下,在数据与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物流方与农户相联合,在农产品原产地建立基础性冷藏仓库,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物流动态信息和产品状态信息。结合不同农产品的实际运输需求,打造智慧冷链物流体系[9],实现全程温度、湿度的监测,从而确保产品的品质,有效降低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
借助大数据挖掘农产品价值,开发多种运营模式和营销模式,促进农户增收。运营模式方面,如“线上+线下”农产品零售、旅游观光农业等,可借助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的现代物流与数字化订单农业融合新模式,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管理,提升农产品的经营效率。营销模式方面,形成绿色营销、精准营销等,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平台销售、推广农产品。借助信息反馈机制,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并将互联网平台获得的信息向生产端进行反馈,实施订单农业,真正实现生产到消费,消费到生产的深度对接[9]。
以大数据、二维码等为依托,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数据监管与追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二维码标签和区块链技术,消费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查询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真实信息[10]。保证产品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削弱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确保农产品的质量。
搭建农产品信息共享路径,结合现实中农产品交易诉求,构建平台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块,畅通数据等要素。解决农产品流通中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孤岛问题,促进产销直供,有效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利用神经网络等预测农产品主要产地及主要需求地的需求量,共享各地供需信息,实现供需信息可视化、价格透明化,保障农产品供应,解决农产品供应链中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供需双方利益失衡问题。可视化产品种植、生长、收获全过程,使产品形态、质量“摸得到”。完善平台运营管理,在智慧平台建立处罚机制,对于不配合处理或者提供虚假需求和供应信息的,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罚。
结合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特点,构建农产品支付框架,实现产品流和资金流同步匹配,有效保证交易数据的真实性,为交易提供良好凭证。探究农产品全过程追溯路径。政府可作为监管方,委托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农产品等级认证,如有机认证、绿色认证。将认证数据直接接入智慧平台,生成溯源码,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清晰呈现产品源头及经历节点。利用开放式监控平台和共识机制,实现产品一码溯源,对问题产品及时跟踪,发现问题源头,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形成问题追踪管理体系和问题归纳库,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如质量提高奖励等,引导农户等在种植农产品时关注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促使农业管理更加高效、生产更加绿色,在源头提高农产品质量。除此之外,关注精神奖励,表彰优秀种植者,提高种植幸福感及社会认同感,激励农户等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提升农民收入和幸福感。
积极探索创新,持续打造特色品牌。进行地方专题调研,突出区域优势,为特色农业高效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结合农产品的性质、特点,打造品牌独特卖点,利用电商销售农产品。树立独特的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品牌优势,通过合理定位匹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提升农产品的销量。
加快4G/5G 基站、物联网、传感器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及应用深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通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智能化技术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效率、质量安全及新鲜度,助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农民富足富裕。同时,设置专岗吸引一部分人才投入农村、回归农村,充分发挥大学生等返乡人才的作用。开展数字化相关培训,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和互联网培训,提高农产品种植者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丰富其种植技术知识,增强其市场意识,使其能够快速识别消费者需求,如有机水果、蔬菜等,调整种植方法,提效增收。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针对现有农产品供应链链条冗长、专业化和数字化程度较弱、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数字化技术可推动实现供应网络中信息透明化、可视化,畅通农产品交易渠道,提升农产品交易效率,确保农产品交易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因此,课题组通过梳理数字化对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作用机理,建议从人才素养、激励机制、平台管理等方面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发展路径,推进数商兴农,助力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和供应链的高效运行,提高农户(农村合作社)收益,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需有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地理距离等因素而产生的高价采购、低价出售情况,保障供需双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应指导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添加新动能,最终服务乡村发展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