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党校承担着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重任,探索党性教育的有效模式是党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党性教育模式,实现党性教育在时间上、空间上“全覆盖”,使党性教育各环节、各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校党性教育历史经验的拓展深化,是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党性教育成效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提高党性教育成效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党性教育;全周期全链条;党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3)03-0001-04
党性教育是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党性教育是党校区别于其他办学机构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党性教育内在规律,探索全周期全链条教育模式,把党性教育贯穿教学和管理全过程,真正使党性教育入脑入心、刻骨铭心,让学员记住一辈子。”[1]“全周期”主要是指党校学员在党校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党性教育的过程,党性教育在时间上要全覆盖,不留空档;“全链条”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日常管理、党性分析、毕业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党性教育,各方面要相互配合,形成党性教育的浓厚氛围。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党性教育模式,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是党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党献策”的使命所系。厘清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党性教育的逻辑机理,提高党性教育效果,对于建设一支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意义重大。
一、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注重无产阶级政党成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中,党性最早是指“理论的党性”“哲学的党性”,强调理论批判性、战斗性。列宁强调,“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2]“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3]加强党性教育、党性修养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任务所决定的,是其内在必然要求。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时期,党的领导人坚持问题导向、从时代需求出发,从不同角度对党性修养进行了论述和强调。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的思想方法、集中统一是党性的核心要义;邓小平强调,增强党性、反对派性;江泽民强调必须把党性锻炼摆在首位;胡锦涛强调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党性修养的论述和强调,是加强党性教育的理论指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系统性、整体性角度探索全周期全链条的党性教育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二、历史逻辑:是对党校党性教育历史经验的拓展深化
20世纪20年代,刘少奇、李立三等人在安源创办安源党校,旨在“养成指导人才”。安源党校注重全面提高工人阶级的理论修养、政治修养、纪律修养,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等列为主要课程,从内容的角度探索党性教育模式。1933年3月,中央党校诞生,其宗旨是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培养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工农大众的干部,锻炼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中央党校确立了“求得理论与实际的一致”的教学中心目标,有效推动了党性教育模式的探索。1999年,为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布局和课程体系,中央党校确立了“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将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强调教学全过程都要贯穿党性教育,专门进行新时期党性修养问题上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教育,并要求学员进行党性分析,从而将党性教育模式的探索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根据中央要求,中央党校开设专门的党性教育单元,把党章、党史等内容纳入党性教育课程体系。2015年,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中央党校进一步丰富了党性教育内容,将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两个维护”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思维教育、采访实录学习交流、党性分析等纳入其中。同时,结合各地红色资源开发,进一步丰富党性教育方式,实现了全周期全链条党性教育模式探索的新发展。实践证明,不断探索党性教育的有效内容和形式是党校建設发展的优良传统,探索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的党性教育模式是对党校办学经验的拓展和深化。
三、价值逻辑:是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重要途径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的初心,是党校价值的集中彰显。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4]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各个阶段,党校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党的二十大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作为干部成长的摇篮,党校重任在肩。党校践行初心,就要心怀“国之大者”,时刻关注中央在关注什么,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部署,以建设一支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培养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执政骨干。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党校必须在党性教育上下功夫,形成全周期全链条的党性教育模式,使党员领导干部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作风过硬,坚守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夯实党的事业发展的组织根基。
四、现实逻辑:是提高党校党性教育成效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6]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是党校的主责主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各级党校不断探索党性教育规律、挖掘党性教育资源、创新党性教育形式,形成了党性教育的新做法,积累了党性教育的新经验。与此同时,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各级党校坚持高政治站位,抓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党性教育效果明显提升。但是,综观目前各级党校党性教育现状,理论学习多、实践锻炼少,材料写得多、实践体验少,分散作战多、系统规划少,评比考核多、结果用得少等“四多四少”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有些地方,党性教育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入脑入心见之行动的效果不明显,党性教育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的党性教育模式,使学员始终处于党性锻炼的浓厚氛围之中,真正实现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引导和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是发挥党校党性教育优势,提高党性教育成效的内在要求。
五、实践逻辑:新时代提高党性教育成效的必由之路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发挥党校党性教育“大熔炉”的作用,使党员领导干部真正成为具有坚强党性的钢铁战士,需要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的党性教育模式。一要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的党性教育模式,必须对现有党性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回顾、整体梳理,一方面,要深刻总结各级党校已有的好经验、好做法;另一方面要深度查找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根据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实际,创新党性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制度等。二要坚持系统思维。从外部看,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育、能力教育等共同构成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主体;从内部看,党性教育由各环节、各部门共同构成。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的党性教育模式,需要实现党性教育从入学到结业过程全覆盖,从理想信念、党的宗旨、革命传统、党章党规到为政之德内容全覆盖,从课堂讲授、警示教育、日常管理、社会实践到党性分析领域全覆盖。三要研究教育规律。党性教育有自身的内在规律,认识并用好这些规律是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党性教育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能来自共产党员自觉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必须通过对科学理论的深入学习才能形成;党性意味着遵从组织要求、克制自身欲望,需要从意志力方面加以培养;党员是党性修养的主体,其思想和言行受环境的影响,必须从组织管理和政治生态的角度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提供良好氛围等。四要做好结合文章。党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因素、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同向合力。要充分发挥党校教员、主体班学员、红色纪念场馆讲解员等人员的作用,通过力量的结合让党性教育的主体“硬起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让党性教育“活起来”。要实现组织部门、用人单位和党校等单位的结合,用好党性教育考核结果,将党性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任的重要参考,让党性教育结果“用起来”。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7]加强党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迈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只有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党性教育模式,才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践行党校初心、担当党校使命、贡献党校力量、展现党校作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23-03-31)[2023-04-01]https://www.ccps.gov.cn/xwpd/tpxw/202304/t20230419_157672.shtml?eqid=d9705b950066e9ec00000003647c74cb.
[2]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3.
[3]列寧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73.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6]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7]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2.
责任编辑:杨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