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龙 廖小琴
2023年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盐源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入围本次“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名单。
盐源,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置定笮县,曾以“润盐古道”而繁荣,以盐铁之利而兴盛。
不仅是盐源,自古巴蜀地区就是盐的重要产地,四川自贡、乐山、大英,重庆巫溪、云阳、开州等地都是著名的盐场,盐在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里不仅有我国已知最早的盐泉,还有因盐而兴的古老民族。
据史料记载,在夏朝初期,巴人中的一支就生活在今天重庆市巫溪县大宁河两岸的地方,这里有一处至今仍在流淌的天然盐卤泉——宁厂古镇宝源山盐泉。巴人通过用盐、制盐、贩盐而强大兴盛起来,更成为“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千年繁盛之地。如今,川渝地区乃至湖北、贵州的很多地方都管盐叫“盐巴”,就集中展现了“巴人兴盐”和“巴盐兴国”的历史背景。
从巫山县向巫溪县逆大宁河而上,至今还能在西岸绝壁上看到许多排列整齐的方形石孔。像这样的石孔,在巫溪县宁厂古镇后溪河口至巫山龙门峡口约80千米的大宁河段,共有约6800个。
这些年代久远的石孔,其实是大宁河古栈道遗留下来的栈孔。遥想当年,正是这些架空的笕竹管道,将宁厂盐场的卤水引到大宁河下游的巫山县大昌镇或巫山县城煎煮制盐。
而巴蜀地区盐业的发展兴盛,也产生了与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玉石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齐名,被稱为第五大古道的巴盐古道。
历史上,贵州和滇北的用盐都以川盐和巴盐为主。此外,川渝两地的盐还大规模地外运至湖北、湖南、陕西等地。于是,在巴蜀大地上形成了一条条四通八达、密如蛛网的古盐道,在溪流河谷崇山峻岭间向周边省份延伸。
比如,川黔古盐道主要依托永岸、仁岸、綦岸、涪岸转运至贵州各地——
仁岸盐道,以四川泸州市合江县为起点,逆赤水河而上,水运止于茅台,再转陆运至贵阳等地;永岸盐道,是指自贡、乐山的井盐运到叙永县后转运至贵州;綦岸盐道,自重庆江津所属之江口起运,溯綦江运至贵州遵义所属的松坎起岸;涪岸盐道,以重庆涪陵为起点,溯乌江经彭水至酉阳的龚滩,再由龚滩经贵州沿河、思南进入贵州腹地。
盐道的兴盛带动了沿途各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一条条古盐道,就像一条条文化沉积带:肩挑背扛的背盐工、人来人往的盐商会馆、因盐而兴的村落与城镇、“啰儿调”“绞葓节”等一系列带“盐味”的民谣与节日……无不承载着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