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运玲
接女儿放学的路上,听到她时不时地吸溜鼻子,我瞬间如临大敌。站定,抓住她的两个胳膊,一连串地问道:“你怎么流鼻涕了?感冒了?咳不咳嗽?嗓子疼不疼?你们班里现在有感冒症状的同学多吗?”
女儿挣脱我的胳膊,说:“老妈,你一下子问这么多问题,我怎么回答得过来啊!没事的,我就是有点流鼻涕。”
“完了,肯定是昨天咱们游泳时受凉了。你看你偏要去游泳,现在感冒了吧?正是流感高发期,万一发烧了怎么办?”
女儿像个没事儿人,我却开始了焦虑的脑补活动。她都开始流鼻涕了,这不就是感冒的症兆吗?厉害了就会发烧,发烧就不能去上学了。要是好几天都不能去学校,功课也要落下不少……想到这些,焦虑感就像一层无形的迷雾将我笼罩起来。
因为焦虑,我像只没头苍蝇似的开始找茬,见女儿衣服穿得单薄,就怪她:“你知道自己受凉了,怎么还不穿厚点?”又拿出女儿书包里的水杯,发现她没喝多少水,就嚷她,“怎么又不知道喝水?这样能不生病吗?生了病落下功课怎么办?你现在高年级了,功课这么紧……”
或许女儿早已经感觉到了我的焦虑情绪,一针见血地点出:“老妈,您害怕我生病,其实不是关心我的身体,而是担心我耽误学习吧?”
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接话。作为妈妈,我肯定关心她的健康;但她每次生病,我又似乎更焦虑她因此而耽误学习,对她生病本身这件事的关心倒显得不重要了。
女儿多少理解我的这种焦虑,反过来安慰我:“没事的老妈,我没什么事。您要真担心,就回家给我煮个葱姜水吧,估计喝完就好了。”
女儿的话,把我从对未知状况的焦虑中拉回了现实。是啊,我那些担心还属于“未发生事宜”,现在完全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呀。
我的心情放松了些许,回家后当即给女儿煮了葱姜糖水驱寒;晚上睡前,又给女儿做了穴位艾灸。接下来两天都如此,并为她做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两天后,女儿的症状消失了,我长舒了一口气。
一场焦虑风暴过后,我不禁哑然失笑,真是应了卡耐基的那句话:“你所担心的99%的事情,都不会发生的。”
尽管如此,生活中的我们还是会无可避免地陷入到一次又一次的焦虑之中。当焦虑来袭,就容易悲观,容易往坏处想,容易假设出各种糟糕的情况。
比如,看到孩子的作业中出现错误或者某次考试不理想,就开始焦虑孩子中考会怎样?高考会怎样?没有一个好的未来又该怎么办?因而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甚至自责这个父母当得是不是很失败?
再比如工作不如意时,会焦虑万一失业了怎么办?上有老下有小可拿什么来做保障呢?若是身体出了些状况,有个头疼脑热、腰酸背痛的,就想着有一天连行动都不能自理可怎么办……大大小小的假设令人如坐针毡,内心惶惶。
我为自己时常出现的焦虑感看过许多相关书籍,慢慢调整了心态,也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办法。虽说还不能完全摆脱,但起码不至于被焦虑控制了。
第一步是“及时喊停”。当自己因某件事的出现而触动到内心的焦虑按钮时,我就有意识地告诉自己“赶紧停下焦虑”,及时切断因这个“点”而引发的一连串脑补情景,不再继续往坏的方面想。
第二步是“临在当下”。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当下所发生的事情上。当真活在当下、臣服此刻时,就能更清楚地看到需要做些什么,然后马上采取行动。这样,自然不会再焦虑未发生的不好情况了。
有些人很容易因身边的一點风吹草动而引发敏感神经,陷入焦虑的精神内耗和自我折磨之中。我们不妨多一点内在的自我关怀,当感到焦虑来袭,试着深呼吸几口气,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真正能赶走焦虑的,也只有平静后的自己。或者,也可以学学潇洒、豁达的苏东坡,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一蓑烟雨也可任平生。心境足够豁达,焦虑便没有了安身之所。
(摘自2023年第5期《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