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表现亮眼,不仅收获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更有不少企业布局包括芯片在内的“全栈自研”。这是否会给高通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带来压力?
孟樸:中国企业是谈论全球化最多的。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产业革命,就是把垂直集成变成了产业分工和水平集成。如果没有这个产业全球化的过程将垂直集成模式打破,像高通公司这样的技术企业是没有机会的。但如果企业什么环节都自己做,在全球化的格局下,这其实是一定程度的倒退。从规模效益的角度来讲,这并不是合理的商业逻辑。一辆汽车里有几万个零部件,完全靠车企自己做是做不过来的,还是要靠产业分工合作。全球化在演进,下一个阶段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探寻共生的状态。
《英才》:中国拥有着巨大的市场,也蕴藏和催生了海量的需求。您对于本土化对跨国公司的意义有着怎样的理解?
孟樸:相较于跨国公司常说的“本土化”,我更推崇“在地化”这一概念。在地化的本质就是全球一盘棋的生态系统。通过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影响到全球,同时全球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应用,也能够在当地实现和落地。
《英才》:本土化和在地化有什么区别?
孟樸:“本土化”无论是高管团队还是产品,更多是由外向内,都显得更加“内外有别”;而“在地化”更适合全球化的产品观。
管理方面,以前跨国公司都是外派管理团队。但是如今高通中国有一支很完整的,且有执行能力、决策能力的团队,公司的整个架构给了我们这个空间。
产品层面,越来越多中国厂商“全球首发”高通的旗舰芯片,其实也是在地化很實际的表现。以前有些跨国企业通常是做出一款产品后先给到本土市场,然后再将这个产品给到海外团队,卖多少算多少。
如今高通的很多产品融合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因此高通对中国市场的认知比很多跨国企业要多,就比如手机的双SIM卡功能,随着CDMA在中国商用部署,中国厂家在CDMA领域崛起,这一需求进而产生并在产品支持中得以实现。
《英才》:你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当中做过职业经理人,在你看来,跨国公司老板和民营企业老板有什么区别?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有什么区别?
孟樸:欧美一些企业家,他的兴趣就是永远做新的东西。一旦项目成功,他往往会找职业经理人帮他运营,或者把公司卖掉,然后马上再去做别的事情;中国的企业家很多时候是把企业看成自己日常生命的一部分,生活工作可能联系更紧一点,割不断,舍不掉。
好的职业经理人和好的创业者,价值观应该是比较相通的,只是个人的能力和兴趣点不同,导致分工不同,扮演角色不同。
能做企业家、甚至重复创业的人,他一定有一个很大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但需要面对短期的财务压力,因此会更辛苦一点;就这一点当职业经理人没有那么辛苦,或者生活工作会平衡得更好一点。职业经理人会比较注重怎么样带团队。因为职业经理人需要有很强的完成目标的能力,这也是获得信任的重中之重。因为你所有的事,既然是一个商业的事,肯定要把公司的任务完成好。
《英才》:创新是科技企业的基因,但节奏也很重要,对此您如何看待?
孟樸:每个人都喜欢创新,但是各自边界不同,选择的道路也不相同。我是一个平衡、稳定的性格,这也和高通公司的企业文化相通,就是长期、稳定、不投机。对于做2B的技术公司来说,给客户一个稳定的感觉还是很重要的。
按道理来说,高通从3G、4G、5G一路走来,更有理由多谈6G。但发展要注重基础技术的研发,每十年左右产业需要一次技术升级,这些技术组成了彼时最好的3G、4G、5G技术,产业技术有很多都要长期研发。
高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取得业绩长青,关键在于多年来就只专注于一件事——移动通信、移动计算。而且,我们从来不跟自己的客户竞争。尽管高通是“全球领先的无线科技创新者”,我们也不缺乏狂热的创新者,但高通并不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