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升,陈 峰
(1.浏阳市永安镇人民政府,湖南 浏阳 410323;2.湖南五指峰生化有限公司,湖南 浏阳 410331)
中国养猪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由过去千家万户养殖发展为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企业与个体养殖户并存的形势。生猪年出栏量多年来保持在6~7 亿头左右,许多企业的PSY 由15 头左右提升到25~30 头,与之同时,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得到了极大提升。消毒是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消毒剂与消毒技术的提高,当前一些规模猪场在应用消毒技术中依然存在诸多违背科学的现象,在整体防疫特别是在防控ASF 中显露无遗。为此,笔者就规模猪场消毒技术及要点进行简要概述。
在医学上,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包括无生命物体,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对有生命机体的体表皮肤和浅表体腔的黏膜等)上的病原微生物(不包括细菌芽孢)及其他有害因子,并使其数量减少到对机体无害化的处理。一般来说,杀灭试验中人工污染微生物的99.9%,或杀灭物体污染的自然菌的90%就算达到了消毒效果。
猪场生产具有以下特点:空间大、污染及影响因子多、饲养密度大、头均空间小,人员、物资、猪群流动性高,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的风险高。科学消毒是确保养猪生产安全运行的最大保障之一,必须涵盖养猪生产全过程的各个方面。猪场科学消毒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及细节来考虑:(1)使用新型、高效消毒剂;(2)消毒剂的轮替使用;(3)是否采用先进的消毒技术;(4)不同季节(温度)条件下使用消毒剂的策略;(5)消毒剂含量检测中,原始浓度、配制浓度、消耗后浓度、使用时间等;(6)表面消毒具体操作;(7)空气消毒:超低容量消毒、熏蒸消毒;(8)饮水消毒中,消毒剂选择、多水塔交替使用模式、定量加药器等;(9)消毒效果监测;(10)物理消毒中,火焰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方法存在的问题。
常见的传统消毒剂有苯酚、甲醛、甲酚皂(来苏尔)、漂白粉、碘酊、氧化钙(生石灰)、氢氧化钠(烧碱)、酒精、高锰酸钾等。目前,苯酚、甲醛、甲酚皂(来苏水)已经基本被淘汰;漂白粉、碘酊已被更高效的消毒产品(如络合碘、碘伏)替代;酒精、高锰酸钾在某些场合仍在应用;氢氧化钠(烧碱)、生石灰在许多猪场仍被广泛使用。
生石灰极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失去消毒作用。氢氧化钠是强碱性化学品,腐蚀性极强,不仅极易灼伤人畜、腐蚀养猪设备,使环境土壤、水体碱化,而且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降低对病原体的杀灭力,性价比低。因此,不建议猪场大量使用。
主要有以下六大问题:(1)安全性问题:灼伤、中毒、过敏、接触性皮炎等;(2)环境毒性问题:消毒剂及其副产物污染环境,危害人畜健康;(3)基因毒性问题:消毒剂活性成分干扰DNA 复制、致癌、致畸变;(4)微生物抗性问题:消毒剂的亚消毒剂量导致微生物抗性增强;(5)材料相容性问题:消毒剂对设备的腐蚀与损伤;(6)对微生物的杀灭力问题:传统消毒剂抗菌(毒)谱窄,杀菌(毒)力低下。
常用新型兽用消毒剂,以氯制剂、碘制剂、过氧化物、氧化剂、酚制剂等最为使用广泛。如二氯异氰脲酸钠粉、三氯异氰脲酸烟熏剂,属于氯制剂;过氧乙酸溶液、过氧化氢溶液、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片),属于过氧化物;二氧化氯泡腾片、复合亚氯酸钠粉、过氧化物,属于强氧化剂;碘酸混合溶液、络合碘(聚维酮碘溶液),属于碘制剂;复合酚、高沸点煤焦油酸溶液,属于酚制剂。另外,一些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消毒剂,如泡沫型消毒剂、低温环境消毒剂、干粉型消毒剂,也逐渐被规模养猪场接受并得到推广应用。
新型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速效、环境友好、安全性高、运输贮存使用方便、性价比高等特点,将逐步取代传统消毒剂。我们通过简单计算来对比烧碱、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新型消毒剂)的性价比(表1)。
表1 猪场大型消毒池使用不同消毒药物价格比较
在消毒剂使用中,有很多因素能够直接影响消毒的结果与效果的评价。(1)消毒因子强度:多数消毒剂的作用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2)消毒因子作用时间:一般来说,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3)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抗性:朊病毒〉芽孢〉无囊膜病毒〉真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囊膜病毒;(4)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程度:污染越严重,消毒越困难,必须先清洗,后消毒;(5)环境温度:一般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有效作用时间越短;(6)环境湿度:相对湿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强;(7)环境酸碱度:酸碱度可严重影响一些消毒剂的杀菌力;(8)环境中的拮抗物质:拮抗物质越多,消毒剂消毒作用下降;(9)消毒液的表面张力:降低消毒液表面张力,可增强消毒剂杀菌能力;(10)连续消毒:消毒处理次数增加,消毒液消毒效果下降;(11)穿透能力:消毒因子穿透力越强,消毒效果越好;(12)消毒环境的结构:结构越复杂,消毒过程越困难,效果越难保证。
人员、车辆、物资、食品的表面极易携带外部的病原体进入猪场内部。猪场舍内外环境表面,特别是物体表面存贮各种各样的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不仅在舍内外道路及通道、车辆、设施设备及用具、地面、墙壁及隔栏、饮水器及供水管线、料槽及料线等表面附着有微滴、灰尘颗粒、分泌物、排泄物,而且在猪只体表都存在巨量的病原微生物。因此,对猪舍表面进行有效清洁与消毒,以降低病原体的负载水平,能显著减少猪场的疫病发生率。尤其是在控制与扑灭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过程中,加强对舍内外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对控制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规模猪场猪舍的表面消毒较为复杂,可分为空栏消毒和带猪消毒。
3.1.1 空栏消毒
在猪舍每批猪只清空后,需进行空栏消毒。其步骤一般为:清扫、冲洗、泡沫清洗、再冲洗、干燥、喷雾消毒、干燥、熏蒸消毒。其中,泡沫清洗使用猪场专用泡沫清洗剂取代以前的烧碱清洗,可减少对设备尤其是金属漏粪地板的腐蚀;熏蒸消毒使用氯制剂烟熏取代甲醛+高锰酸钾组合的熏蒸,可降低对人员的危害。要对猪舍内表面消毒的重点部位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除了要对栏内地面、漏缝板表面、墙壁、隔墙、通道地面、风机、水帘等的表面消毒之外,还应注意对舍内顶棚、设备腹侧面、饲喂设备下的地面、碗式饮水器的外部、漏缝地板腹侧面及地坑等容易疏漏的地方进行消毒。至于对消毒效果监测,目前尚无猪舍空栏消毒的标准,仅以目测消毒目的物表面无明显污渍即可。市售品中有一些微生物的快检方法可应用于此。
3.1.2 带猪消毒
在日常消毒中,还必须进行带猪消毒。传统的带猪消毒方式是先冲洗,再喷洒消毒剂,导致舍内高湿度和产生大量污水,增加环控成本。新型带猪消毒方法是结合空气消毒采用超低容量雾化技术消毒,可大大降低传统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消毒剂可使用二氯异氰脲酸钠粉、二氧化氯泡腾片、过氧乙酸溶液、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碘酸混合溶液等。消毒频次一般每周2 次,有疫情时可一日2 次;湿度较高时或温度较低时可减少消毒次数。消毒的重点部位为猪体表面、栏舍内地面及隔墙(栅)和通道等。
人员表面消毒程序:(1)场外隔离点:隔离3~7日;(2)沐浴、更衣、检测合格;(3)进场隔离区再隔离1~2 天;(4)沐浴、更衣、进入生产区。不建议使用高浓度消毒剂浸泡衣物或沐浴,以减少对人员的伤害。
猪场多已建成车辆清洗消毒站,对车辆表面采取冲洗、泡沫清洗、冲洗、沥干、烘烤的消毒模式。有实践证明,目前采用的“洗烘消”流程在对车辆烘烤时,车辆各部位的温度均匀度不理想,而且过高温度对车辆安全不利,建议强化对车辆的化学消毒法。
主要对需进场的物品的表面实施消毒。物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袋装饲料、药品、工具、生活用品、维修材料、基建材料等。由于紫外线照射的消毒效果不佳,一般可采用喷洒、浸泡、擦拭、熏蒸等方式消毒。
需进场的瓜果、菜蔬等类的表面消毒最宜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有机酸类消毒剂进行浸泡清洗法;肉、鱼类可采用烫煮的高温消毒法制成半成品。
空气是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传播媒介,可能经由空气侵入猪舍内的病原体有:(1)所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2)FMDV、CSFV、PRV、PRRSV、TGE、PED 等引起的烈性传染性疾病;(3)除上述疾病外,ASFV 在舍内也可经由空气传播。猪舍内除了有害气体,还有很多悬浮颗粒物,如灰尘、皮屑、饲料、干燥粪便等形成的微细颗粒。有研究表明,一天中猪舍内的细菌沉降速率在103~109CFU/m2,其中可归为病原菌的细菌和真菌共有28 种。
病原微生物经由空气传播的路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自场外进入场内(舍内)的传播。由人或物带入舍内与由进风口系统进入猪舍内,沉降于场内地面。另外一种是在猪舍内的传播。如:(1)感染猪只呼吸排入空气中的病原体;(2)感染猪只咳嗽排入空气中的病原体;(3)感染猪只体表皮屑携带病原体脱落后飘散于空气中;(4)地面扬尘中的病原体(外部进入、舍内病猪排泄物/分泌物)。猪舍内空气中的其他有害成分:(1)内毒素:空气中死亡细菌释放的毒素;(2)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硫醇、4-甲基苯酚和3-甲基吲哚。
空气净化的方法可采取以下措施:(1)为防止外部病原微生物进入猪舍内,可采取猪舍专用的空气过滤系统。(2)在进风口(湿帘)外加装一套空气过滤器。
高效空气微粒过滤器对于0.3 μm 颗粒的过滤效率在99.99%以上。一些直径极小的病原体(SIV 为80~120 nm、PRRSV 为50~65 nm、PCV217~22 nm、支原体为0.3~0.9 μm)多附着于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上。目前,国内外采用空气过滤系统有效预防PRRSV 的感染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空气净化系统的配置需依据猪舍通风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由于前期投入较高,后期的维护、保养费用极大,目前多用于价值较高的猪群使用。随着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空气净化系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应用,空气的化学消毒技术将会长期被广泛应用。
此方法最适宜使用的消毒剂为二氯异氰脲酸钠粉、过氧乙酸溶液、二氧化氯泡腾片、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1)空栏消毒时,可使用烟熏剂。使用熏蒸法消毒时应密闭猪舍,并保持猪舍湿度在80%以上,使消毒烟雾充满全猪舍,消毒时间维持30 min 以上。(2)带猪条件下,舍内空气消毒使用过氧乙酸溶液、二氧化氯泡腾片、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更为适宜,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进行喷雾消毒。在喷雾时应密闭猪舍,开启猪舍地沟风扇(或最低挡风速),用超低容量喷雾系统在进风口(如湿帘处)向舍内不断自上而下、左右来回喷出雾气,使之均匀弥漫猪舍,喷雾时间持续30 min 以上。消毒频次一般每日1~2 次,在有疫情时可不限次数,两次喷雾间隔1~2 小时。
饮用水安全是保障猪场生产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猪场饮用水有地下水、井水、湖泊、水库、河流、溪流等来源,但不同程度上存在各类污染,特别是病原微生物、有机物及矿物质等。猪场的引水及供水的管网系统庞大,内部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导致管道内表面极易生成贮藏微生物的生物膜。
水体消毒多采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在猪场饮用水消毒最常采用的消毒剂为二氯异氰脲酸钠、二氧化氯泡腾片、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采用的投药技术有双水塔(池)轮替加药技术、自动比例加药器加药技术。
定期轮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消毒剂,可防止耐药菌(毒)株产生。在停用已经具有抗药性的消毒剂后,微生物会恢复对其敏感性。
化学消毒剂有效含量,指的是化学消毒剂中可产生化学反应以杀灭微生物的有机或无机成分的含量。化学消毒剂的有效含量测定是保障科学消毒、有效消毒的重要环节,以避产生耐受性的病原微生物。我们需检测市售品中化学消毒剂有效含量,保证购买合格消毒剂;检测新配置的消毒液中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保证消毒过程的有效性;检测连续消毒中化学消毒剂的浓度,保证在消毒池(桶、盆)连续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确定已配制的消毒液的使用时间或更换频率。
目前,猪场中各类消毒剂制剂已有标准,但使用中的有效浓度标准尚未见有统一规定。猪场使用的现场检测手段有总氯、有效氯、余氯检测试纸,二氧化氯、戊二醛、过氧乙酸、pH 值检测试纸等。
猪场实施消毒已经形成共识,对各类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已有标准及检测程序,但猪场现场对消毒剂临床消毒效果监测既缺乏方法,也没有标准。猪场需要评价消毒效果的环节有:(1)空栏消毒后;(2)终末消毒后;(3)饲养过程中舍内物体表面、空气、饮用水消毒后;(4)各类消毒设施(消毒池、桶、盆等)消毒后;(5)各类物质消毒后;(6)进场人员沐浴消毒后;(7)车辆(转猪车、喂料车等)清洗消毒后;(8)消毒剂污染检测。
消毒效果现场检测采用的技术有:(1)ATP 荧光检测技术,检测水、物体表面、猪舍消毒前后菌量变化;(2)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法,定量检测空气、水、物体表面的菌落数;(3)细菌测定试纸,包括菌落总数测试片、大肠菌群测试片、沙门氏菌测试片、金葡菌测试片等,定性检测特定菌的数量变化。检测方法有平板法计算杀菌率,即在消毒前检测、消毒后检测,根据数量变化计算杀灭率;连续消毒时的过程监测等。各个猪场要依据自身需求,通过实践来制定自身相应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评价标准。
在生产实际,对规模猪场消毒技术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1)过度消毒问题:猪只消毒液沐浴或淋浴不能频次过多。(2)表面消毒存在的问题:夏季高温下的场内舍外道路。(3)超规定浓度使用消毒剂:消毒剂规定的使用浓度是该消毒剂最低抑杀浓度的20~100 倍。(4)车辆高温烘烤:车辆表面温度难以均匀,车辆不耐热的配件因而有较大损伤。(5)火焰消毒:用于地面、栏舍设备消毒时温度不均衡,灼烧持续时间难以保障,可用于医疗废弃物、监测采样样品处理。(6)紫外线消毒:在猪舍内使用存在穿透力、距离、持续使用时间、灰尘影响、对人易造成伤害等问题。(7)清洗、消毒是共识,但在ASF 等疫病发生时,应先消毒后清洗。(8)热力消毒:猪场兽医用煮沸法消毒器械,疫病检测实验室、精液处理实验室玻璃制品等多采用烘烤消毒法,不建议进场所有物资都采用高温烘烤法。
随着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消毒已成为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国外相较、与实际需求相较,规模猪场的消毒尚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新型消毒剂和新消毒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规模猪场的消毒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科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