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华 李亮 李传玉
[摘 要]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实现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最为有效的领导体制,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精准查找当下党对高校领导体制的运行与“全面领导”这一新要求的差距,深刻剖析问题根源,从现实困境中寻求破解方法,探究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实践路径,确保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各环节,使高校在党的全面领导的正确轨道上前行。
[关键词]党的全面领导;高等教育;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D267.6;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6-0040-05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社会主义”是其政治属性,关系大学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其最鲜亮的底色,党的全面领导是其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前提和保障,是坚定大学政治方向、建好党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的需要,是坚定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履行好服务社会职能尤其是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
一、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之路也是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探索之路。高校党的领导体制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既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高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了信心。在这段探索历程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探索高校领导体制的最大成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了高校党委的领导地位,要求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随后,这一领导体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继而又被写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发展完善,推动了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并从广度上逐步实现全面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1]9。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置于“十四个坚持”之首,正式提出了“党的全面领导”。早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2],这充分凸显了党中央对高校的高度重视。随后,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写入新修订的《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目前,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已朝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全面铺开。支撑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就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1989年开始实施到现在,30多年的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迄今为止最能够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制度。为此,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二)党的全面领导是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高校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阵地、科技重地和人才高地,大学走出“象牙塔”,并日益走到社会舞台中央。十多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办学实力大为提升。通过“985工程”“211工程”和两轮“双一流”建设,一些大学和一批学科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个别高校和一些学科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十多年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每年在学人数达4430万人。高校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培养各型各类人才。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校加大了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四新”建设成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载体,让传统学科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六卓越一拔尖”計划2.0则是打出一套振兴本科教育的组合拳。十多年来,高校作为科研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始终奋战在创新主战场。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和基础研究项目60%以上在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以上在高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占比更是高达90%以上。“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为产业升级以及高铁、核电、光伏、数控、高压输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3]高校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十多年来,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又作为重要的文化输出港,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学日益成为全社会知识和文化的集散地。十多年来,大学主动履行国际交流合作这项职能,坚持目光向外开放办学,大胆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和开放的桥头堡。
二、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紧扣“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
为谁服务事关办学方向,是党对高校全面领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时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的“四个服务”的根本要求,这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新使命。与此同时,“两个服务”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党的教育方针范畴,2021年此法新修订时关于“两个服务”的表述也没有变化。值得关注的是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里,在部署学习宣传贯彻“两个服务”的党的教育方针工作时也强调了“四个服务”。这说明,“两个服务”是针对全口径的教育系统提出的,是党的教育方针范畴,而“四个服务”是针对高校所提出的根本要求,是高校的新使命。
关于大学的职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四个服务”之后,为落实会议精神,党中央随之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的第五大职能是国际交流合作。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进入了五大职能时期。大学既具有内在的学术属性,还具有外在的社会属性,服务社会就是其社会属性的显现。分析大学的五大职能,我们能够看到,它们都具有服务社会的指向:人才培养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则是为社会提供创新动力,服务社会本身就是一项专门的职能,文化传承创新最终指向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则是高校主动将办学触角延伸到国外,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中,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五大职能”是职能范畴,而“四个服务”是使命范畴,它是高校的政治使命。
高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人民提供公平的教育和高质量的服务,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同时,在高校内部,为人民服务则具体体现在为师生服务,尤其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努力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高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就要发挥学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在重大领域开展对策研究,产出高质量的咨政研究成果,努力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建言献策,当好外脑和智囊。高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研究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建设者。高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汇聚天下英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二)抓住“培养什么人”这个重要问题
從大学内在教育规律来看,培养什么人关涉教育本质、教育方向及育人目标。站在国家层面,培养什么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发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谁来实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高校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为党培养接班人。为此,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各个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培养什么人,均是以“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心语的,都是“全面发展”的,唯一变化的是“全面发展”前面限定词的表述,从“德智体”“德智体等”到“德智体美等”“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日渐丰富。高校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遵循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和遵照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富有时代价值的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回答了党在新时代下“培养什么人”的战略任务。时代新人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承担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任,堪当民族复兴的重任。
高校要培养有用人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如何成为“有用人才”?首先,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次,要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有用人才”其实就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志之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具体实践者。这个“用”,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用,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用,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用。回归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时代新人”两个语境,也是二者之“用”。“有用人才”的两个限定词,既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又是时代新人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前提。
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战略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5]64。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这一格局贯通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涵盖上级党委、高校本级党委和下级党组织。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基层院(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需要从大学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两个场域,围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探寻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实践路径。
(一)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
强化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组织是根基,是确保“全面领导”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首先,要建强组织。党的教育事业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应该建在哪里。要着眼于“全面领导”这一目标,建立起无缝衔接、有力传导、精准落实的组织系统,使党的组织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全覆盖”。要优化党组织配置,完善党支部设置形式,探索在学科链、科研链、中外合作办学链、校外实习链上建立党支部的有效方式,把支部建在高校改革最活跃的地方,建在教育事业发展最新的领域里,让党建工作不“留白”。要强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解决师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把党支部建设成为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师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坚强战斗堡垒。其次,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完善基层党组织会议、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制定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制度。针对新《条例》对基层党组织职责新增的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会议、书记工作例会以及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内容,完善和明确基层单位“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和范围。最后,要提升党建引领力。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高校事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要害问题,着眼于解决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深度不够的“两张皮”问题,强化政治引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双促进、双提高。
(二)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
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须构建起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相融通、课上课下相结合、网上网下相衔接,贯穿高校党的建设和办学治校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要坚持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相融通,推进“第一课堂”“课程思政”。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与知识的有机统一。二要坚持课上课下相结合,推进“第二课堂”“精准思政”,整合“第二课堂”教育资源,坚持探求真知与价值引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兴文化”与“育新人”、“扶困”与“扶志”、育心与育德、严管与厚爱、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构建“第二课堂”育人机制。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精准供给和精准管理的有效模式,打造“第二课堂”育人品牌。三要坚持网上网下相衔接,着力推进“第三课堂”“网络思政”。积极探索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将互联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途径。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推动线上与线下、指尖与心间相融合,使得网上问题在网下得到较好解决。
(三)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
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构建是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在外部治理层面,健全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推动人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同时发力,从立法、建章立制两方面着手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能够真正在高校落地落实。构建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必须以实现党对高校全面领导为目标,对标提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要求,在“全面”上下功夫,在“体系”上下功夫。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进一步明晰“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职責界限,特别是应进一步厘清党委书记与校长的关系,既能体现出党委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又能区分出党委书记与校长的权力边界,更要规定清楚党委书记与校长职责重叠领域的具体任务分工,确保党委书记与校长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内部治理层面,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要立足坚持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这两个根本性制度。首先,在高校本级层面,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6],“制定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6];完善党委书记办公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厘清党委书记与校长的权责关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确保决策制度有效落实。在高校的院(系)层面,作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向基层的延伸,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确保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制度,高校院(系)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好这一制度。新《条例》对执行好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党政联席会议相关制度,确保制度有效落实,使党政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管大事、谋全局、抓落实、负总责上。完善执行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厘清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与院长的权力边界,首要前提就是“权”的问题。基层拥有的权力是以学校下放的权力为前提的。二级党组织权力虚化和个别新升格的高职院校二级单位人、财、事权在学校各部门、各系的权力弱化,导致二级单位的党政联席会议没有“大事”可议,使得这一制度的执行没有实质性意义。为此,高校必须大力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向基层下放人、财、事三权,给予基层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此基础上,二级单位根据学校下放的权力,对自己拥有的权力作进一步分解,以确定党政职责,明确党政权力边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教育部举行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693947/1693947.htm.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10/15/content_2765833.htm.
责任编辑 李冬梅
[收稿日期]2023-05-05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路径研究”(2022GXDJ-ZD011),主持人李玉华。
[作者简介]李玉华(197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李 亮(1998— ),男,江西新余人,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与经济管理研究。
李传玉(1999— ),女,江西吉安人,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与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