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国际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上海贡献

2023-07-19 07:20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冯志勇
上海农村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 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冯志勇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上海全面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建设,彰显乡村的经济、生态、美学“三个价值”,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环境面貌实现新提升,农业提质增效实现新突破,农民长效增收实现新提高,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在36个大中城市测评中连续5年位居第一,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收入达39729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前茅,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22年为93.26%)。今年列入乡村振兴“挂图作战”的11大类58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可望实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

围绕探索国际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这一主题,我们始终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四个注重”为切入口,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一、坚决守牢底线注重提升农业综合能力

一是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当前正值水稻育秧播种的关键时刻,我们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己任,继续保持去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粮食生产任务的良好势头,确保完成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74万亩以上、产量超过94万吨。同时,继续抓好“菜篮子”稳产保供,确保规模化常年菜田面积不少于30万亩,进一步巩固生猪、水产产能,推广绿色养殖方式,稳定地产农产品对超大城市的供给率。

二是启动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中央各项保护耕地的刚性措施,牢牢守住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202万亩耕地红线。坚持藏粮于地,以年均3万亩的进度到2035年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启动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运用生态拦截技术等新手段,开展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切实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瓶颈,切实改善农村生态。

三是加强科技赋能打造行业尖兵。近年来,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1%,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将着力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藏粮于技,推进优势特色种质创新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新建提升2000亩良种繁育基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大力推广现代设施农业,新增建设1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加快蔬菜生产“机器换人”步伐,推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继续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蔬菜、水稻及特色果品实行“一网”管理。

二、突出改革创新注重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一是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近年来,我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正大、先正达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领军企业落户上海。去年,全市共吸引各类投资190.9亿元。今年,我们重点围绕农业全产业链、乡村数字产业、科创技术服务、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更新提升五大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4月全市已吸引各类投资135.1亿元,发展态势良好。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涉农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在上海建立总部,形成品牌集聚效应,增强上海农业综合实力。

二是积极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秉持“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到今年底有望建成112个示范村。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聚焦产业导入和风貌提升两个重点,引导已建、在建示范村串点成线、集群连片,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康养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是持续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这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我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设计了平移、上楼、货币有偿退出三种路径,累计推进5.2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今年,我们重点抓项目竣工,尽快把新房交到签约农民的手里,不断提升入住率。同时,依照规划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畅通农民建房审批流程,持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三、实行多措并举注重激发农民增收活力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去年,市本级财政农林水科目支出461.9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9.8%。我们将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二是深化农村综合帮扶。至去年底,我们完成了559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的第二轮(2018-2022年)农村综合帮扶,17个“造血”项目开始产生稳定收益,对6.5万户生活困难农户实施精准帮扶。目前,我们正在制订第三轮综合帮扶的政策措施,计划适当提高对经济相对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帮扶标准,进一步拓宽帮扶资金来源,建立全市统一的帮扶机制,搭建区级帮扶平台,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三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市现有集体总资产6802亿元,去年实现经营性收入477.77亿元,成员分红26.96亿元。目前,各涉农区已搭建了区级统筹平台,为提升农村集体资金、土地、项目等资源要素的能级打好基础。我们将积极指导各区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契机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并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扶持资金等,通过入股农业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服务村民实力。

四、强化党建引领注重共谋乡村振兴合力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强化“班长工程”。全面培训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开展第五轮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在已选派两批400名驻村指导员的基础上持续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指导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阳光村务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数字化赋能。巩固宝山区、崇明区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区成果,在涉农区加快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应用,继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强化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年度报告制度,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政策试行、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优先考虑的重要参考依据。

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任务,我们主动对标对表,力求扬长补短,坚持守正创新。从2月份起,我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办调研报告上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部署,在郊区开展了“百村万户”大调研,梳理了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瓶颈问题:在农业领域,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大型农业企业服务全国和保障城市供给的综合能力还不强,科技型农业企业占比较低,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城市定位还不相称。在农村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产权要素的市场活跃度不高,交易规模不大,价值发现机制尚未健全。同时也摸清了农民的意愿,大多数农民对农村居住条件的满意度还不高,认为乡村风貌还没根本改变;远郊地区的农民认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享受还不够便捷;老年农民普遍希望提高养老金水平,大家盼望进一步建立增收长效机制,让钱包更鼓一点,实惠更多一点。

下一阶段,我们将按照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和今天会议的精神,对标对表浙江省二十年如一日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成功典范,持续补短板、锻长板,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既定目标任务,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在“三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在推动大调研成果转化上下功夫。结合我市乡村振兴计划,对大调研的成果转化清单进一步细化制订工作方案,重点聚焦规范乡村民宿发展、加大乡村产业支持力度、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远郊地区农民增收等近期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通过出台文件、改进工作方式、落实政策措施等,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着力在打造农业科技发展新赛道上下功夫。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技术、单倍体育种、优质特色种源创新、智能农业元器件、农业机器人、智能设施农业装备、绿色投入品、农产品保鲜和加工、碳汇农业等10项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和品牌农业,在特色种源、智能应用、绿色生态等领域,努力打造上海农业科技发展新赛道。进一步发挥资本支撑作用,构建政府、研发机构、企业“金三角”合作模式,加快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空间集聚和协同创新。

三是着力在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中下功夫。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在乡村振兴领域设立投资基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把握好农民和土地关系的主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租赁进入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交易。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让农民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