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工作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必須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了一系列理论贡献。
一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为对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的理论反映,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了一系列理论贡献。
人类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过程是从实践出发,形成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理论是体系化的理性认识,是有关特定研究对象的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所谓“理论创新”,即是指相对于先前的理性认识而言,通过新的实践活动形成更接近于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同时,还要用原创性的概念、范畴、观点来表达这种新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性,包括以下五种情况:一是提出原创性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二是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集成创新;三是进一步强调既有的理论判断,为其增加新的理论内涵,或作出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四是在新的现实背景下,围绕既有主题进行新概括、新提炼,推进概念创新和话语创新;五是对一些在一定历史阶段受到忽视或误解的经济思想,予以正本清源,恢复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并加以完善,开辟新的理论境界。
二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7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来看,就是要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经济思想提炼概括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理论主线,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作出了一系列理论阐释,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其第五部分阐述了我们开展经济建设的总体擘画和构思,该部分的标题即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构成了一个协同总体——现代化经济体系。针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三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实现学理上的集成创新,有效指导了经济实践工作。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集成创新的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围绕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范围涉及创新型国家建设,产业、区域、城乡、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国内与国外等各方面经济关系的统筹协调,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共同富裕等一系列主题。但是,这些理论主题、学术研究和政策谋划分散在不同的领域,并没有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习近平经济思想将“发展理念”这一高度凝练的主题作为切入点,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把分散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诸多理论主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其内部联系、丰富其具体内容,使之成为一个逻辑自洽、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整体。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主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从五个方面来看,必须坚持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四
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作出的一些理论判断,习近平经济思想进一步加以强调,为其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作出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其中,有关市场和政府关系的理论判断,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推进这类理论创新的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这一探索随着时代发展逐步深化,不断形成新认识和新论断。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明确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1]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指明了方向,为构建“有效市場+有为政府”的新型市场政府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习近平经济思想不局限于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还进一步提出要深刻理解和自觉维护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把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放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加以执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无论是有效市场的运行,还是有为政府的调控,都是在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下进行的。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不断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新的现实背景下,习近平经济思想围绕重大理论主题进行新概括、新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概念创新和话语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不断深化对经济形势和任务的认识,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结合起来,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成果之一,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理论分析上,也体现在话语和概念的推陈出新上。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辩证关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表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抓住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特点,明确提出供给侧进行“改革”和需求侧实施“管理”的经济发展思路,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这是在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高度凝练和概括基础上所取得的重大创新。
六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创新的最后一种情况,是对在一定时期被忽视、误读、曲解甚至批判的经济思想予以正本清源,恢复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并加以完善,重申其重要意义,并将其推进到新的境界。在这一类情况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明确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方针,在处理对外经济关系上,既不放弃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又以立足于自身为基本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国际市场作为标的市场,形成了比较优势为基础、出口导向为支撑、外循环为主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外开放模式,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
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宣称,各国应从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对于本国不具备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可以采用国际贸易的方式弥补缺陷。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外循环为主、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主导政策,在取得一些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导致大批本土企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仅获得微薄的制造利润,难以实现产业升级,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性技术被“卡脖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视察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时所指出的:“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的说明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理论创新,就是在恢复“独立自主”思想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地把握国内外经济关系所作出的理论突破,这也将成为未来相对长一段时间内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点和政策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理论贡献的五种类型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
■注 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4页。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页。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责任编辑 苏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