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绵延不断、寸草不生的戈壁,我远远看到盆景一般的绿色田园。那就是吐鲁番! 红色的山崖配着绿色的草木,真是美极了,我有点儿不相信自已的眼睛。
天山那么远,水是怎么从那里流到各地农田的呢?神奇的新疆有一项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水利工程——坎儿井,在吐鲁番、哈密等地的农业灌溉系统中仍发挥着作用。
天山平均海拔約4000米,每年夏天,冰雪融水蜿蜒流下,汇成地下潜流。
坎儿井正是干旱地区人民巧妙利用地势倾斜,截取地下潜流,引出地面用于灌溉,人工挖掘的地下引水工程。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坎儿井水利系统包含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直井不是为了取水,而主要用于通风、挖掘时取土,以及用作维修时的通道口,最深直井可深达100米;暗渠是输水渠道,主要作用是截取地下水及把地下水引出地面;明渠的作用是从地下暗渠出口把水引到涝坝;捞坝是一个小型蓄水池,它的作用是蓄积来水,调节灌溉量。
吐鲁番盆地虽然地处戈壁荒滩,但地下是高钙黏土,质地整实,便于挖掘,而且不易崩塌。以前,坎儿井大部分是采用人力挖掘,在挖得较深的地方,才需要牛、驴、骡等动物的助力。挖凿坎儿井的活儿很苦,竖井只能由一个人完成,暗渠也只能四个人一起工作。现在的坎儿井工程已经用上了机械。
如何通过一个个坚并挖出来的暗渠准确连成一条直线?古代的匠人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木棍定向法利用线绳连接木棍来定向,油灯定向法巧妙地利用光学原理确定抢掘方向。
挖坎儿井的人叫“坎儿井匠”,手艺高超,会使用各种工具。
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当地正是运用挖坎儿井的方法,从而使干旱著称的火洲,开辟成为瓜果飘香的乐土。坎儿井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吐哈盆地绿洲的形成和发展、绿洲文明的孕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坎儿井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还发挥着作用。坎儿井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光辉创造,是人类灌溉史上的奇迹。
节选自《“地下长城” 坎儿井》(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