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娟
为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中的独特作用,张家港市档案部门利用自身优势,以庆祝张家港建县(市)60周年为契机,推进“档案见证:我与沙洲共成长”主题宣教“六个一”工程:征集一批口述史、出版一本书、推岀一批档案文化产品、建成一批家庭家风档案、打造一批档案文化阵地、建成一批数据记忆专库,全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张家港形象。
一、 突出思想性,征集一批口述档案凝聚人
本着“还原历史、立足当下”原则,选择各个重要时间节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荣誉的亲历者、见证者进行口述史采集,以个体记忆唤起集体记忆。目前已采访不同时期典型代表129人,形成6000多分钟音视频,80.8万整理文字,征集老照片、实物等1000多张(件)。
1. 在人物选擇和定位上,明确“是口述史,不是英雄谱”“是见证者,更是普通人”
一方面选择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荣誉的发起者、拟定者,或执行者、建设者,通过他们的讲述,着重还原、追溯他们所依托的时代,探寻张家港精神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脉络。另一方面寻访张家港建县(市)以来,始终关注港城发展、见证发展变化的广大市民群众,通过讲述他们与张家港建县(市)60年来发展同行的精彩故事,再现那些既为人所粗知又不为人所熟悉的激荡岁月。
2. 在史实性新闻的内涵把控上,强调“尊重历史更立足当下”“重故事性也重思想性”
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在材料选取、细节挖掘和语态表达上,既追忆历史,又立足当下;在口述内容选取上,既注重史实性新闻,又强调故事性。善于挖掘鲜活的细节,并要求各单位选择记者型主持人配上旁白,赋予口述档案采集思想性,整体风格庄重,契合《见证》图册的主题、立意和内容。
3. 立足媒体融合,追求视频的专业呈现
借助多媒体,在电台、市报、微信上推出“语音版”口述史;举办“华昌杯·我与沙洲共成长”口述视频征集比赛,精选一批反映张家港发展重要节点的采集成果,制作成专题片进行网络文化季优秀视频展播,并将采访中精彩的“奋斗故事”编制成若干条短视频,在“魅力永联”“情牵沙洲”等平台推出。
二、 突出时代性,出版《见证》图册激励人
结合收集的口述档案和采访素材成果,依托“影像记录+口述档案+档案征集”方式,编印《见证——张家港1962—2022》图册,构建反映全市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集体记忆。该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建县(市)至今张家港由苏南“边角料”发展为百强县(市)前三的奋斗历程,收录有不少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闻、亲见城乡巨变的第一手资料,将宏观全景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人物命运与宏大事件相结合、历史细节与细腻情感相结合,既有张家港建县(市)60年历程回顾,也有见证者人物采访实录,涵盖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农业水利、商贸金融、科技创新等15个领域,同时还增补了许多珍贵历史图片和音频资料,形成一部主题宏大、视角独特的张家港发展的图文实录。
三、突出先进性,推岀一批文化产品教育人
1. 举办城市记忆图片展
面向全市征集评选展现6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和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照片,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举办“沙洲蝶变 甲子回眸——张家港建县(市)60周年城市记忆”图片展。展览分“朝花园迁徙”“造富裕之梦”“向文明奔跑”“为幸福而歌”4个篇章,展现张家港建县(市)以来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展览先后在鹿鸣初心会客厅、张家港市发展大会等展出,并在全市“海堂花红”先锋阵地巡展,观展人数已达1500余人次。
2. 优化“指尖上”的服务
运用微信推文、H5页面、海报长图、小程序等新媒体技术,扩大宣传途径。推送“港城这些年1962—2022”系列专题宣传,“图说”港城变迁,使“光影里的城”走进港城百姓的朋友圈。推出“先锋光影60年”主题短视频,形成“1到N”的扩展式传播,充分激发广大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微信推文累计阅读量逾4万,小程序注册用户超过1700户,相关报道刊载于“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
3. 开展“共话沙洲”宣讲
策划开展“我与沙洲共成长”理论宣教项目,成立“沙洲故事”兰台宣讲团,筑牢城乡基层文化阵地。邀请口述者代表走进院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共话沙洲”主题宣讲、巡讲等活动。年内开展面对面宣讲、互动和交流10余场,受众人群约500人次。
四、 突出模范性,建成一批家庭档案引领人
家庭档案记录着家庭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富。紧扣庆祝建县(市)60周年主题,加快推动档案工作向家庭延伸,引导城乡居民建立家庭家风档案。
1. 高点站位,融入文明创建大局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将家庭档案与传递文明、家风教育、文化传承、党风政风建设、先进典型选树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家庭建档的普及、延伸。年内建档家庭达500余户,目前,全市已有3万余户家庭开展家庭建档,16户家庭被授牌“家庭档案馆”。时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曾先后到张家港视察,对家庭建档传播乡村文明、诠释乡村文明给予充分肯定。
2. 项目带动,放大社会效应
以建县(市)60周年为契机,启动“以小家话小城”家庭档案寻访活动,形成张家港记忆数据库;联合市文明办,推动开展“我与我的城”“档案伴我成长强国复兴有我”等线上、线下家庭建档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影响深远;“凝聚‘家力量,共建‘城记忆——张家港市家庭档案馆、家风馆建设”项目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重点工作项目。家庭建档这一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为展示地区文化的亮丽品牌,为张家港成功获评全国唯一的文明城市“六连冠”县级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3. 传承家风,弘扬向上向善力量
依托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培育打造“永联乡贤名人馆”“郁氏家风馆”等家风文化阵地,引导全市城乡家庭弘扬、践行好家风好家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立足全市丰富的家庭档案资源,开展“档案中的家风”宣传活动,通过各类评比、宣讲、展示等,挖掘“好人”“模范”、抗疫先锋、老党员、老兵、文明新人以及乡贤、非遗传承人等家庭档案的蕴含价值,推动文明新风尚、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爱家爱国情怀走进群众心中。
五、 立足群众性,打造一批文化阵地滋养人
档案作为特殊的文化资源,有着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功能。为充分激活档案文化作用,档案部门引导基层,保护、活化、利用好地方特色档案文化资源,建成一批“档案忆空间”“档案服务站”“档案社区体验所”等,将理论宣教的载体阵地转移至基层,吸引群众参与、厚植文明沃土。此外,重点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档案文化阵地——永联档案服务站。通过“沉浸式互动展出+新媒体平台宣传”,讲好永联60年发展故事。一是将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传承匠心精神的工匠档案、承载家庭记忆的家庭档案、留存地域记忆的乡愁档案和承载企业发展的相关档案展示好、利用好、传承好,引导群众共同感悟“信仰”“初心”“匠心”“家风”真义;二是充分运用数字档案资源,通过新媒体、大数据技术,开展沉浸式展出、互动式宣讲,让理论落地,让服务到家。
六、 突出创新性,建成一批记忆库吸引人
一是在张家港市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上新增模块,形成“历史的回声”建县(市)60年口述资料专库,按照政治建设类、经济建设类、社会建设类、文化建设类和生态文明类建立5个专题。各采集单位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向市档案馆移交口述电子档案。平台已收录音视频300余个,照片资料1000余张。二是进一步优化线上“家庭档案馆”功能,增设宣传展示板块,切实把好人、模范、乡贤和先进群体的好家风、好精神转化为导向、理念、动力。三是以馆藏名人档案为依托,运用H5媒介符号,制作“张家港名贤名人数字云展”,呈现先贤名人个人经历与事功,彰显本土人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