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春华
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 日9 时31 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此次进入太空的3 名飞行员中,桂海潮戴着眼镜的“书生形象”,引发网友关注。他是我国进入太空的首位非飞行员出身航天员,也是中国史上最年轻的航天员。
桂海潮31 岁成为北航教授、博导,此次进入空间站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这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载荷专家的“首秀”。
1986年11月,桂海潮出生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桂海潮从小就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从这套书里,桂海潮学习到很多有关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仰慕不已,一颗航天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中。
从小学到高中,桂海潮都是周围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刻苦勤奋”是桂海潮身上的标签,每次考试,他的数理化成绩都接近满分,是学校“学霸级”的存在。
在高中班主任的眼中,桂海潮是个积极、勇敢、刻苦的学生。为节约时间,他常常会和其他同学错开打饭时间,并利用这短暂的一小段时间来背书。每天,桂海潮总是第一个到达教室,最晚返回宿舍,即使宿舍熄灯,他也会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
桂海潮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思考、做题和研究数学、物理上。他曾随物理老师到昆明参加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桂海潮的踏实和努力,不仅让他收获了好成绩,也让他有了一副强健的体魄。打篮球、游泳、跑步不在话下,尤其在中长跑上,桂海潮表现突出,每年都会积极参与学校的运动会,在全校都是“风云人物”。
高二那年,桂海潮参加了高三年级的高考模拟考,总分排名名列前茅。也是在那一年,一天,他从校园广播中,听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强烈拨动了他“航天梦”的心弦,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抉择。
高考时,桂海潮的成绩是施甸县理科第一名,以他的成绩本可以报北大,家人和他的班主任也都希望他能报考北大,但桂海潮矢志于航天事业,最终还是坚持梦想,填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年,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本科期间,桂海潮的学业一直出类拔萃,被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
读博期间,桂海潮更是表现得“特别稳”。他会先花时间下足功夫研究基础理论,在课题组,他出成果虽然不是最快的,但他厚积薄发,能抓住关键难题不放松,博士在读期间就取得了高水平研究成果。2014年,桂海潮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随后,桂海潮远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 篇SCI 学术论文,成绩斐然。
3年后,桂海潮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时年31 岁的他,已是所在领域的顶尖专家。他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最终,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开始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大展拳脚。一天,全院召开大会,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听到这一消息,桂海潮的心弦再次被拨动。早在留学期间,桂海潮就听说过科研人员可以申请成为航天员,进入太空做实验。从那时起,桂海潮就梦想着,“如果有一天能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上,那就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将我这么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这次面向科研人员的选拔,刚好给了他圆梦的机会。于是,桂海潮毫不犹豫地向学校递交了报名材料。
得益于平时坚持运动练就的良好体能基础,桂海潮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重重筛选,从2500 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桂海潮作为首位非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底子相对薄弱一些,但他却毫不在意地说:“干就完了。”此后,桂海潮自己摸索悟出一套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针对自己的弱项加强练。长跑、闭眼单脚站立、台阶测试等,体能训练中的老大难项目,没多久他就从良好变成优秀。
在离心机训练中,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 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 的过载,这2G 的差距对于桂海潮来说,是一段艰辛的跋涉。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胸腹部有被牢牢压住的感觉,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他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他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由于心里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从而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此后,桂海潮在每一次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 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转椅训练中,他一开始有些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不服输的他就选择加练、多练、用心练——每天练习20 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训练一两个月后,成绩也达到了一级。
GNC 手动运动控制练习,对于桂海潮来说,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这项科目是模拟飞船姿态失控后,需要手控调整姿态。方法是通过观察地面景物的移动,来判断姿态以及正确操作。刚开始,桂海潮操作时眼手不协调,常常是手忙脚乱。
指令长景海鹏看到后,就在训练现场给他开小灶,手把手帮带,不断鼓励,给予他信心。等到桂海潮入门后,景海鹏开始对他严格要求,抠细节,以实战为标准,精益求精。在指令长的帮带下,桂海潮一有空就加练,最终“啃”下这块“硬骨头”。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验任务,也是目前开展在轨实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要求操作细致精准。
训练中,桂海潮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长达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中,桂海潮经历了8 大类、200 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他的信心越来越足,从身体、心理、思想上,为“上天”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北航任教以来,桂海潮在教学方面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 名,已毕业3名。
桂海潮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动力学、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他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其中SCI 索引论文20 余篇,多篇论文发表在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顶刊;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获国家发明专利2 项,主持科研项目10 余项。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取得多项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作为博士生导师的桂海潮,自从入选航天员后,从未放松对学生们的关心和指导。“训练任务不太重时,桂老师还在看论文,也会把我研究方向的一些论文发给我学习。桂老师思维特别活跃,总能一语中的,在细节上总是能给我们特别精准的指导。”学生苏文杰说。封闭训练期间,桂海潮仍尽量挤出时间指导学生科研,帮忙推导关键的理论公式。
博士生夏新会说:“有一次,桂老师趁着晚饭时间给我打电话,指导我怎么修改论文。”在学生眼中,桂海潮是一位基础功底深厚、说话诙谐风趣的“邻家哥哥”。
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 日9 时31 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亮相载人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第一次作为载荷专家,完成空间站“首秀”。
当得知桂海潮出征神舟十六号后,桂海潮的老家姚关镇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脸上写着“大大的自豪”。一大早,桂海潮的家人、亲友及乡亲邻居就齐聚桂海潮的二姨家,观看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共同见证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升空。
与此同时,“桂海潮朋友圈”“我的老师去太空了是什么体验”等相关话题瞬间冲上热搜,大家一起给桂老师的朋友圈点赞,加油。桂海潮“上天”之后,北航的学生都表示非常骄傲,这可是整个学校的光荣!
不过,就算桂海潮“上天”出差,依然在操心着学生的论文。“上天”前,桂海潮先把作业布置好,并且天上也有Wi-Fi,他还可以打视频电话与学生沟通论文。
从大学教授到出征太空的宇航员,桂海潮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桂海潮说:“能够有机会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我感到很幸运、很幸福,正是有了中国空间站这个新舞台,才能有飞行任务的新角色,才能有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机遇。此时此刻,我对一代代接续奋斗的航天人更加崇敬,对于新时代更加感恩。”
在桂海潮看来,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始终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俊男,54 岁,身高1.84 米,体重70 公斤,短婚未育(离异),大专,公务员,有房无车,无不良嗜好。 寻未婚或短婚未育的女子为伴。 有文化、愿生育,感情专一,一切随缘。 新疆或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佳。 有意者请电联:17730201424(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