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存秦隶 妍传飞白

2023-07-17 12:24:04周同祥
中国书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用笔

摘 要:乌程汉简为研究书体演变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书体有篆书、古隶、汉隶、章草、今草等。通过仔细观察简牍中的用笔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书法从篆书演变到古隶(秦隶),从古隶到成熟隶书,再到魏晋楷书的过程。

关键词:乌程汉简 书体演变 用笔

二〇〇九年春,浙江省湖州市城区在改造施工过程中,有拾荒者在废土中陆续发现一些有字木简,后来多散佚民间,有识之士多方抢救保护,北京翰典艺术馆共收集到三百四十余枚,多为官署文书,书体风格面貌多乌程汉简特辑文丛质存秦隶 妍传飞白—乌程汉简书法初窥周同祥样,以隶书、章草为主,有纪年、公务、信牍、医药、习字简等。湖州在秦汉时称『乌程』,故将这批简牍称为『乌程汉简』。

二〇一九年开始由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曹锦炎先生带队整理释读,发现这批汉代简牍的主体年代大致在西汉文帝八年至东汉三国之间,前后跨度四百余年,包含大量汉代历史资料,有官方文书和收付凭证、出入账,封检、封楬等,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领域,作为出土文献,可印证或补充史籍记载的不足,填补了浙江未曾发现简牍材料的空白,对研究浙江地区汉代相关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〇二二年十月,《乌程汉简》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简牍已捐赠给湖州博物馆永久保存展览。

乌程汉简除了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外,为书体演变的研究也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其中书体有篆书、古隶、汉隶、章草、今草。简牍内容基本上都是汉代署衙类的文书档案记录,故书写者众多,风格各异,用笔方式也不尽相同。乌程汉简的年代跨度从西汉初期一直到东汉末期,期间正是书体由古隶向汉隶、草书演变并逐渐成熟的阶段,因此对研究魏晋草书和真书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研究魏晋书法的时候,多数会从锺繇的楷书、『二王』的信札上去找线索,去临摹和研读,并没有去细究他们的用笔是如何形成的,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我们通过仔细观察简牍中的用笔方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书法是如何从篆书演变到古隶(秦隶),又从古隶到成熟隶书,再到魏晋楷书的演变过程。陈振濂先生有一篇关于章草起源于『战国古文』的文章,其中列举了『曾侯乙墓竹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的写法,已经具有了章草的一些特性,从而推断章草并非由隶书演变而来,这个观点从乌程汉简中也可以看到端倪,章草的出现远远早于成熟隶书,也并非是简单的隶书草写,当然也不是完全分割开来的,是互相掺杂的,这点从简牍字体上也能清晰地看到,也可以说章草从出现以后也在不断与隶书进行融合。我形容早期书法的发展史就如同是一颗成长的大树,甲骨金文就是种子,篆书就是根系,隶书就是树的主干,草书就是树叶,到魏晋以后开花结果。

乌程汉简很多书体并不是后世所认知的篆、隶、草,字体间有严格的界限。常见的是篆隶、隶草、行草混用的书体。从中还可以看到东汉后期的草书已经完全趋于今草化,与两晋草书并无不同,如简202,此简长30c m,宽4c m,厚0.2c m,前后写满,除个别字迹不易辨认外,全简文字内容意思基本完整。与《平复帖》在用笔结体上已经非常接近,其中『戴』『侍』『未』『复』『相』『见』等字已基本脱离隶草笔意,率性而自然,并多见枯笔飞白,与《平复帖》枯笔类似。从目前国内出土公布的简牍字体用笔上看,枯笔飞白用笔的并不多见,可知此牍书写者或非寻常书吏,其书者已经脱离了汉代普通书写文书的范畴,表现得更加自由不拘,开始向书法艺术进行更深一层的探索。南宋姜夔在《续书谱》总论中说『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在书法创作中适当运用枯笔飞白,会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更加丰富,创造出诸般不同意境。尤其是在行草书的创作中,枯笔飞白能清晰展现出墨色从浓到淡的变化过程,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蓬勃的力量感。《书谱》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如果枯笔飞白运用得当,则枯润相间,别有奇趣,王蘧常章草书法即有如此风韵而独树一帜。

此外,乌程汉简隶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古隶。古隶也称之为秦隶,是战国秦到汉代的一种过渡书体,个别字有篆书写法,并没有完全隶化,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用笔较为接近,横画起笔多左斜下顿笔,蓄势藏锋出,也有左斜下方折笔调锋出,横捺自然收笔少波磔,竖起笔藏锋直下,线质饱满浑厚,用笔相对直接快捷。古隶体势多平正,也有右上右下斜势,字体均较小,线条短促圆润流利,常有篆隶混杂,体现出早期书体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鲜明特点。如简002、024、041、055、271。古隶因存在时间短,出土实物较少,故后世鲜见有取法者,今可取其古拙,以冲后世之俗。

乌程汉简中成熟期的汉隶数量最多,也最为精彩,如简077『会稽太守府』,简084『乌程以亭行』,简121『君五月奉钱四千』,这三枚均是封检,其书法体势平正舒展,横捺波磔明显,与《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姿态基本接近。《说文解字》:『检,书署也』,徐铉对此的注解为『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題书其上而印之也』。封检是为了保证邮寄物品的保密性,固定在文件的最醒目位置,因此需要书写的极为成熟规范。与一般的记事公文简的书写速度不同,书写封检者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我们熟知的汉代碑刻书体大部分属于官方正体,是汉代石刻制度和隶书高度成熟的结果。碑刻需要书家先在石碑上书丹,然后由匠人凿刻出来,后世再通过对原碑拓印成拓片字帖,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有的石碑又经历千百年的雨水侵蚀,很多细节都已经漫漶不清,尤其是在起笔和收笔转折处,完全看不到书写者的运笔细节,只能是看个大概,这样,在隶书临写创作中容易写成裹锋圆头,不仅失去了汉隶本来的书写面目,而增加的多余动作也人为地切断了隶书与草书的内在联系。

早期的章草和隶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结体和书写速度不同,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则近似,这点从乌程汉简中可以看到端倪。如封检『会稽大守府』中,五个字就有八种不同的横起笔,与王羲之《姨母帖》中的很多起笔已经极为接近,由此可见王羲之的各种奇妙用笔并非空穴来风。简017『建平元年铁钱五百五』封检中,横起笔已经完全草化,一般隶书的藏锋起笔已不见,隶书体势和收笔的顺势出锋波磔仍在,可知汉代隶书并非笔笔藏锋,在临写创作中也可依此而为。这是从帖学墨迹的角度来看篆隶书用笔的,而从碑学的视角来看,则不是这种情况,尤其是清代碑学的兴起,在书法创作中表现篆隶书的博大体势,追求碑刻的金石凌厉,千年岁月的侵蚀痕迹都成了书法艺术表达中的重要成分。

简牍墨迹隶书除了横起笔以外,撇和捺的使转收笔也在封检上表现得清清楚楚,收笔是一次运笔完成,撇常出现重笔上勾,波磔处可见两侧墨色均匀,应该为一手持木牍,一手凌空书写而成。这个状态书写可以灵活运用臂和腕,在书写中不断地调整笔锋,才能书写出骨肉均匀饱满的线条。唐代张怀瓘的《书断》说:『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姜夔《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历代古人在对用笔的描述中对笔力都极其重视,故其用笔方法至关重要。汉以后随着纸张的出现和书桌的普遍使用,书写方式不再是凌空状态,而是纸张平铺,这种纸张平铺情况下,如何运用肩、臂、腕、指的配合就成了历代书家研究的课题。清代何绍基回腕法应该也是为了追求笔法而来,他在《书邓完伯先生印册后》中说:『侍游山左,厌饫北碑,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史评何绍基尤擅草书,自成一家。当然作为碑学书家来说,还原碑刻书法形态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清代的伊秉绶、金农、邓石如等就是其中代表,被后世认可学习。

简084『乌程以亭行』,居中大字,两侧有『余暨承印』和『二月丁亥卒同以来』,大字为收信地址与传行方式,收信地址是『乌程』,传行方式是『以亭行』,是由余暨寄往乌程的文件封检,『二月丁亥卒同以来』是指收信的人。『亭行』是汉代邮驿依亭,『以亭行』在汉代就是以亭为单位传递文书,距离较近通常步行逐亭传递。东晋王羲之信札《初月帖》中有『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此帖『停行』的『停』字虽没有用『亭』,应该还是指『亭行』无人办理邮寄书信之意。王羲之《初月帖》为唐摹本《万岁通天帖》中第二帖,此帖把隶书、章草的用笔融合,结合了隶书的浑厚和章草的使转弹性,通过提按顿挫和节奏的把握,表达出内心情感波动的书法至高境界,观之让人怦然心动,直抵内心。

乌程汉简的草书可分为章草和今草两部分,主要都是在信牍书写上,也有少量的公文记事。简260仅存四字『急就奇觚』,史载『急就篇』为西汉史游所著,开篇就是『急就奇觚與众异』为教学常识课本,原书应为隶书或章草作,东汉以后书家常用章草书写。此简『急就奇觚』四字结字隶意明显,略有草化,没有传世的汉末皇象《急就章》中四字草化那么明显,因此可以判断此简早于汉末三国期间。章草是楚简、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张怀瓘《书断》:『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此隶书非指成熟隶书,而是对篆隶、古隶而言,故章草多有隶意,但已经开始草化,顿笔调锋和顺笔调锋起笔居多,个别收笔仍保留着隶书的波磔。简192章草信牍,全篇内容完整、释读清晰,草书体势明显成型,个别用笔仍然保留着隶书波磔的笔意,如『不』『后』『以』字的捺笔重按,隶草混杂,古意盎然,更添变化。简146『卖布踈』,简177『如律令』亦然,尤其『如律令』全简仅余这三字,起笔圆润自然,简洁明快,一气呵成,可见书写者内心意趣十足。简206、178、107,与居延汉简用笔结体风格非常相似,应是同一时期所写。简203保存完整,前后两面书写,内容丰富,书写沉稳,不急不缓,起收笔精致准确,其中『父』『坐』『前』『顷』『来』『缓』『急』等字用笔结体已经与两晋行草书接近,极是精彩。简204下部略有残损缺字现象,双面写满,用笔自然浑厚,左撇夸张而出,姿态多变,富有动感。简127『郑少卿钱五千』,草书采取右上斜势,与个别古隶取势相同,打破了秦汉篆隶平正体势的惯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书法审美韵律,常为后世书法采用。简022『永宁元年十月甲寅朔一日东部税掾赎敢言之廷贾人之贵……掾令史备』,永宁元年是公元一二〇年,为东汉安帝的第三个年号。此简全篇完整无缺,记录了乌程县署征税情况,结体扁平呈右上斜势,隶意明显,杂以草写,『元』『贾』『贵』『卖』等字横起笔,尖锋入,顿笔收,已与后世无异,『为封』二字无论结体还是用笔已经完全摆脱了隶书的藩篱,与两晋行草书接近,说明东汉末期书法审美已经在有意识地转变中,逐渐从隶书章草的使转夸张、波磔重捺向规整的正书和行草书演变。

简233为上尖下宽的锥形信牍,下端有火烧痕迹,此简正文中上用标准汉隶书写,左侧采用草书小字,类似跋文,此种章法为书者有意识地排列,已经与后世无异,在汉简中极为少见,弥足珍贵。简269为章草医药简,正反两面均有书写,一面字迹清晰,主要书写的是药名、剂量、炮制方法,另一面下半部字迹已漫漶不清,用笔浑厚自然。有专家称此简中记载药名,绝大部分都是《伤寒杂病论》中的常用药,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中所记录的用药高度重合,是研究汉代医药的重要资料。乌程汉简中草书较多,不一一赘述。简355为道教符箓,先在木片上涂墨,然后用朱砂画符,为目前国内出土简牍中仅见,是研究道教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汉简一同出土的还有松塔形墨锭四锭、朱砂墨、蓝墨锭、汉板砚、削刀各一。

综上所述,乌程汉简是研究汉代江南地区历史人文的珍贵文献资料,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值得书法界继续关注和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翰典艺术馆

本文责编:王 璨 张 莉

猜你喜欢
用笔
找不同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合唱团
启蒙(3-7岁)(2020年12期)2020-12-25 05:34:02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学生天地(2020年20期)2020-06-09 02:57:00
这里的夜晚静悄悄
启蒙(3-7岁)(2020年3期)2020-02-27 02:42:48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4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启蒙(3-7岁)(2018年5期)2018-05-31 07:53:25
忙碌的早晨
启蒙(3-7岁)(2018年4期)2018-04-08 01:05:07
学会用笔
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