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作品选

2023-07-17 09:25:07
中国书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白话文大展书写

由四十五位具有书法专业背景的审委组成,在分组审读中,组长综合审读意见,以没有硬伤而不失艺术表现为原则进行宏观把控、专业解答和合理调整,再于定期召开的评审会上交,由专家组作评议并决定是否通过。需要修改、重写的作品会再次按流程审读审查。审读是客观的,有学术依据的,不是靠经验、凭感觉。审读委员从严提出问题,专家组从宽综合评议,包括用字规范、书写水平、创作文本、书写篆刻材料,以及作者的擅长和实际发挥的考量,都在审读的范围内。

议题二:文字审读的尺度由董倚桥发言,刘颜涛、刘照剑与之对谈,李刚田、丛文俊进行评议。董倚桥谈到,文字审读工作不会阻碍和制约创作者的艺术表现力。从性质上来看,审读不是简单地挑错字,而是根据不同书体、不同语境、不同风格作出一字一议的不同判断。科学的审读不仅要知有错,还要知无错。审读的严谨性绝不代表教条主义。董倚桥主要以繁简字问题、字体问题、异体字的使用问题为例,对审读的尺度与标准进行剖析。比如,繁简字问题,简单地以简化字翻转成的繁体字并不一定正确,如『皇天后土』的『后』写成『後』就是硬伤。再如异体字的使用,对于多种异体字写法,应以经典文献、学书范本,以及相关类书、字书等多版本相参为依据作出判断。同时,涉及到不同字体也有不同的判断。总体来说,审读不仅是严谨的、学术的,且充分考虑到艺术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表现的个体差异性。

刘颜涛结合自身体会参与对谈,充分肯定了审读过程的严谨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以其参与的『伟业』大展和『征程』大展的大篆用字为例,说明了审读对于书法的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合理把控,赞同董倚桥所说的『审读不仅是知有错,还要知无错』的观点。刘照剑着重讨论了繁简字混用问题,就繁简字在历史上的正俗演变,增繁与简省,讹变与新生以及文字在不同时代的字形、字义的变化和用法,并指出古人对繁简字的匡谬办法。结合古代文献,分别举例说明古代碑帖中可通用与不可互通的繁简字例。刘照剑认为,审读中面对作品中的古今字、俗字、讹字、异体字等不同类型的文字使用,考虑到文字在历史演变过程的复杂性,审读以不失文字本义为原则,并结合文献和历史中的约定俗成,兼顾书法创作的艺术性,非硬伤者予以包容,充分体现审委会艺文兼顾的工作理念。

议题三:自撰文的现状与倡导本议题由田熹晶发言,方放、王金泉与之对谈,刘洪彪、朱培尔进行评议。田熹晶说,古人书法是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虽然当代书法实用价值退居次要地位,但是依然不可偏废。当代书法也要反映时代、反映生活,那么,抄录古诗文的书法作品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长期以来重艺轻文的现象必须有所改变。近年来,中国书协提倡自撰文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主题性创作中的自撰文的成功实践成为一个亮点。『中国力量』大展完成了书法创作与时代文本的对接;『伟业』大展完善了一条从文本到笔墨的完整的书法创作链;『征程』大展从创作到展览达到古典意味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契合。在『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的指导下,今后的『主题性展览』『主题性创作』对自撰文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会进一步促进书家对文化素养的关注和提升。

对谈人方放讲述了自己以平日随笔、文章用于书法创作文本投稿国展的经历,这些随手写下的散文是对景物、环境、现实的真切感受,贴合了『浸入式感受』的『體验式书写』。方放认为,一篇优秀的自撰文不仅在于文采,还要有哲学美学思想作支撑,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文字记录时代和生活,笔墨体验情感和生命。王金泉从『征程』大展撰文书写的过程切入,命题撰文和实地感受的要求对作者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创作模式,他将『乡村振兴』这一体现时代风貌的命题熔炼为格律诗并书后记,在书法创作阶段也会考虑到基于内容的风格表现。王金泉强调,诗文撰写是书家需要努力学习、弥补不足的重要发展方向。

议题四:白话文的创作与实践对于白话文的相关问题,由韦斯琴发言,谢少承、王亚辉与之对谈,李刚田、张继评议。韦斯琴说,书法既要坚守传统,也要与时代合拍。目前的书法创作逐渐变为拘泥于传统的表面形式,而忘记了传统的内涵;书法的艺术表现大行,而文化属性却没有得到重视。进一步,结合具体案例,韦斯琴谈到长篇白话文的书法创作,选用小楷、小行书、草书更加合适,若是篆隶书则不易识读,阅读体验不佳,也会影响整体美感。对谈环节,谢少承认为,白话文的创作实践不仅对作者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对于欣赏者也是一种新的体验。书法创作趋于笔墨的视觉表现,欣赏者也渐渐忽视了文字内容而仅仅关注点画效果。以白话文为文本所呈现的书法作品,其艺术水准并不亚于长久以来古诗文的书写,反而更有亲切感和时代特征。书法不能脱离传统,也可展现时代;既要体现艺术性,也要发挥实用性;白话文作为书法创作的载体,是机遇也是挑战,广大作者需要反复思考自然表达与实际叙事的和谐统一。王亚辉说白话文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是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深层需要,而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表现手段,同样面临着时代进步之下的现代化转型。面对『主题性展览』时,白话文有着难以替代的表现因素和传播力度,然而,白话文的创作也不能局限于朴素的常用语言,而是文本能够体现人的意志、时代的象征,有着振奋精神、传递中国故事的积极作用。他进一步提出了白话文创作的四点要求,即突出思想性和纪实性、投入真实情感、增强叙事能力、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及话语蕴藉性。以文章承载思想,体现叙事,以文字表现信仰、胸襟、情怀,将先烈事迹、时代楷模、先进人物的形象以多样的叙事手段加以呈现,传递感动,传递真情。

议题五:版本的误区由叶康宁发言,刘元堂、程志宏进行对谈,丛文俊、叶培贵评议。叶康宁谈到,在审读过程中发现了不少作者对于版本的一些误区,如对古籍影印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所有书籍以及名人点校本的完全信服,并针对不同问题分别提出建议,推荐可靠版本。叶康宁说,古籍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可避免的讹误,而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也未必就是正确可靠的,并以于安澜委托朱季海点校的《画品丛书》为例,指明名人点校本的失误。建议诗词文本来源可以最新整理本为依据,以古代精刻本为参考;书论画论等的抄录,可以最新的校勘本为依据,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刘石校勘《法书要录校理》、西泠印社出版的屈笃仕点校《书苑菁华》,篆刻也可以参考黄惇新修订的《中国印论类编》及黄尝铭《篆刻语录》。

对谈环节,刘元堂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系列丛书为底本推荐,同时强调书家使用古籍资料时,需要掌握一些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再对不同版本进行考量和选择。刘元堂总结,一般来说,以官刻本、初印本为第一选择,较少的偏向私刻本、后印本;并以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周易注疏》和南宋福建坊刻本《周易》对比举例,发现坊刻本的一些原则性的误刻。在抄写时,可以将版本信息录于款识处,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版本而产生的如避讳字一类的问题。程志宏从个人学习经历出发,谈到对版本的认知的渐进过程,书写文本版本的选择是将书法作者从书写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的转变。

此次会议基于中国书协近年成功举办的三次『主题性展览』,打破了固有的展览模式,将『艺文兼备』的指导理念体现于创作和组织实践,重新激活了书法『娱心意而示褒劝』『美教化而移风俗』的抒情功能与社会功能。创作者以『浸入式感受』书写富有『人民性』的时代文本,以文辞、书法为传播媒介,同宏观思路和细节把控的审读工作互动配合,呈现出生动而严肃的书法盛筵,使欣赏者再次回归浸入式体验,构建出体验、书写、审读、反馈、展示、欣赏的整个过程。『主题性创作』是笔墨映现时代的展览导向,也是中国书协展览机制改革的重要探索,对当代书法发展格局的丰富与延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书协专项课题组:谭帅、崔唯童执笔

猜你喜欢
白话文大展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战“疫”白河畔 人大展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6
“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入会作品选登
第九届CIT大展已圆满落幕 热切期待明年第十届CIT大展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胡适妙解白话
书写春天的“草”
胡适巧推白话文
党员文摘(2016年3期)2016-03-12 21:58:22
2017年值得期待的海外艺术大展
公关世界(2016年20期)2016-02-27 11: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