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问题解决路径探索

2023-07-17 11:25:47高建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9期
关键词:婚恋大学生教育

高建梅

[摘           要]  大学时光虽然短暂,但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需要第一时间洞悉和疏导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恋爱问题是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的问题之一,不同的恋爱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帮助学生克服问题,健康成长。分析大学生存在的恋爱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并从加强大学生婚恋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三个方面出发探索减少恋爱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为之后遇到同样的事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45-04

青年学生的恋爱问题虽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爱恋引发的问题却是较为棘手的。有些学生愿意将恋爱中遇到的问题大胆表达出来让同学、家人或是老师帮忙分析给予解决,而大多数学生遇到恋爱问题都会将其压到心里,这也往往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辅导员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烦恼,指引他们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一)恋爱动机多样性

随着高校取消禁止大学生恋爱的规定后,大学生恋爱出现低龄化、普遍化、公开化的特点,恋爱动机也呈多样化的趋势。恋爱除了建立在相同价值观上彼此互相吸引之外,不少学生恋爱是为了摆脱“孤独寂寞感”、打发时间和随大流。也有学生恋爱是出于对方外在条件,如长得漂亮、家庭富裕、父母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等。由于恋爱动机不纯,大学生恋爱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往往出现“闪电式”恋爱、“闪电式”分手,也导致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产生。因此,当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端正恋爱动机尤为重要。

(二)恋爱存在盲目性

大多数大学生的恋爱依托的是感觉,存在随意性大、盲目性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外在、轻内在,重享乐、轻责任,重过程、轻结果等现象。大学生恋爱择偶简单,很多不会考虑志趣相投、“三观”一致、家庭状况匹配等客观因素,往往只将外在长相作为选择的依据。这种注重外表的恋爱结合,在实际生活中不仅不会相互促进,反而经不起生活的磨砺与考验,遇到现实问题就会变得脆弱不堪。在校大学生的恋爱基本不用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爱情比较理想化,且大多数学生也很享受大学恋爱与恋人陪伴的感觉。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过爱情中双方需要承担的责任、理解与包容,这就导致浪漫爱情与现实责任矛盾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分手解决。此外,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毕业后双方需要面对的难题,有些学生虽然有考虑,但基本属于脱离实际的畅想,又或者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恋爱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恋爱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学生恋爱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与家庭、学校婚恋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婚恋教育,家长也应当在学生恋爱中多加引导,指引学生正确看待与认识大学爱情。

(三)成功率低,抗挫能力弱

由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多样性与盲目性,以及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與不稳定,大学生恋爱成功率非常低,有些“闪电式”恋爱往往难以维持一个月,大多数也随着毕业的分离而分手。但也正是由于恋爱的普遍性与成功率低之间的矛盾,失恋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当代大学生群体基本为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家庭的宠爱,几乎没有经受过挫折,对挫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更不懂理性、成熟应对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恋爱挫折对于没有任何抗挫能力的学生而言算是比较大的挫折,他们在遇到恋爱问题时缺乏必要的耐受力、排解力以及抵抗力,面对恋爱问题、恋爱困扰往往会不知所措,逃避应对。有些学生更是难以走出自己的恋爱挫折,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大学生恋爱问题不再是一个可以忽视与避而不谈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情感问题,我们应当给予其正视和重视,从多个角度分析恋爱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开放的恋爱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变得更加开放与自由,这直接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婚姻与恋爱观念,使人们更加追求与向往婚姻与恋爱的自由与开放。而这种婚姻、恋爱开放的观念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考验。因为大学生对爱情的憧憬、向往与他们人生观、道德观、婚恋观、性爱观之间的矛盾,会直接导致恋爱问题的产生。“当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学生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恋爱关系的限制减少,高等学校对学生恋爱持不鼓励、不反对的默认态度”[1],这导致从高中阶段的高压状态中释放出来的大学生面对大学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对恋爱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与憧憬。此外,外来思潮、社会新媒体、电视、互联网等对爱情的过分渲染,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其中也包括错误的恋爱思想和不健康的色情信息,这对于不懂得甄别信息的大学生而言,会直接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开放的恋爱环境也是导致婚前性行为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成为大学生恋爱问题多发的一大主要因素。

(二)恋爱知识的匮乏

“我国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爱情道德的基本道德标准、道德要求,在理论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界定,没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爱情道德来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和思想。”[2]再加上高等学校对学生恋爱的不支持、不反对态度,对学生恋爱问题基本置之不理,随其发展,“基本重在恋爱问题出现不良影响和严重危害时的应急处理,而疏于事前的防范教育指导”[3]。据了解,大学生恋爱知识相对较为匮乏,一方面在于恋爱的特殊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基本在孩子面前不会主动谈及婚恋问题、性爱问题,对于恋爱知识与性爱知识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在于学校恋爱、性爱教育的缺失。高校基本上将教育集中于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方面,对于正确的恋爱观、性爱教育却很少涉及。虽然有些高校会通过思政课安排少量的恋爱知识讲座,但是由于恋爱关系的特殊性以及性爱知识的隐秘性,这些知识几乎没有走入课堂,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有较少的高校会通过选修课、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开展恋爱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但大多数高校处于恋爱、性爱教育缺失的状态,学生遇到问题只能寻求网络,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形成,反而使大多学生在遇到爱情问题时陷入了恋爱的困扰中。

(三)恋爱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单一和人格的不独立。大多数大学生择偶标准简单且较为肤浅,他们择偶主要对颜值、身材进行考量,认为找一个“高颜值”的恋爱对象会显得自己很有魅力,往往忽视最重要的价值观和内在要素,而大多数情况下决定恋爱能否成功的关键却在于恋人的内在要素和双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人格的不独立也是大学生恋爱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虽然“大学生恋爱是其人格特征的反映,爱情也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成熟”[4],但由于大学生人格的不独立,使其难以完全胜任恋人角色。“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5]“人格不独立简单而言表现为心理行为模式不独立。”[6]人格不独立体现在爱情问题上就是我们俗称的“妈宝男”“公主病”等现象。这类型的学生在恋爱中难以独立,依赖性强,往往缺乏承担责任的气魄。因此,恋爱心理的不成熟也会导致大学生在恋爱中产生系列困扰与问题。

(四)恋爱与学业、工作的失衡

虽然进入大学学习氛围变得较为轻松,但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学习,恋爱只是其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学习与恋爱主次问题上有些学生拿捏不准,导致学习与恋爱失衡,从而产生学业恐慌。大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力方面都需要做出调整。就学习内容而言,大学课程更为专业且学习内容较多,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如果学生课余不主动进行消化,知识会越积越多,从而导致课程难懂不想学,最后放弃自我。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出发,大学生需要将高中教师督促下的被动学习模式转为自己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调整与适应。此外,从学习动力方面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既陌生又迷茫,甚至不知所措。这些迷茫与不知所措导致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动力缺失。在这样的学业压力下,很多学生难以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大多数学生因为恋爱而荒废了学业,成绩一落千丈而陷入困惑中。

此外,大学与高中不同,高中生几乎每天都被学习包围,而大学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一个平台。大学里,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其他活动纷至沓来,这些活动占用了学生许多课余时间。再者有些大学生除了正常上课外,还会从事一些兼职类的工作、自主创业等,这些也会占据学生一定的时间。不同的追求与价值观会导致恋爱双方难以为对方着想,尤其是异地恋的学生很难为彼此留出太多的时间,最后不得不以分手结束。因此,大学生学业、工作与恋爱的失衡,往往会让学生陷入痛苦中,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平衡学业、工作与恋爱关系也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难题。

三、解决方案

(一)面对面约谈,引出问题

针对学生的问题开展约谈活动。约谈并不需要针对某一位同学,可以在整个年级挑选几名同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情况。通过这样的形式既避免了学生猜忌,也打破了学生对自己的保护层。通过面对面约谈,引导学生主动陈述自己面临的困惑以及引起困惑的一系列原因。面对面交谈,既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切感,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是后续系列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二)正确引导,重拾自信

引出恋爱问题后,引导学生正面思考问题。学生面临的两大问题主要是恋爱问题和学业问题,且最棘手的是恋爱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恋爱是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课题,是建立友谊和爱情等亲密感情的重要发展阶段。所以对学生的恋爱给予肯定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即“不过分痴情,不过分占有,不过分依赖;爱情与学习、人际关系、综合素质要和谐发展;爱情中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7]其次,引导学生重拾学习动机,调整学习状态。高校的学习存在“专业性、多样性、实践性、自主性与探索性”等特点[8]。学生由于恋爱问题往往会影响其对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与探索性,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动机,让其意识到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從而重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重拾自信。最后,引导学生必要时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每所大学都有心理咨询中心且配有心理咨询师,这为大学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心理咨询师具有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等特点,且心理咨询师对每位求助者要遵循保密原则,这会使有困惑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师更加信任,也更能敞开心扉直面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参加活动,充实生活

大学生的在校生活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包含宿舍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学院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以及学校文化活动等。每项活动从策划到活动的安排以及活动的开展全程几乎是由学生合作完成,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参与和开展有利于学生快速成长,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因恋爱导致迷茫、空虚的学生可以将时间与注意力转移到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活动的参与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因感情引起的困惑或挫败感,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助于大学生重拾自信,调整因感情导致的心理困惑,从而阳光面对生活。

(四)持续跟踪,给予关注

一次约谈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教师给予持续跟踪与关注。一是正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并给予鼓励。通过走访宿舍、办公室约谈等方式了解学生近况,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具体、详细的指导与鼓励,帮助学生逐渐找回自己。二是侧面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上课以及完成作业情况。此外,也可以通过舍友了解学生的情况。恋爱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其他严重的问题,如学业问题、心理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因此,需要教师耐心、细心加以引导与持续跟踪。

四、减少大学生恋爱引发问题的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婚恋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高校取消了“禁止大学生在校谈恋爱、结婚”的管理规定后,大学生的恋爱率随之增高,但与此有关的教育却远远落后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9]当下,仅有少许高校开设了婚恋选修课,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恋爱相关问题上呈严重的缺席状态。虽开设了課程,但教育内容理论偏多,形式单一,学生接受程度不高,使得高校在面对学生恋爱问题时较为被动。随着大学生恋爱率的增长,失恋引发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因此,婚恋教育迫在眉睫。高校可以以心理咨询师为主,开设婚恋教育课,从学业、情绪情感、身心健康、职业生涯等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尤其是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从而减少恋爱问题的产生。高校也可以聘请恋爱教育专家、性教育专家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重点传授安全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和性爱观。此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也应该增设恋爱教育,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方式呈现自己的恋爱观,也可以讨论生活中恋爱问题引发的困扰,从而加强对学生恋爱观的培养,做到恋爱教育全覆盖。大学生婚恋教育,有利于解决学生恋爱困扰,培养正确的恋爱观,从而减少恋爱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多渠道正面宣传恋爱观

高校开设了诸多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月等活动,但是却忽视了正确恋爱观的教育与宣传。经了解,当今恋爱问题已逐渐成为引发高校学生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应当通过校园广播、新媒体等方式多渠道对学生恋爱问题进行正面宣传与引导,避免其他方面问题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恋爱问题已经不能避而不谈,高校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恋爱问题,并且采取措施给予正面引导。校园广播是校园文化宣传的一个有效媒介,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增设恋爱宣传专栏,定期推送正确恋爱知识以及失恋的正确应对措施,也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讲解恋爱应对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新媒体是现代青年喜欢、易接受且传播速度快的一种宣传媒介。高校应当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健康的恋爱观宣传,可以匿名与有恋爱困惑的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此外,还可让恋爱教育海报走进学生宿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学校可以定期制作恋爱教育海报,宣传爱情教育知识,从而达到正面宣传的目的。通过多种方式正面宣传恋爱观,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营造科学恋爱、积极恋爱、健康恋爱的大学生恋爱观,减少恋爱问题的产生。

(三)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中国家庭对于恋爱知识普及较少,对性知识更是避而不谈,造成大学生对于恋爱、性等知识缺乏系统正确的理解。此外,家庭环境、父母的爱情观念也会对学生的恋爱观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除了学校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宣传之外,父母对孩子在恋爱方面的教育也至关重要。父母亲应当多学习一些恋爱教育方面的知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应当从择偶、正确恋爱、性教育等方面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父母面对孩子的求教应当正面引导而不能涉及爱情话题就打骂孩子或避而不谈,这样会导致其他问题的产生。学校应当利用已构建的家校合作机制,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婚恋教育的重要性,建议家长对子女在婚恋教育中多一点细心、耐心,从责任、担当、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婚恋教育不是学校一方可以解决的,而是要举家校双方之力,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共同成长、健康成长。

总之,恋爱问题逐渐成为高校学生问题中最主要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作为大学辅导员应当及时收集与整理不同类型的恋爱问题,从中探索解决的方法与路径,帮助学生解决爱情困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作为辅导员应当把学生日常的工作做细做全,一旦出现苗头,要及时干预,正确干预,防微杜渐。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协调好学习和恋爱之间的关系,认清自我,完善自我,重拾自我,发展自我。此外,大学生婚恋教育以及恋爱产生的问题并非学校一方可以解决的,需要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面对恋爱,正确处理恋爱问题,从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檀芬,张福珍.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析[J].科技视界,2016(8):137-138.

[2]李薇菡,郑娟.开放地区大学生的爱情道德观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61-163.

[3]于文华.“90后”大学生恋爱抗挫折能力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6(4):64-66.

[4]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6]张瑞杰.大学生恋爱心理不成熟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3):62-65.

[7]连榕,张本钰.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81.

[8]沈德立.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2-173.

[9]魏晓娟.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及教育应对[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6):35-41.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婚恋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4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