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瑜
高錦輝校長,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在澳門從事教育工作近40年,見證了澳門教育在回歸前後的巨大變化,始終關注澳門的青年教育與人才發展,對澳門的教育事業貢獻良多,在他擔任校長的培正中學(以下簡稱“培正”),為澳門為國家培養了不少棟樑之才,曾榮獲澳門特區政府頒發的教育功績勳章。今期人物訪談,我們有幸邀請到高校長,請他談談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培育多元化人才,譜寫新時代的教育篇章等。
從學生成為校長
與培正同行半世紀
高錦輝校長與培正中學有著莫大的緣分,這是他的母校,也是他開啟“人生第一份工”的地方。1984年從培正高中畢業後,他又回到母校,從學生變身為職工,自此開啟了教育生涯。先後擔任該校排球教練、實驗室管理員、德育主任、副校長,2007年起開始擔任校長一職。他坦言:“回顧個人生涯的成長與收穫,我認為青年要學會奮鬥和珍惜,明白每個機會並非必然,但只要有機會、有準備、有信心,潛能和長處都能得到發揮。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唯有事先規劃與準備好,才有資格抓住機會。”
自從擔任校長以來,在推動課程改革的同時,他亦大力發展創新教學,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國際人才,還與大專院校、商業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引入國際評估,推動教學的發展和國際化。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利用澳門的制度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推動澳門培正往更高層次發展,最終達到國際水準,為學校創輝煌、立新功,譜寫澳門教育“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新篇章。
深耕愛國愛澳教育
堅定創新多元發展
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科技、人才首次納入同一篇章,體現國家政策的全新佈局。澳門培正是一所“一條龍”學校,即幼稚園、小學、中學部均設在同一校址,學生人數維持在3000多人。自高錦輝校長開始,學校推行課程改革,實踐多元評核,持續透過國際評鑒了解學生能力,協助學生減負,同時確保學習內容符合國內外標準,進一步銜接未來升學。高錦輝校長說:“課改至今,引入了電子學習、個性化教學、多元評核及STEM跨學科課程等,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能,致力為不同程度和類型的學生提供能夠發揮各自天賦的平臺,德育工作從中得到拓展,教師亦能一展所長”。
高錦輝校長進一步談到,培正中學把創新多元發展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啟蒙階段,是“孵化”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素養的決定性階段,學校的科學教育質量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至關重要。當今世界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之際,如何用好國家政策,肩負培養未來科技人才的重大責任,發揮基礎教育的基點作用,是基礎教育面對的重要課題。
培正中學作為澳門的傳統名校,人才輩出,對此高錦輝校長甚感自豪和欣慰,他說:“學校亦重視歷史教學,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以培正130多年的悠久歷史為例,學校一直勉勵學生要深入認識學校的發展歷程,繼而了解祖國、澳門、學校之間的關係,只有不忘愛國愛澳初心,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始終教育學生牢記校訓,秉承“至善至正”的校訓精神,追求卓越,鼓勵學生要成為有愛心、責任感,具國際視野,敢於競爭,綜合素質良好的愛國愛澳青少年。”
團結澳門教育界
對議會工作履職盡責
澳門教育界擁有不同的社會和宗教背景,以及不同的辦學理念,因此,做好團結教育界的工作至關重要。成為議員後,高錦輝校長致力做好教育界的溝通工作,並且團結教育界形成共識和建議,推動特區政府落實良好的教育政策。他具體談到,例如就特區政府的教育基金改革事宜,與各學校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執行難處,探討成功的實踐經驗,經過總結後向教育當局提出建議,共同推動政府監管與學校校本監察的落實,又如在抗疫期間,推動特區政府與學校建立更緊密溝通機制,齊心共抗疫情。此外,因應近年澳門人口出生率下降,導致澳門弱勢學校生源不足,故聯動教育界與特區政府共同研究可行性方案,多管齊下,化解危機。
在立法會議事期間,每當遇到不同界別的議題,他會就此進行廣泛溝通和收集意見,前往不同民間團體、政府部門、大專院校等進行調查研究工作,從而作出社會政策分析。在他看來:一方面,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另一方面,這樣的經歷,使他更好地把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為全面提升議員履職的效能,同時,也為他的全國政協工作提供了鍛鍊機會。
澳門本屆立法會先後審議通過多項法案,以保障澳門的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進一步完善教育發展的政策體系,當中包括《非高等教育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業務法》、《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高等教育制度》等,對此他表示,澳門在堅持行政主導的前提下,維持行政與立法之間互相分工、制約和配合的關係,兩者相得益彰,為澳門回歸以來教育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加強與內地教育交流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二十大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放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位置進行部署安排,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澳門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錦輝校長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深深感到重任在肩,任其職,盡其責,使他對教育的堅持有了更大的實現舞台。
在2023年第14屆全國政協會議期間,高錦輝校長提出了三份個人提案,一是建議“大學生村官”政策可以延伸至在內地就讀的澳門大學生,並首先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試點;二是他關注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中有關教育的內容,建議“澳門新街坊”學校建立擁有幼稚園教育、小學及中學教育的“一條龍”學校,學校可採取澳門與內地優勢疊加的教育特色,招收澳門和內地學生等;三是提出《關於澳門特區如何助力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提案,建議澳門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和功能定位,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台”與“一帶一路”的建設有機結合,講好中國故事和澳門故事。
早前,高錦輝校長作為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中小學教研體系建設”專題調研組的一員,跟隨全國政協朱永新副主席,以及一眾教育界專家學者,到廣東省進行調研,了解全國基礎教育的最新發展面貌。之後又前往山東展開第二次專題調研,為今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政協“中小學教研體系建設”雙周協商座談會作準備。他認為,澳門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十分重要,將持續做好兩地教育溝通橋樑的角色,把國家的最新發展政策和有效經驗帶到澳門,也讓澳門行之有效的經驗推廣到祖國內地,交流互鑒,積極建言獻策,為兩地學生爭取更多元和正面的教育發展環境。
發揮基礎教育基點作用
把教育融入社會經濟發展
對於如何切實為特區、大灣區、國家培養人才這一問題,高錦輝校長十分肯定地回答:“答案是教育改革。澳門要培育未來的人才,必須敢於創新,其中教育改革必不可少。”他指出,發展科創、活用科創、推動科創,將教育、科技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解決人才問題應從三大方向考慮。一是從外面引入;二是如何讓澳門的海外人才回流;三是繼續培養本地人才。無論哪個方向,最重要的是要與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目標配合好,需要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可助力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回應國家和澳門特區所望。
澳門正在加大力度推動發展非博彩元素,促進澳門的休閒、旅遊、康養、會展等多元產業發展,澳門需圍繞這些產業發展去培養人才。在現時基礎教育方面,澳門學生在現代金融領域處於薄弱階段,未來師資、課程等配套需要升級做加法,要將資源轉化為產業,這樣少不了澳門財經人士與教育界通力合作,以及政府相關的政策指引作支撐,才能讓澳門產業走向適度多元發展。此外,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完善社會支持科創機制,謀劃創新科技部署,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推動科教融匯,建設澳門特色的科學教育,為國家、為澳門的創科產業培養人才。
今年6月,高錦輝校長應邀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教育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成為澳門教育界第一位被選為該會常務理事之人士,任期五年。中國教育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覆蓋人群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全國性、專業性、群眾性教育學術組織和國家平臺型教育智庫。
展望未來,高錦輝校長充滿信心,“期望能夠繼續發揮自己所長,結合在教育領域以及擔任澳門立法會議員的經驗,立足全國政協平台,為中國教育學會貢獻綿薄之力。堅持教育初心,不斷提升自身建設和履職盡責能力,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為新時代教育事業作出澳門成員的獨特貢獻!”
高錦輝:教育碩士、管理學博士。在澳門從事教育工作39載,2007年起至今為澳門培正中學校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澳門中華教育會監事長,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及澳門管理學院校董,華南師範大學研究院校外兼職導師。2012年榮獲澳門教育功績勳章。2018年及2023年分別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及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