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000)
在临床中,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较急或者因紧急事件受伤导致病情危重,因此急诊抢救工作强度相对较高、工作难度较大,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的精神高度紧张,需要沟通与反映的事情较多,此时对医护人员的风险预警能力及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在急诊科的猝死事件中,患者往往因抢救无效而失去生命,此时患者的家属或者相关人员会因情绪问题而产生冲动心理,若此时医护人员的共情护理水平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将会导致医护关系的恶化,甚至会出现急诊暴力事件[2]。共情护理能力起源于心理学,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思想状态,通过感知情绪与情感判别此时应做出的反应,以有效缓解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3]。本研究以上述情况为基础,探讨急诊科猝死事件中护士共情护理能力对暴力风险防范的影响,现将具体经过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样本为我院2020年9月-2022年8月期间的急诊科猝死事件2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探讨应用急诊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急诊科猝死事件的暴力风险情况。其中2020年9月-2021年8月应用传统的急诊科护理模式,选择在上述时间范围内的10例猝死案件作为培训前研究样本,包含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猝死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79岁,平均年龄为(56.92±4.03)岁;10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院前死亡,2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3例患者为心源性猝死,1例患者为窒息意外死亡,1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1例患者为自杀。2021年9月-2022年8月期间,对我院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共情护理能力培训,选择在该范围内的10例猝死案件作为培训后研究样本,包含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猝死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80岁,平均年龄为(58.70±5.68)岁;10例患者中,1例患者为院前死亡,3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2例患者为心源性猝死,1例患者为羊水栓塞,1例患者为高处坠物砸伤,1例患者为创伤性血气胸,1例患者为脑血管意外。应用SPSS软件对培训前后猝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后可知,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2020年9月-2021年8月期间所有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模式,在此期间未安排护理人员开展共情能力培训与相关知识教育,仅开展急诊科室专业能力培训。具体护理管理模式要点如下:①在患者进入急诊科治疗时引导患者与家属填写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与相关表格,详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与精神状况。与患者家属详细地沟通交流,明确下一步的诊治流程。若患者患有器官类疾病或者传染性疾病时应根据实际病情合理采取隔离治疗,通过有效的隔离举措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等不良事件;②检查患者的随身物品,若发现存在贵重物品或者危险物品时则应给予对应的处理举措。若患者随身携带贵重物品时应告知其家属,并且将所有物品归还;对于患者的私人物品,例如衣物等要进行标志区分,例如可在隐蔽角落处标注患者的名字或者病历号。所有的私人物品必须进行记录与保存,以此保证急诊抢救过程中患者的财产安全;③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室后需对其进行生命体征的数据监测与记录,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监测患者的体温情况、呼吸与脉搏等。如果患者出现发热或者低温等情况时则应根据医嘱的要求进行对应处理。
2021年9月-2022年8月期间需为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开展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在以往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共情护理工作,培训过程的具体要点如下:①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并开始实施:培训活动应由护理部、门诊部与急诊科三个部门共同实施,根据我院的护理标准规章制度与急诊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共情护理的培训计划与考核评价标准。除此之外,还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担任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实施培训工作,所讲授的课程形式不应局限于理论教学,而应通过视频教学、沙盘、心理辅导、情景剧等形式综合实施[4]。②急诊科护理人员共情护理能力培训的主要形式:培训的实施需根据授课计划的时间节点分段进行,在前期授课的过程中需为护理人员讲授共情的具体概念以及共情的主要形式,并就人际沟通的相关内容展开讲解,引导护理人员了解如何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形式与患者及家属展开交流,同时开展理论授课与实践技能授课。在后期授课的过程中,需应用共情讨论以及圆桌演练等方式引导护理人员通过扮演角色了解身为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不同情感,借助感统训练等方式让护理人员学会换位思考。
1.3 观察指标 在本研究中,观察指标可分为三个方面[5]:①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情况;②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意外猝死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③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23.0软件实现。
2.1 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情况 本研究分别于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应用调查问卷分析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水平,所调查的维度包括护理人员的心理认知水平、情感护理水平与行为帮助水平三个维度,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护理人员在上述三个维度均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且能力水平均高于培训前,可更好地为患者及患者家属开展护理服务,P<0.05。详情见表1。
2.2 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意外猝死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 在本研究中,分别于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调查急救期间的意外猝死事件中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后的各类暴力冲突事件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远远低于护理人员培训前,显示出护理人员的共情护理能力相对较高时可有效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率,P<0.05。详情见表2。
表2 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意外猝死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n(%)]
2.3 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在本研究中,分别于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调查急救期间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培训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不满意的人数相对较少,体现出培训后护理人员共情护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P<0.05。详情见表3。
表3 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n(%)]
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临床中猝死事件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并且猝死人群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据相关医学研究统计可知,多数猝死事件发生在院外,突发意外事故时距离医院相对较远,因此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急救,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公众的急救技能水平相对较低,这也导致猝死率逐年提升[6]。有调查报告显示,99%以上的猝死患者在就医时会被送往急诊科室,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患者家属受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的影响会出现负面情绪外显的现象,并且部分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相对较差,此时则有可能导致暴力事件或者医患纠纷的发生,部分患者或家属会与医护人员产生言语冲突、行为冲突等,甚至做出人身暴力攻击行为。由此可知,在现代化的医疗发展过程中,急诊科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化的工作水准、熟悉无误的规范化操作,还需在护理过程中以较好的沟通技巧及服务意识与患者和家属展开交流,促进和谐美好护患关系的发展,避免急诊过程中出现冲突事件或者暴力风险。在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与患者和家属共情不仅是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护士综合能力的观察指标之一,可促进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角色互换,从而表现出符合患者和家属实际需要的情感表现,以沟通技巧和表达技巧有效地促进护患关系良性发展,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接受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各方面水平均有所提升,不仅在护理过程中应用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模式以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患者和家属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培训前的各方面数据指标相比,呈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在拥有较高的共情能力水平时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与家属的想法与观念,从而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因此可促进护患交流的友好发展。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水平将有利于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提升,在接受相关培训后护理人员可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以患者的视角去面对治疗过程,从而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有效的共情可以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痛苦和焦虑,因此护理人员以这一角度为出发点抉择自己的应对方案与护理举措,使用更为积极的语言安慰、非语言安抚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诊治观念,缓解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共情不仅是心理学角度的沟通技巧,同时也是为患者和家属开展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护理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若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无法与患者或家属有效共情,将导致各项日常护理工作无法有效完成,且影响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如果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如详细的入院指导、主动巡视病房、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针对性的出院指导等)中都能运用共情技巧,那么患者就会在这种护理环境中积极地接受治疗,促进其身心的健康,进而对护理人员提供的人性化服务感到满意。
本研究对比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接受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前后的各项指标情况,从而探讨急诊科猝死事件中护士共情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对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产生影响。研究数据显示,在接受有效的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后,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各方面的护理水平均有所提升,无论是日常行为操作规范性还是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可以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帮助,同时还可通过实际行为引导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达到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急诊科猝死事件中,护士共情能力水平相对较高时,可有效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风险,从而营造良好的护患环境,达到较好的预防猝死事件暴力风险的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深入推广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