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北京举办的第二届科学与大健康高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就《中医药现代化及产业发展》做主题演讲。图/视觉中国
疫情三年,医务工作者是最忙碌最勞累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对像张伯礼这样一直在一线工作的医生而言,似乎每一天都如一张拉满了的弓。不过,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张伯礼总是神采奕奕,毫无倦怠的样子。
《中国慈善家》:可以想像,疫情期间你每天都要承受很多压力,但似乎你总是举重若轻的样子?
张伯礼:工作的压力可以恰好转化为动力,再转为活力。
《中国慈善家》:最近,你对新冠疫情有什么观察和思考?
张伯礼:这一波感染高峰期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过去,当下处于一个相对平缓或低潮的感染状态,主要聚焦于重症病人和恢复期病人两个群体上。许多重症病人还处于肺部纤维化甚至抢救状态之中,部分感染过后的人群出现了乏力、咳嗽、心慌、失眠等问题,都还在努力攻克之中。
我认为,一方面应该组织专家学者对三年来的疫情状况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疫情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特别是去年12月份以来,病毒的传播速度、感染后出现的症状都有些出乎意料,我们在紧张应对的同时也发生了一系列需要面对的问题,值得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应该对接下来的疫情走势进行判断研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未雨绸缪。
特别是农村地区,这次之所以没有出现感染潮导致的医疗挤兑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是中药的提前发放,所以日后也应该重视基层医疗的作用,让中医药从基层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慈善家》:我们还会面对二次感染潮吗?
张伯礼:根据世界多国疫情流行经验,此后仍会出现一波又一波的感染,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感染高峰不会像过去两个月那样强劲,席卷全国的80%至90%人群大面积感染情况不会再现。目前群体免疫已基本形成,即使毒株未来仍存在变异风险,但只会慢慢感染一小部分人群,二次感染的状况也不会大面积存在。
不过我们仍不能对病毒掉以轻心,需要积极应对。在这次的感染潮中我们已吸取教训、痛定思痛,下一波感染高峰来临时将不会再出现诸如医疗资源挤兑、基层没有药物的情况,我们的应对经验已相对丰富。也在此提倡身体较为虚弱的人群、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尚未感染的人群进行疫苗加强针接种,更呼吁大家调理好自身的健康状态,防患于未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经过第一波感染高峰的洗礼,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病毒,人类仍然知之甚少。每个人的身体免疫能力不同,表现出的感染症状也不一,有的人症状轻微,有的人症状强烈,也有人表现为症状持续时间长。所以个人仍需加强防护,提高自身免疫力,注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心态,这才是治病之本。
《中国慈善家》:你如何理解“坚韧的力量”?
张伯礼:世上没有任何事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不经历磨难就取得成功。因此我很注重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理想和信念。我的座右铭是“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也要让学生注重自己品德的修养、不争名夺利。这些不能沦为空泛的说教,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练。言传重于身教,我自己也努力践行。
所以,坚韧是一种品德,一种作风,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具有坚韧的力量,才能有所作为,不惧困难,通过奋斗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