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霞 刘宇宁 杨颖娜
摘 要:在全国广泛开展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教育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地方高师院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追寻党的历史印记,强化青年群体,特别是师范生“五心向党”党史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师范院校从“五心向党”教育的理论语境、实践品格、精神力量、立场选择入手,并依据调查了解师范生党史学习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以“红心铸魂”“真心锻情”“恒心立品”“匠心强能”“E心淬风”来培育师范生核心政治素养,为深入推进师范生知史爱党、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与实践范式。
师者,人之模范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1]今日之师范生为明日的育人园丁。师范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坚守从教初心,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时代要“大力开展‘四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强化师范毕业生思想政治考察”,“切实推动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殷切叮嘱和《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一些规范性表述,为师范院校开展“五心向党”教育,坚持以“红心铸魂”“真心锻情”“恒心立品”“匠心强能”“E心淬风”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也为深入推进师范生知史爱党、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与实践范式。
一、师范生“五心向党”教育的学理论述
师范生通过党史学习要做到“五心向党”,即“红心向党”“真心向党”“恒心向党”“匠心向党”“E心向党”。具体而言,红心向党就是要对党忠诚,报效祖国,不负人民,永远跟党走;真心向党就是要求真务本,启智润心凝魂,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恒心向党就是要持之以恒,勇于实干担当,矢志不渝弘毅奋斗;匠心向党就是要教泽绵长,做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永葆从教初心;E心向党就是要数说党史、网聚红色力量,共享美好的云E时空。红心是根本,真心是素养,恒心是基础,匠心是追求,E心是要旨。心心相印、环环相扣,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性。
(一) “五心向党”教育蕴含了引导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语境
“五心向党”教育蕴含了引导师范生坚定爱党爱国情怀与以德立身施教的理想信念。中共党史是一部肩负中国共产党党员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革命胜利浴血奋战的伟大历史,其与生俱来的光荣感、使命感为师范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养料。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中共党史是必修课,而对于将来承担青少年成长引路人的师范生而言,中共党史是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想信念的“专业课”。[2]通过学习中共党史让爱国情怀厚植于心,有利于师范生在时代激流中保持正确方向,抵御错误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追随者。此外,通过学习中共党史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范生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向内凝聚价值共识,向外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厚植献身教育事业情怀,以正确价值观引领,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向新一代传递信仰力量,保持共进步伐,贡献青春力量。“五心向党”教育蕴含了引导师范生树立求真务本、坚持不懈的伟大信仰。崇高理想信念是引导人向上向前的精神基石,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能够达到的高度。当前少部分师范生存在不思进取、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与目标向导的问题。加强师范生“五心向党”教育,让师范生领悟革命战士在不断探寻真理、寻求伟大变革的过程中所蕴含的精神信仰,帮助师范生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伟大信仰,激发自我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争做学生的好向导、好标杆。
(二) “五心向党”教育蕴含了引导师范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实践品格
“五心向党”教育蕴含了引导师范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实践品格。“听党话跟党走”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原则。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这一重要原则,我们党才得以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切实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路人;中华民族才能在拼搏奋斗中把握方向、乘风破浪,沐浴在党的光辉下。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設新时期,党最大的成功在于培养了一大批“听党话跟党走”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生在群众、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要像培养党员一样,建立一支“听党话跟党走”的卓越师范生队伍。时代迅速发展,对师范生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师范生要为成为“四有好老师”而自勉;要为“立德树人”的任务倾注心血……这仅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任务需要翻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离开实践谈‘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的问题,是经院哲学。”师范生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犯本本主义的错误,做“经院哲学”的卫道士,而是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更新、发展知识,成为“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者”。紧紧跟随党的方向标,确保实践工作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当下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怀有强烈的偏见和敌意,进行思想渗透,企图从思想、文化上瓦解国家和民族。师范生要想在这场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坚守教育初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教育实践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
(三) “五心向党”教育蕴含了引导师范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
“五心向党”蕴含了引导师范生铭记党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血脉基因的精神力量。中共党史是一部蕴含红色基因、传承革命薪火的教科书,党的历史见证了革命先烈同仇敌忾的勇气,记录着人民英雄气壮山河的凯歌,蕴含了引导师范生“知史爱党、红色基因代代传”的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大者”。红色基因不仅是时代新人内蕴的独特文化底色,也是推动时代新人成长的精神力量,还是指引时代新人成才的价值指针。 [3]师范生作为党史教育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接受党史教育的任务和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高校师范生可以依托党史这本活教材,系统接受中共党史的教育,在学思践悟中延续信念火炬,转化为拼搏奋斗的力量。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不忘初心使命、筑牢红色教育主阵地,让红色基因成为照亮师范生自身前行道路的璀璨星河,化作培养师范生自立自信自强、甘当基础教育辛勤园丁的源头活水。同时在深入研学探索中,将中共党史生动化、形象化,用好用活历史资源,学习革命先烈和模范干部的光辉事迹,展现昂扬精神面貌,激发师范生豪情壮志和理论自觉,觉醒自身内在的红色基因血脉,激昂奋进接受时代挑战。高举党史旗帜,号召广大师范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把握时代脉搏,不负国家期望,为红色基因的传承送去新的不竭动力,奏响精神力量的青春之歌,成为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四) “五心向党”教育蕴含了引导师范生坚守从教初心的立场选择
师魂映党旗,奋斗正青春。师范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继承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密码,涵育从教初心使命、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和立场选择。“五心向党”教育蕴含了引导师范生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从教初心。党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传递信仰之火,培育红色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承载着延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使命。并且,师范生正处于人生“拔节育穗期”,是增长技能才干、培养理想信念的重要时期,开展党史教育、强化使命担当恰逢其时。师范生通过深入学习党史,了解各时期红色党史教育经历,吸收先进教育经验,领悟教育工作与培养人民红色信仰的密切联系,在日后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红心”,引导学生树立内在认同,传播红色思想,激发红色基因,为祖国未来输送信仰坚定、可堪大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五心向党”教育蕴含了引导师范生坚定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统一的从教初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国家工程,承载事关民族和国家奋发搏击、砥砺前行的伟大使命,而教育过程不免烦琐艰辛,师范生在教育工作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在处理工作、解决困难时应当以真心待事、凭恒心向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出色完成教育任务,回应从教初心。并且,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体,师范生在教学工作中要以“大国工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师范技能,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展现更好的课堂效果,在促进社会价值实现的同时要完成自我提升,实现个人价值,进一步坚定从教初心。
二、师范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探究新时代下如何培育师范生的“五心向党”教育探索与实践,引导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理论、听党话跟党走的实践品格、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立场选择,本项目组于2022年6月通过问卷星小程序进行了师魂映党旗——师范生“五心向党”教育探索与实践调查问卷的发放。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师范生对中共党史的了解情况、师范生进行“五心向党”教育的途径方法、高校党史教育资源以及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高校爱党教育课程优化设计五个部分。调查对象以衡阳师范学院在校师范生为主体,涵盖吉首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师范生,样本覆盖高校的各个年级,共收集到调查问卷1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136份。
(一)党史教育总体呈现积极态势,但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党史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是“五心向党”教育理论探索的基本依据,具有强化党性、坚定信念的重要作用。据调查显示,“对于师范生是否应该对党史有一定的了解”这个问题,选择应该有深入了解的人群占比为76.6%,认为“应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解一点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了解”的比例分别为19.2%、2.1%和2.1%。此外,没有人选择“无所谓”选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师范生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对党史教育持有积极态度,以实际行动充分响应国家对于党史教育的号召。然而,在针对党史育人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有79%和70%的人选择了“教育方式传统、学习形式单一,实践少”和“内容相对单调枯燥,同类型学习较多”,剩余人群以趋近30%到50%的比例选择了其余存在的问题。从图1可以看出,当下师范生群体对于党史教育创新形式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党史育人存在的问题主要显现为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
综合以上调查,我们发现在师范生群体拥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桎梏的老旧形式和枯燥的教育方式成为党史教育有效深入的重要阻碍。如何将目标内升为有效动力,怎样开展合理有效又能为学生所喜爱的党史教育成为首要难题。
(二)党史教育活动形式比较丰富,但学生体验感有待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党史教育的方式方法正朝着多元化、新颖化、科学化的趋势发展,但学生体验感仍有待加强。据调查显示,对“您认为学习党史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认为是思政课、网络媒体、党课的比例分别是91.49%、65.96%、48.94%;而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社团活动仅占38.30%、23.04%(见图2)。在问及“您认为您所参与过的党史教育活动有哪些不足”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党史教育活动存在“参与度低,交流不足”“被动式学习”“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实践体验”“学习方法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教育方式陈旧、传统。思政课、党课等仍是党史教育的主阵地,不可避免地存在内容上单向灌输、偏理论化、单调枯燥等缺陷;学生体验上存在参与度低、交流不足、被动式学习等问题。二是教育活动创新性不足。有的高校仅仅将党史教育当作一种任务,只注重党史教育完成的次數,缺乏活动形式的创新,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的体验感。
图2 您认为学习党史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三)教育资源基础良好,但教学使用机制亟待创新
红色文化是党史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师教育是党史教育的重要手段,开展高质量党史教育,就要充分利用现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基础,避免造成优势教育资源流失的错误措施,要创新教学使用机制。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对于“您认为高校党史教育资源存在哪些问题”,选择“分布不均”“优质资源短缺”“分配不均”“未能妥善利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9.57%、68.09%、38.30%、40.43%。对于“您对教师在党史方面授课水平/方式是否满意”的设问,72.34%的学生认为满意,认为不满意以及无所谓的学生比例分别占10.64%、17.02%(见图3)。对于“您认为当前高校党史教育在师资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选择“专业性不足”“教学能力不强”“态度消极”“思想政治方向存在偏差”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1.70%、55.32%、27.66%、27.66%。由此可知,党史学习教育存在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显著,区域间与区域内部缺乏协调联动的问题,导致实际效果不佳。此外,部分教师的自身素质欠佳,专业能力不足,也导致课堂效果较差,课堂表现水平有待提高。
(四)师范生对党史教育课程认识深化,但课程优化存在不足
随着党史学习的不断深入,师范生对于课程优化有着越来越科学的认知,认为党史教育课程应该紧跟时代以及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同时师范生对于“具体实践活动”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如图4所示,80.85%的师范生认为课程设计需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使之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这体现了当下的党史教育课程有待优化——能够表达自己对课程的意愿,表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很强的主体意识,而不是完全被动地学习。许多学生对古板、老套的表现形式都已经产生了“抗体”,单单是“你讲我听”的传统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70.21%的师范生愿意“以红色研学等实践方式,亲自感悟和体验党的历史”,这表明广大师范生对党史内容本身是接受的,也就意味着学生存在进一步学习乃至扩大学习范围的可能性。超50%的师范生认为课程需要“享受科技红利,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党史教育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等等,这些回答印证了党史教育课程存在教学模式老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师范生的思想是当代现实的映射,他们对时代科技的把握是非常敏锐的,伴随着师范生对于党史课程内容的认识愈加深化,蕴含其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图4 您认为怎样才能够使党史教育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化
三、师范生“五心向党”教育的对策探索
地方高师院校在明确培育师范生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统筹好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思路与方法,努力做好师范生“五心向党”教育工作,通过“红心铸魂”“真心锻情”“恒心立品”“匠心强能”“E心淬风”来培育教师基本素养,即“师魂”“师情”“师品”“师能”“师风”,从而构建以培育师魂为目标导向的一心育一德、五心相涵育——“以魂生情”“情品相依”“立品赋能”“聚能成风”“化风铸魂”的教师基本素养内循环机制(见图5),助力师范生“五心向党”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运行。
(一)育红心:统筹兼顾,铸就师魂
红心是“五心”的核心,是“五心向党”党史教育的根本目标。师魂是教师的灵魂,是对师范生中进行党史教育、培育红心的核心素养要求。育红心、铸师魂,就是要发挥红心在“五心”中的统领作用,明确师魂在教师素养中的中心地位,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推动“五心向党”教育长效发展。“统筹兼顾,铸就师魂”的关键在于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目标导向,发挥制度优势,使师范生党史学习教育落细落实。一方面,要明确目标导向,强化组织管理,建立党史育人全过程测评机制。其中明确目标导向,要把以“四史”教育为重点的党史教育纳入学校育人规划之中,强化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对党史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自觉担起培养又红又专、具有崇高师魂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接班人的职责;强化组织管理,要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整合辅导员、教务、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等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相互交流、共同发力,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建立全过程测评机制,是指要发挥考核评价的作用,依据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定期对各部门以及院系育人情况进行考核,可通过面对面恳谈、学生代表反馈等形式多维度了解党史教育实际情况,还可通过问卷调查从教学满意度、教师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建立资源共建共享联动机制,推动校馆、校村、校企融合。党史教育顶层设计在确保校内党史教育过程顺利高效进行的同时发挥统筹兼顾作用,充分利用校外红色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方式,延伸教育场景,拓展教育成效。其中,校馆融合是指学校可通过与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场馆、博物馆建立共建共享长期合作关系,以丰富的红色馆藏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探索教学创新方式。校村融合是指可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倾听红色故事,组织学生排练红色舞台剧并到农村现场演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校企融合是指学校搭建起与企业协作育人的机制,企业可凭借鲜明的红色历史或科技创新成就为党史教育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师范院校可组织师生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参观实践,通过一件件生动的历史物件、一个个最新的科技成果,向学生们生动展示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的创新文化,从而为师范生上一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这对传播红色思想、培养师范生爱党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明真心:知行合一,锻造师情
师范生通过学党史悟真心、以真心锻真情,构筑起师范生教师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师情作为教师的情感,直接体现在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对学生具有直接、深刻的影响,在教师素养中发挥基础作用。明真心、锻師情的关键是知行合一。认知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认知的外在表现。真心锻师情就是要以充分的理论学习完善认知,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展现合理的行为,真心表师情,达到知行合一。
一是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师范生要形成正确的认知,就要利用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将党史教育内容全面融入思政课程中,通过思政课教师这一视角,让学生们全面了解党的辉煌历史、光荣传统以及为民情怀等,同时,“用好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四史大学生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读懂新时代丛书——《道路何以自信》《理论何以自信》《制度何以自信》《文化何以自信》等读本读物”[4],以此作为思政选修课教材或课后拓展阅读。
二是要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师范院校“要在课程思政方面有所作为,结合专业课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围绕坚定师范生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主旨主线,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5]。同时,要用好中共党史这个生动形象、极具说服力的活教材,把党史教育全方位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中,构建起思政大课堂,通过传授理论、引用故事、开展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要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要求头脑中要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要将观念转化为现实。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是实现由知到行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师范生党史教育的知行合一,就要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接受教育和洗礼,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践履中达到“知行合一”。如可以组织师范生开展红色文旅研学活动,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走革命路,再温宣誓词”等活动,引导师范生亲历革命时期生活方式,回顾革命征程,边学边行,拓宽学习视野,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锻造赤心报国的师情。还可开展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其组织开展了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师范生以宣讲、走访调研、为老党员“送温暖”等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实践,传承红色精神,展现对党敬爱自豪的真挚情感。
(三)立恒心:格物致知,夯实师品
“立恒心”是“夯实师品”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恒心,就无法进一步扎实提升作为未来教师的品格、品德及品行;“夯实师品”是“立恒心”的重要现实目标,缺乏夯实师品这个目标,立恒心这个过程就会像水中浮萍一样,无所依托;“格物致知”则是促使两者有机结合的实践桥梁。列宁有言:“如果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必然得出唯物主义。”立恒心最重要的是彰显实践品格,通过以下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师范生党史教育成效,为“夯实师品”添砖加瓦。
一是实现党史教育仪式化,为党史教育固本培根。“仪式化”即将师范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的各种纪念、庆典等庄严隆重的仪式活动中,让师范生在感同身受的环境中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这种充满集体记忆的共同空间中自觉地反思、整合、校正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仪式具有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它能够创造一种特定的时空,在潜移默化中对师范生产生影响,如校园的“升旗”仪式、入党仪式等,庄严隆重,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严谨规范,长此以往,这种学习方式将牢牢印刻在师范生脑海之中,并逐渐外化为师范生的情志素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做到用“仪式”磨炼恒心,帮助师范生实现固本培根。
二是使党史教育故事化,为党史教育凝魂聚力。“故事化”即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将党史这个客观的存在以富有活力的故事化形式呈现在师范生眼前,让党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是食之无味的,但转变成故事之后,党的历史便被赋予了新生命。让党史故事“润物细无声”般滋润每一位师范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师范生听党话、感党恩的理论与实践自觉,助力师范生淬炼师品。于此,“立恒心”已不仅是一种“神”,还具备了真真切切的“形”,形神兼备。
三是使党史教育景观化,为党史教育提质增效。“景观化”即建立一個帮助师范生“立恒心”的环境,“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体现出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范生的思想和行为。如高校可建立校史馆,将优秀党员校友的事迹收录其中,向师范生开放;还可建立优秀校友的雕像,漫步其旁,师范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优秀校友的熏陶,潜意识便会铭记这些人物的行为事迹,在之后的实践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这些优秀人物,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为党史教育提质增效。思想提升非一日之功,师范生“立恒心”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需要用心去体会、用真心去接受、用行动去证明,最终实现“夯实师品”的目标。
(四)强匠心:不务空名,内化师能
为贯彻党史教育融入师范生队伍的培养方针,让匠心的塑造更有深度,需要汲取党史教育的智慧力量,强化师能培训,让师范生自觉锤炼自身的师范技能,做到才能卓著,育人不倦。
一是汲取党史智慧结晶,增强政治引导力。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共党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蕴藏着珍贵的智慧与经验。师范生匠心教育要从浩瀚党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强化政治教育为核心,作为教师,首先政治要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激发师范生队伍迎难而上、不惧困苦的奋斗精神,面对新时代错综复杂的机遇和挑战,补足精神之钙,增强开拓自信、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二是铭记党史优良品质,提升榜样示范力。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6],它承载着无数先烈和同志的革命精神,延续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优秀品质。作为党的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投身于挖掘这座丰沛充盈的精神矿藏的伟大事业中,领悟革命英雄、模范的初心使命、为民情怀、勇于奋斗和革命精神,努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教育事业奋斗当中去。要以党史教育为切入点,持续加强师范生责任感、使命感教育,推进学习党史榜样,以情助能、用爱润能,把榜样立在心中,让青春扎根课堂,争做匠心名师。
三是运用党史精神资源,增强师范生践行力。中共党史蕴含的信仰之力是无数坚守革命理想、舍生忘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创造的熔铸于人的灵魂深处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面对艰难险阻仍向上攀登的生命之力,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要把这种信仰之力转化为师范生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奋斗之力,需要师范生不断地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师能水平,在三尺讲台上倾注心血与汗水,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实践中坚定信仰、勇毅前行,走好属于自己的匠心之路。
(五)聚E心:云链智媒,淬炼师风
“E心”是强化师范生“五心向党”教育中的要旨所在,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强化师范生“师风”教育,深入推进党史教育数字化建设,淬炼师范生知史爱党、笃行勤业的优良师风,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师范生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在要求。聚E心,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建设党史育人数字化传播“共同体”。红色文化是对师范生进行党史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用数字化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是引导师范生树立知史爱党、笃行勤业的优良师风的必然要求。各高师院校应构建以团委、学工处、宣统部共同主导、协同推进的党史教育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在校园各类媒体及校园公众号中开设“师魂映党旗”党史教育专栏系列——以微互动、微直播、微电影、短视频、故事会、动漫、插画等形式,发挥“五老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讲述百年来一批批的教师党员是如何践行爱党爱国、笃行勤业的红色历史,既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丰富多彩,又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学习效果,淬炼师范生知史爱党、笃行勤业的优良师风。
二是建设党史育人数字化传播“互动链”。党史是政治教育的根基,强化新时代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有助于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大局,能够从根源上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党的认知,坚持追随党的指引,为党的发展夯实群众基础。[7]实现党史育人数字化传播“互动链”,一方面,需要坚持以出版社、广电传媒为责任主体,宣传教育、文化出版、报刊等作为重要依托,积极推进党史宣传教育进家、进校、进社区,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作用。另一方面,各高师院校应对党史教育资源进行总体统筹和专项规划衔接,通过构建网络云社区的方法诠释党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内核,协同社会、家庭等多种主体,积极开拓大学生党史教育新途径、新方法。
三是建设党史育人数字化传播“资源库”。在信息技术时代,各地政府、高师院校、企业、媒体应当沟通与协作,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收集整理当地的红色故事、校史,建设红色文化、党史校史数据库,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平台的特有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党史文献的价值,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8]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其通过成立“红雁”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室,组织一批知校史、有情怀、懂传播的青年师生先后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湘南起义紀念馆、湘南学联旧址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制作了《黄静源与红领巾》《“湘南教育王”蒋啸青》等多部革命校友微视频,建设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N].光明日报,2022-04-27.
[2] 黄敬兵.以四史为载体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21(4):27-29.
[3] 杨威,张会静.红色基因: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动力[J].青年学报,2022(5):19-25.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7):15-17.
[5] 郑文庆.汲取党史智慧,提升教育实效[J].新教师,2022(8):94-95.
[6] 皮上玉,刘晓霞.红色文化赋能师范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多维审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10):71-83.
[7] 曾美莲.浅析新时代党史宣传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活力,2022(6):19-21.
[8] 杜学礼.党史党建特色数据库建设规范与标准探究[J].山西青年,2019(16):235-236.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三全育人”文化场中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研究(XJK21AGD007),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课题“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湖湘文化融创研究”(21C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