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覃惠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散文集《父亲是本好书》《孤独是美》、小说集《穿越雨季》、报告文学集《生命的数字》《中国铁路最大的假票案》等。
2023年,喜逢《中国铁路文艺》创刊三十周年。三十年的时光,仿佛只是一眨眼间,这日子快得真快啊。但作为铁路文学队伍中的一位老队员,我对《中国铁路文艺》的感情依然如初恋,那么年轻,那么美好,那么朝气蓬勃。因为在我心中,这本期刊就是我们铁路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写作者的娘家人。因为她的存在,我们铁路创作队伍对外有了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
《中国铁路文艺》初时叫《中国铁路文学》,创刊于1993年。她的创刊,无疑为铁路文艺创作锦上添花。那时,我在怀化铁路分局文联工作,办一份杂志。开始叫《飞轮》,后来叫《湘西铁路文学》。怀化分局虽然偏居湘西一隅,也只是个拥有二万多干部职工的小分局,但领导对职工文艺活动非常重视。他们觉得越是偏僻的地方,越要重视企业文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样才能让职工安心扎根山区,干好本职工作。所以,虽是小分局,也是半天云中吹喇叭——名声在外,曾获得过全国企业优秀奖——金马奖,这匹“金马”可不容易牵到手。
我们分局虽然在山区,但文联工作开展得很活跃,年年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努力给作者创造学习条件。一方面,我们请外面的作家、画家、书法家来给作者讲课,当面点评指导作品;一方面,带作者出去采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那时候,我们多么希望铁路有一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期刊来提振我们铁路分局的士气和勇气,提高基层沿线职工的文化业余生活,从而让更多有才气的铁路作者走出分局和路局的局限,在更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大家的期盼中,《中国铁路文学》成立。我们真是太高兴了,《中国铁路文学》也不虚此名,把各个分局最精干的创作骨干集中到了自己的麾下。《中国铁路文学》犹如一根无形的力量,把大家拧在了一起。
最难忘的就是,参加《中国铁路文学》举办的笔会创作活动。不管是厦门鼓浪屿笔会,还是风景如画的新疆天山笔会,都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对创作者来说,这种笔会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因为会碰到比自己更强的作者,大家可以在一起切磋、讨论、漫谈。也许对方一次不经意的谈话,就会为自己答疑解惑,点燃内心积蓄已久的创作激情,找到突破自己创作瓶颈的出口。所以,每次在《中国铁路文学》组织的笔会中,大家都会创作出不少好作品,我自己也是深深受益的。那个时段,我在《中国铁路文学》发表了不少散文,如《被雨淋湿的村庄》《吃在新疆》《品味名楼》等,虽然这些作品在著作等身的大咖们面前,不值得一提,但对我自己来说,却是我创作精力最旺盛,作品写得最多的時候。正是在大家相互帮助和碰撞下,我的文学创作得到了空前的提高。1997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父亲是本好书》结集出版,并获得了第七届中国铁路文学优秀奖。这是我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感觉最开心的事情。现在想想,如果没有《中国铁路文学》的提携与鼓舞、老师和文友的支持与帮助,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版,更不会得到全路文学奖。
从写散文到写小说,也得益于《中国铁路文学》编辑老师给我的信心和指导。那时,我对自己写的小说很没信心,也不敢拿出来给编辑老师看。编辑老师开玩笑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你总不敢见公婆,公婆怎么知道你长啥样呢?拿出来看看再说吧。”我把写养路工的短篇小说《那个秋天》拿给他们看了以后,得到了鼓舞和肯定。于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在《中国铁路文学》上发表。后又发表了写列车员的短篇小说《胡霓》、写朋友的短篇小说《文友牛不同》等,这些小说虽然都很稚嫩,很青涩,说不出有什么好,但它是我从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和提炼出来的,喜欢的朋友们都说很接地气。我把这句话当作表扬和鼓励。我知道自己在文学创作上还很稚嫩,还需要不断提高。《中国铁路文学》的编辑经常鼓舞我多读书,并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目给我。当时,全路作家一个个都跃跃欲试,都想在《中国铁路文学》发表优秀作品,大家在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正是在《中国铁路文学》的感召和影响下,正是在编辑老师的鼓舞和不厌其烦地帮助修改和指导下,全路的文学创作不断刷新纪录。同时,在编辑老师的鼓励下,我们还走出铁路,在其他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铁路作者的文学创作有了新突破。我自己也因为有了在《中国铁路文学》发表小说的底气做支撑,后来才有勇气写了二十几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中国铁路最大的假票案》,并获得了第八届中国铁路文学二等奖。
后来,《中国铁路文学》改名为《中国铁路文艺》。其实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一直是铁路创作人心中的娘家人。铁路创作队伍中不断涌现优秀人才,是跟《中国铁路文艺》这块园地分不开的;《中国铁路文艺》在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跟编辑老师们的发掘和推荐分不开的。
三十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却是最宝贵的黄金时段。三十个春夏秋冬,花开了又谢了,不曾改变;三十年铁路文艺的发展和变化,每一个铁路人都看得见。在《中国铁路文艺》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真心祝愿这本期刊如常青树一般,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