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晏 周茜 刘媛媛 康雪蕾 李文新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变动和科技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建设也逐步增加。高等教育法作为高校运转的重要保障,为规范高等教育、完善教育制度,帮助高学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本研究主要采用政策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浅谈基于高等教育法规的高校“四有”人才培养,为“四有”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法;高校;“四有”;人才培养
1 概述
高等教育法是国家立法机关以及授权的其他机关为干预、管理和协调高等教育活动制定和颁布的一切法律、条规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职业高等教育法》《义务高等教育法》等30多项行政法规,此外,各地方又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政策和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教育法规。至此,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法规体系,为全国3000多所高等院校正常开展提供保障,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提供支持。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目前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提高国家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础。但是,高等院校如何以高等教育法为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多有专业科学知识、有高尚道德情操、有伟大理想抱负、严守法律纪律的“四有”新时代人才,是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高等教育对“四有”人才的培养
本小节主要从高等教育要传授青少年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高等教育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道德情怀、高等教育要培养青少年懂法守纪和高等教育要树立青少年的坚定理想信念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四有”人才的培养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2.1 高等教育要传授青少年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据统计,自2010年至2020年,约有1.15亿学生从高等院校毕业(包括研究生院校/机构、普通本专院校及成人本专院校),近十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布如图2所示,10年间高校毕业人数增长率如图3所示。高等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上百万的人才,在高等教育法的基础保障下传道授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活动,保证培养的每一位人才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础技能和初步能力。各高校根据其办学综合和办学特色,建立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专业课程。
如何更好地向青少年传授专业知识?当某些专业课程较为复杂,可以分解为多门小课程分步教授,便于学生理解,比如药物化学,所包含的内容就非常冗杂,可以将其分解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中药化学、化药等更细的学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也便于老师逐步讲解,學生层层递进地记忆。课堂学习时,授课老师不仅仅以课本知识为主,可以对知识点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让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用。
但是由于某些专业现有的岗位趋于饱和,或者职业发展前受限,部分青少年在本科毕业后选择深造、跨专业自学。而部分高校还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会灵活变通,也无法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解决方向,只会寻求他人帮助;更不会为改进、创新去思考课本知识、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多方面培养高学历人才的能力,高等教育不能只是“单向”地传输知识,高校可以增加更多的学习形式。比如定期开展课后学习讨论专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同学各抒己见,共同解决,让学生初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解决并展示结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协作,进一步解决更难的专业问题,并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种互动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多方面思考创新,多形式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建立“学习知识—设想方案—提出疑虑—解决问题—完善方案—结合实践—反思展望”的良好自学方法,养成多学习、多提问、多解决的学习态度。
2.2 高等教育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道德情怀
《礼记》云:“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高等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充当的角色不仅是专业知识传授,在喻德树德中也同等重要,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高校教师要向青少年宣扬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要他们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利益得失。首先,要时刻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学会分辨抵制一切有损国家利益的言行,不在网络和生活中发表任何不当言论,热爱国家,拥护国家政策制度,勇于奉献自己,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其次,要培养青少年仁爱孝悌,尊重他人,不以身份高低、工作贵贱分别待人,不屈服于强权,亦不欺凌于弱势,不对任何人持以偏见。此外,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虚心学习的态度,铭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不浮躁不自卑,在学习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前行。最后,培养青少年诚实守信、求真务实、言出必行的品行,不说大话假话,不吹嘘作假,不贪慕虚荣;培养青少有担当有责任感,接受的工作任务要尽职尽责完成,不敷衍了事。简而言之,高校教师要言传身教,将道德教育穿插在生活和学习中,进一步引导青少年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的形成,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面对是非所持的价值观开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步入正确的人生方向。
除此之外,青少年步入高等教育后,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将会逐步加深,高校教师要向青少年正确传递“职业道德”的意识。高校教育应该适当增加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比如以讲座、培训的形式,向学生举例讲解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典型事例,剖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引以为戒;比如,组织情景演绎,设想一个工作中常出现的场景进行演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更有利于“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培养。
2.3 高等教育要培养青少年懂法守纪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保障。高等教育作为基于高等教育法建立的人才培养机构,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必须要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四有”好青年。
根据现有调研资料显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国家法规体系知之甚少,大部分处于略有了解的地步,由于在以往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基本没有运用的机会,对法律的关注度不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也受到限制,主要来源于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课程[12]。思政课程以树德育人为主,对法律知识的宣传较为薄弱,而如今通信网络技术发达,各种不法行为层出不穷,为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也避免大学生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法律知识普及也尤为重要。
首先,高等院校可以开展法律法规讲座或专题报告,将当下时事、典型案例作为普及法律的载体,向学生普及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法律求助途径和司法流程,作为基础的了解和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引导线。其次,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法律相关选修课程,比如对《婚姻法》《合同法》《宪法》《刑法》等做讲解,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建立系统的法规学习分氛围。最后,在高校官网中,可以提供法学相关网络公开课,无论是不是法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感兴趣、有需要,都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探索,为学生提供更方便的学习途径。
法律法规是规范公民行为的基本标准,高等教育人才没有道德和法规的约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基于我国法规普及现状还有待继续发展,高校应当重视高技术人才的法规意识培养,懂法才能严格要求自己,衡量他人。
2.4 高等教育要树立青少年的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3]、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但近年来多项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偏差:首先是职业理想模糊,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以后的职业选择、发展愿景没有明确的方向。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本、专科生甚至是研究生,长期以校园生活为主,接触各种职业的机会较少,因此在职业生涯規划中比较迷茫,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所学专业可以从事哪些职业,或者希望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要有哪些职业素养。其次是生活理想功利化。由于网络科技的发展,学生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产生狭隘的思想观念,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最后是社会理想偏向“个人主义”,对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集体活动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对国家时事、当下政策关心较少。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建立受到生活环境、社会政策、教育背景、家庭因素、个人心理多方面影响,在这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成为建立理想信念的“指向标”。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并鼓励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事业之间开展协作。因此,高等院校可以开展相关课程、培训、咨询会等形式的活动,以学生专业为基础,由专业老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包括可从事行业职业的选择、职业技能要求、职业工作内容以及发展前景等相关内容,打破在校学生的了解局限,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指导,以“专而精”的讲解代替“光而泛”的普及,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提供方向。此外,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当地政策等,积极联系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争取合作机会,以学习交流、参观实习、外派培训等形式,让学生切身了解多种职业之间的差异、职业技能需求,以及各职业中的个人价值体现,为青少年明确职业理想提供显著有效的帮助。
此外,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深入青少年的实际生活中去,在高校的学习、生活氛围中,高校教职工要做到言传身教,贴近学生的思想,在了解学生想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青少年知道应该向哪个方向进行努力,怎样建立有意义的、贴近实际的生活理想,怎样把个人价值和能力与伟大的社会理想结合,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导,使得个人生活理想、社会理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相契合,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定的人生信念。
结语
高等教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为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传承和发展科学、传播技术和文化提供桥梁,承担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艰巨任务。要为国家培养更多有丰富学识、远大抱负、高尚道德遵纪守法的“四有”好青年,就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以高等教育法为依据,以办学宗旨为辅导,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高素养人才的培养,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翊君.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途径[J].大学教育,2021(12):143145.
[2]陈化水.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基于广东6所高校的调查[J].高教论坛,2022,6(6):112115.
[3]胡弼成,廖才英.高等教育法规的实施与监督[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58261.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一般教研项目(JY2022035);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青年人才一般项目(Q20222606)
作者简介:熊晏(1993— ),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医学数据分析和处理。
*通讯作者:李文新(1991— ),男,汉族,湖南邵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铁路运输组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