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鹏 黄晓亮
2023年1月24日,美原子能科学家公报将“末日时钟”拨快10秒,距核末日仅剩区区90秒,这是自1947年“末日时钟”设置以来的最小值,表明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核紧张态势下。2月21日,俄总统普京宣布俄方暂停履行俄美之间唯一的军控条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使本已岌岌可危的美俄核对峙形势雪上加霜,核战争的风险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自核武器投入战争以来,核战争的阴云就一直笼罩在人类的头顶,从未消散。朝鲜战争中,美国就曾设想用这个“小玩意”对新生的中国进行“外科手术”。最终考虑到这种鲁莽的行动必然失大于得,美军才未付诸实际行动。除此之外,人类也曾数次站到核战争悬崖的边缘。
2022年初,五个核武器国家联合发表了《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仿佛为“无核世界”的美好未来掀开了一角。但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再次引起人们对核战争的担忧,其背后长久以来的美俄核角力也以更为直接的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令世界核态势急转直下。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数次核战危机,从最为知名的“古巴导弹危机”到鲜少披露的核武器误发射事故等,背后均有美苏核角力的影子。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冷战初期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间最接近核大战的一次极限对抗,甚至差点捆绑整个人类跌入毁灭的深渊。
1961年初,美国策划了企图颠覆古巴政权的“猪湾事件”,美古敌对加剧。此后,苏联积极给予古巴经济和军事援助。1962年7月,苏联采取冒险政策,在古巴悄悄修建导弹发射阵地,并将目标对准美国大城市,以此作为美国在土耳其等地部署导弹基地的回应。8月底,美国U-2侦察机发现了建设中的导弹发射阵地,引起美国警觉。10月,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公开宣布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后通过军事手段封锁古巴海域、保持所有核力量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古巴导弹危机达到高潮。美战略空军的全面战备命令采用明码发出,苏联在最紧张的时刻试爆核弹,表明临战检验库存核弹可靠性的强硬态度,核大战一触即发。在这关键时刻,美苏领导层保持了持续、高频、有效的沟通,对任何过激的军事行动都保持了最为审慎的态度,在最后关头作出了相互妥协。此后,苏联和美国分别撤出在古巴和土耳其部署的导弹,一场危机最终得以化解。
“优秀射手83”军演事件冷战末期,美苏间也发生了被称为“冷战最后一次阵痛”的“优秀射手83”军事演习事件。20世纪80年代初期,里根政府奉行对苏联的强硬对抗政策,美苏均拥有大量核武器,两国核对峙进入最为激烈的时期。
1983年11月2日至11日,北约在欧洲举行了代号“优秀射手83”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此次军演以模拟北约对华约从常规战争发展到全面核战争为主要内容,演习规模和规格均史无前例。加之当时美苏关系高度紧张,苏联的核力量保持了全天候的战备状态并被分派了优先打击目标,险些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在此期间,美国认为苏联只是虚张声势,对近在咫尺的核战争几乎全然不知。
但在此事件后不久,里根政府对苏联的政策由强硬对抗转为主动合作,为冷战的和平终结奠定了基础。直到1990年,美国综合各方证据才承认在无意间将其与苏联的关系置于一触即发的险境。
2013年彼得罗夫获得德累斯顿和平奖
中东和印巴核危机冷战高峰时期,美苏核角力的触角也延伸到世界的其他角落。中东素有“火药桶”之称。以色列、伊朗都是“核门槛国家”,伊拉克、利比亚也曾积极发展自身核能力。外界普遍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色列就已经拥有了可以进行实战的核武器,并在1979年与南非在南太平洋联合进行了核试验。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由于准备不足而处于极大劣势,为此曾考虑进行核反击。美国为避免冲突升级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及时对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才得以化解此次危机。
伊拉克、利比亚都曾利用二战之后美国“和平利用核能”计划的帮助,以发展民用核能为掩护,秘密进行核武器研制。海湾战争期间,面对宣称拥有核能力的伊拉克,美国不止一次地声称不排除对伊使用核武器。在美国的“帮助”下,2003年随着萨达姆政府倒台,伊拉克核计划彻底完结,同年12月,利比亚政府也宣布自愿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伊朗核危机自2002年爆发,目前伊核协议的谈判由于美国的阻挠仍处于十字路口,前途未卜。
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是公认的“核门槛国家”。印度对核武器的研发早于巴基斯坦。1974年5月,印度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巴基斯坦则承认在1987年具有了组装核装置的能力。1998年5月对峙高峰时期,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在48小时内进行了5次和6次核试验。这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使得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在6月召开紧急会议,并通过多方努力才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参加核演习的美B-52H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
冷战时期核战事故除了国际环境造成的核危机,人类也曾因各种事故与核战争擦肩而过。1977年9月,苏联海军核潜艇K-171号正在西太平洋潜航。检修人员帕夫洛夫在对该潜艇导弹发射仓右舷三号发射管检修时出现操作失误,致使导弹点火装置突然启动,随后导弹冲出潜艇。若该导弹按照预定路线飞行,必将对美国的一个大城市造成毁灭性打击。艇长迅速下令启动导弹自毁装置,幸而这一措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此后,苏联海军在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大规模搜索后才将坠毁核弹头安全回收。
1980年6月的某个午夜,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地下指挥中心发出警报,监视系统显示苏联的洲际导弹和带核弹头的潜艇导弹已经飞临美国。值班人员迅速按下红色按钮,并在3分钟内做好核还击准备。随后,美国监控小组接通全球卫星和雷达站监视网,并未直接观察到空中的苏联导弹,警报才得以解除。后经查明此次误警是由于指控电脑中的一个芯片故障所致。
苏联也发生过类似事件。1983年9月26日,莫斯科郊外的苏联核导弹监测基地响起警报,监测器显示卫星“高可靠”预报有5枚美国导弹来袭。最终,现场负责人彼得罗夫中校在极其有限的反应时间内研判认为这是一次假警报。后经查证,当晚苏联卫星错误地将云层上面反射的太阳光认定为火箭引擎,导致预警系统误判。
历史核战危机小结古巴导弹危机和“优秀射手83”军演事件使人们重新审视核威慑战略的限度以及遏制核战争危机的裕度,也明白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只有建设性的对话协商才是解决国际争端最有效的手段。冷战和地区核冲突使人们认识到核军备竞赛对参与各方甚至整个世界都毫无裨益,最终只会为人类招致玉石俱焚的苦果。任何国家的安全利益只有在一个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稳定国际环境中才能获得,也只有在这种广泛、深层的互信基础上,国家间的行为才能变得更加可以预测。人类虽幸运躲过了数次核战事故,但其中任意一次误判都足以造成整个人类都无法承受的惨痛后果。好在世人有机会及时修正错误,保证不在和平时期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尽力避免核武器的意外使用或造成恶果。
2022年1月3日,在中国推动下五个核武器国家中、法、俄、英、美联合发表了《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重申了上述从历史核战危机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强调了停止核军备竞赛和有效核裁军的承诺,为构建稳定、信任的大国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同年2月24日,乌克兰危机爆发。随后在27日,俄罗斯就宣布将俄罗斯的核遏制力量转入最高警戒的“特殊战备状态”。此后,法国等北约国家重申了“北约也是一个核联盟”的事实。6月,更有欧洲议会议员高呼“向乌克兰提供核弹头”。俄罗斯随即强硬表达这种做法将导致“欧洲从此消失”的恶果。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剑拔弩张的核态势是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俄罗斯的核角力的一次集中爆发,核战危机似乎再次一触即发。
“冷战”结束虽然终结了美苏对峙,且继承苏联所有核武器的俄罗斯与美国在“冷战”后都大幅削减了各自的核武库,但美俄之间的核角力却从未暂停。近十年来,美俄核弹头总数量趋于稳定,且均不遗余力地通过“偷梁换柱”推进各自核力量全面现代化,核角力愈演愈烈。
美全力推动“三位一体”核力量现代化。美国一直将“三位一体”核力量作为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的重要倚仗,在核力量现代化上全力以赴,采取陆、海、空全面推进,核载具、核弹头、核生产纵深发力的策略。
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
美国海基核力量方面,新的哥伦比亚级潜艇已经开建,与其配套的三叉戟ⅡD5 LE导弹和W76弹头均已完成功能延寿和现代化;陆基核力量方面,哨兵洲际弹道导弹将在2030年左右替换现役的民兵-3导弹,届时将装备同期完成现代化改造的W87-1弹头;空基核力量方面,B-52H“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一直在进行现代化升级,与其配套的B61-12核炸弹已进入全面生产阶段,美国还在研制B-21突袭者新型隐形战略轰炸机以及“远程防区外”核巡航导弹。总体来看,美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完成“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全面升级换代,使核威慑能力迈上新的台阶。为配合这一庞大的核现代化计划,美国核武器生产设施近来开足马力,计划到2030年能够达到年产80枚核弹芯的能力,以保证新核弹头的生产。而且美国在未来20年内规划了6项核弹头现代化项目,用于研制更适用于未来战场的核弹头。
俄以生存和突防为重点强化核威慑能力。俄将核武器作为维系大国地位与国家安全、与美及北约有效制衡的战略筹码。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度,俄罗斯加速开展战略核武器更新换代。目前,俄罗斯正处于核力量现代化的后期:2020年底,普京表示俄战略核力量中86%已完成现代化;2021年12月,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称这一比例已达到89.1%,比预定的88%显著加快。
近年来,俄罗斯着力增强了生存能力最强的海基核力量和极具突防能力的高超声速武器的研发。海基核力量方面,已经有5艘北风之神核潜艇服役,还有5艘在建,该核潜艇隐身性和机动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未来配合波塞冬无人潜航器和舰载锆石高超声速导弹,可对美国构成强大核威慑;空基核力量方面,图-160和图-95MS两型核战略轰炸机均在进行发动机、航电系统、雷达系统等的全面现代化升级,匕首高超声速导弹也将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陆基核力量一直是俄罗斯的强项,先锋高超声速导弹团已进入战斗值班,在研新型洲际弹道导弹萨尔马特号称“无法拦截”,巴尔古津新式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项目也已重启,突防和生存能力均有效提高。
美俄核角力未来发展。毋庸置疑,鉴于双方的战略互信之低,美俄彼此间的战略博弈特别是围绕核力量之间的较量,仍将长期继续下去,美俄仍会维持恐怖的战略“核平衡”。乌克兰危机更是将这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推向“核战危机”的边缘,致使世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处于核危险加剧的状态中。
技术的进步也为核威慑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核威慑平衡的基础是拥有一次核打击之后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可相互确保摧毁。但人工智能、无人机蜂群等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可能实现对敌方态势的全面感知,从而达到一次核打击即解除对方核反击的能力,破坏核威慑平衡的基础。非国家的第三方黑客可能会干扰或破坏核指挥和控制系统,欺骗或以其他方式破坏预警系统等核发射链的组成部分,甚至可能在最坏情况下触发意外的核发射。此外俄罗斯2015年11月首次披露的多用途斯塔图斯-6海洋攻击系统(后改名为波塞冬无人潜航器),可搭载核武器并藉由人工智能实现自主水下潜航,以此作为核反击的有效手段。这种将核能力交给人工智能的方法也引发国际社会对核战争更为不确定的担忧。
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渐突出,乌克兰危机使人们再次认真考虑核武器在世界核国家军事战略中的作用。纵观历史,人类曾数次在核战争的边缘徘徊,但人类的理性光芒在冥冥之中数次扭转危局,使后人有机会对大国核战略、核威慑、核对抗进行深入的反思。
目前,国际社会限核、反核的声音高涨,但世界因核而和、因核而合的时代仍然“道阻且长”。美俄在核力量建设上的角力没有丝毫减缓,只要世界上还存在核武器,核战争的阴云就不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