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综合性学报的特色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2012-2021年《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文及引证数据

2023-07-15 14:20王新娟
关键词:发文栏目学报

王新娟

西南大学 期刊社,重庆 400715

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 也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支撑, 建设好、 发展好综合性大学学报对“形成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发展体系[1]”意义重大. 自1906年最早的大学学报《东吴月报》创刊以来[2], 我国高校综合性学报在实践中探索、 在发展中壮大、 在创新中超越,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形成了与高校科技创新、 学科建设深度融合并相互支撑的良好态势. 同时, 高校综合性学报也面临着“千刊一面”的办刊模式和“全、 散、 小、 弱”等现实困境[3]. 面对建设科技强国和出版强国的目标要求, 如何超越现实困境、 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是高校学报必须直面和力求解答的重大命题.

近年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连续入选CSCD来源期刊、 中国中文核心、 中国科技核心和RCCSE核心学术期刊等数据库, 获得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称号, 具备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学术声誉. 在党和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战略目标下, 如何实现特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是《学报》当前面临的实践课题. 本研究拟通过统计《学报》2012-2021发文、 学科分布、 栏目设置情况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的相关引证数据, 并结合实际分析近10年该刊的发展状况, 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高校学报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数据来源及统计

本研究的发文情况和学科分布情况相关数据通过《中国知网》(http: //www.cnki.net/)进行检索. 论文的引证指数来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其中被引指标主要选用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 他引率、 引用刊数、 扩散因子等, 来源指标主要选用平均引文数、 平均作者数、 地区分布数、 机构分布数、 海外论文比、 基金论文比等; 另外, 对2012-2021年《学报》在综合大学学报类别中的总体评价情况进行了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情况

总体来看, 2012-2021年《学报》发文量稳中有降, 每年发文232~385篇, 平均每年发文量为309.6篇; 其中2014年发文量最多, 当年发文385篇; 2019年发文量最少, 为232篇(图1). 校内稿件占比以2015年为节点总体呈现前升后降的趋势; 2015年校内稿件占比最高, 达到67.17%; 2020年校内稿件占比降为33.05%, 为10年最低; 2021年又略有提升, 校内稿件占比36.70%(图2). 基金论文以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项目支撑的论文为主体, 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撑的论文量最大, 反映出《学报》论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支撑保障(图3).

图2 2012-2021年《学报》发表论文的校内稿件占比

图3 2012-2021年《学报》总载文的基金项目情况

2.2 栏目设置情况

2012-2021年《学报》常设栏目为农业与生命科学、 数理科学与化学、 地球与环境科学、 工程与信息技术、 经济研究、 心理科学、 药学等. 专题稿件在2012-2017年均以专家特稿的栏目刊发, 数量相对较少且没有明确的主题. 2018年起, 学报开始注重专题栏目的组织和策划, 并在当年推出心理科学专题(10篇)和精准扶贫专题(2篇)两个专题, 共12篇, 占当年发文量的3.91%; 2019年推出草地贪夜蛾研究专栏(9篇)、 精准扶贫专题(4篇)、 心理学专题(5篇)和专家特稿(1篇), 共19篇, 占当年发文量的8.19%;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 学报分别在当年第3期、 第5期和第9期推出新冠专题(5篇)、 新冠疫情的心理干预和防控(5篇)和抗疫音乐与地方感知研究专题(3篇), 还有草地贪夜蛾研究专栏(2篇)、 心理学专题(2篇)、 精准扶贫专题(4篇)、 “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与防治”专题(5篇),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洁——乡村旅游与民居保护”专题(4篇)、 “植烟土壤保育与修复技术”专题(3篇)、 “大数据与行业应用”专题(5篇)、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环境整治与供水工程”专题(3篇)、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计算方法”专题(5篇)、 “大数据与行业应用”专题(3篇)和专家特稿(1篇)等, 共计14个专题50篇文章, 占当年发量的21.46%; 2021年, 组织“新冠疫情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3篇)、 “非简谐效应研究”专题(3篇)、 心理学专题(11篇)、 乡村振兴专题(9篇)、 “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专题(4篇)、 多粒度与知识发现专题(3篇)和专家特稿(1篇), 共计7个专题34篇文章, 占当年发文量的12.73%(表1).

表1 2012-2021年《学报》常设栏目和专题稿件比例

2.3 学科分布情况

2012-2021年《学报》发文涉及学科30个, 从总体学科分布情况来看, 占比最大的是数学(19.49%), 其次是农作物(5.93%)、 园艺(5.75%)、 农业基础科学(5.32%)、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5.29%)和农业经济(5.11%), 其余学科占比均在5%以下(图4).

图4 2012-2021年《学报》载文的总体学科分布情况

从2012-2021年《学报》各年发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每年稳定排名前10的学科有数学、 农作物和园艺,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农业基础科学、 农业经济和生物学在大部分年份也稳定排在前10位. 数学占比仍然明显大于其他学科, 但在2019-2021年有明显的降低. 总体看来, 各年学科分布情况变化相对较大, 该刊具备以数学和农业学科为主的特点, 其中数学学科占比逐年下降, 农业类学科占比逐年增加, 办刊有一定的特色, 但特色不够鲜明(表2).

表2 2012-2021年《学报》各学科载文占比排名前10的学科分布

2.4 被引指标

总被引频次指的是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 以及在学科交流中的绝对影响力的大小. 从表3可以看出, 《学报》2012-2021年总被引频次在2015年最高, 2019年最低. 影响因子表示期刊评价前两年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用的次数, 用于测度期刊学术影响力. 影响因子=该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 《学报》影响因子在2013年最低, 2021年突破1, 达到1.113, 为10年最高值. 即年指标表示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 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 期刊即年指标=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学报》即年指标在2012-2018年均低于0.1; 2019年提升到0.155, 2021年为0.176; 2020年最高, 达0.351, 这一年的专题稿件占比也最高(21.46%). 他引率表示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 测度期刊学术传播能力. 《学报》2012-2021年他引率在2014年和2016年最低, 2018-2021年最高, 均为0.89, 说明这4年期刊的传播能力较之前明显提高且比较稳定. 引用刊数表示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 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范围. 《学报》引用刊数总体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 2021年引用刊数最多, 达到545个. 扩散因子表示期刊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 测度期刊学术传播范围. 扩散因子=总被引频次涉及的期刊数×100/总被引频次. 《学报》扩散因子整体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

总体看来, 本研究统计的各项被引指标整体呈现出增长趋势, 尤其从2018年以来, 除总被引频次在2019年略有降低以外, 各项指标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5 来源指标

平均引文数是衡量期刊学术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 2012-2021年《学报》的平均引文数除2015年略有减少外, 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平均作者数指期刊每一篇论文平均拥有的作者数, 是衡量期刊科学生产能力的一个指标. 《学报》10年来平均作者数为3.5~4.2, 相对比较稳定. 地区分布数指期刊登载论文所涉及的地区数, 按全国31个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计(不含港澳台地区), 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学报》论文地区分布数10年来整体稳定, 略有提升. 机构分布数指期刊论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机构数, 是衡量期刊科学生产能力的另一个指标. 《学报》论文作者的机构分布数以2015年最少, 2012年最多, 10年来波动没有规律可循. 从海外论文比来看, 2012-2021年《学报》发表海外作者的论文很少, 仅在2012年、 2015年和2017年有少量发表. 从基金论文比来看, 2012-2021年《学报》的基金论文比整体均较高, 保持在0.84~0.98(表4).

2.6 在综合大学学报类别中的评价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数据统计时将不同类别的期刊按性质和学科进行分类,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归为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类别, 因此本研究统计了2012-2021年《学报》在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类别中的总体评价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 《学报》2012-2021年总被引频次均较高, 高出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类别平均值较多, 2012年在该类别中排名第一, 其他年份均稳定在第三名; 影响因子在2012-2018年数据呈现上下波动, 但在2018年以后, 影响因子呈现出逐年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到2021年, 影响因子在该类别中跃升到第三名.

表5 2012-2021年《学报》在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类别中的总体评价情况

综合评价总分是根据学科计量学原理, 系统性地综合考虑被评价期刊的各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他引率、 基金论文比、 引文率等)在其所在学科中的相对位置, 并按照一定的权重系数将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 反映的是期刊的综合评价结果. 《学报》在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类别中10年综合评价总分以2012年最高, 为75.4分, 排名第二; 在2016年总分最低, 为48.8分, 排名第十; 2019-2021年排名均为第四(表5).

3 结论与讨论

3.1 发文情况

2012-2021年《学报》发文量稳中有降, 平均每年发文量为309.6篇. 校内稿件占比以2015年为节点总体呈现前升后降的趋势, 总体控制在33.05%~67.17%. 基金论文以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项目支撑的论文为主体, 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撑的论文量最大.

近年来, 受稿源和“唯影响因子论”的影响, 一些期刊为“控制”影响因子而不愿增加发文量, 甚至有部分期刊通过逐年降低发文量来提升影响因子[4-5]. 科技期刊有促进科技传播和科学发展、 促进文化繁荣的重大社会责任, 依靠减少发文量来提高影响因子并不是长远之计. 许多优秀期刊, 在提高发文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影响因子. 因此,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期刊应保证一定的发文量, 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走科学发展道路. 陈银洲[6]研究了高校学报校外稿件的比例与期刊质量的关系, 结果发现, 高校学报的质量与所刊发校外稿件的比例具有某种相关关系, 学报刊发的校外稿件比例越大, 其质量越高. 高校学报过多地服务于本校, 导致校内稿件占比过大, 这是其不具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因此, 应适当降低校内稿件的比例, 拓宽用稿范围, 提高稿件质量, 从而提升《学报》的竞争力.

崔建勋等[7]基于被引频次评价了不同基金级别与科技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基金论文比与期刊影响力没有必然联系, 而国家级基金论文比与期刊质量及影响力密切相关. 国家级基金论文占主体, 反映出《学报》论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支撑保障, 也从侧面证明了《学报》较高的影响力. 但基金论文质量不一定优于非基金论文, 论文质量与资助的基金项目的级别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 应客观对待基金论文比与论文质量的关系, 客观对待每一篇稿件, 在审稿环节严把质量关.

3.2 栏目设置及学科分布

2012-2017年《学报》常设栏目为农业与生命科学、 数理科学与化学、 地球与环境科学、 工程与信息技术、 经济研究、 心理科学、 药学等, 专题均以专家特稿的栏目刊发, 数量相对较少且没有明确的主题. 2018年起, 《学报》开始注重专题栏目的组织和策划, 推出一系列专题, 专题稿件占比逐年提高, 从2018年的3.91%提高到2020年的21.46%. 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2个月的3月快速推出的“新冠专题”、 5月推出“新冠疫情的心理干预和防控”专题, 截至2023年5月, 部分稿件[8-10]单篇年度被引次数达50以上,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期刊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从总体学科分布情况来看, 占比最大的是数学(19.49%), 其次是农作物(5.93%)、 园艺(5.75%), 可以看出, 《学报》具备以数学和农业类学科为主的特点, 具备一定的特色, 但特色不够鲜明, 专题稿件缺乏系统规划.

高校科技期刊整体竞争力较弱, 但高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优势为高校科技期刊提供了办刊的方向与基础[11]. 《学报》应注重设置与优势学科相关的重点栏目, 刊发优势学科创新成果, 优势学科支撑期刊的重点栏目建设, 辐射带动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汇聚. 西南大学的生物学为国家“双一流”学科, 因此, 《学报》应利用学校生物学的资源和平台优势, 加大组、 约稿力度, 形成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主、 其他相关学科为辅的特色鲜明的期刊定位. 2022年起, 《学报》对栏目和学科分布进行了调整, 进一步增大农业与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论文占比. 从2022年发文总体情况来看, 农业与生命科学栏目及其相关领域文章的比例明显提高, 对期刊发展的贡献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分析.

3.3 引证指标及评价

本研究统计的各项被引指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尤其从2018年以来, 除总被引频次在2019年略有降低以外, 各项指标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展现出《学报》近几年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较广的传播范围. 从2012-2021年《学报》的来源指标来看, 平均引文数逐年增加, 基金论文比总体较高, 平均作者数和地区分布数略有提升, 但机构分布数没有明显突破, 海外论文比多数年份为0. 今后应扩大征稿范围, 加强国际交流, 争取一些海外作者的稿源. 从《学报》在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类别中的总体评价结果来看, 2012-2021年总被引频次排名均比较靠前, 2018-2021年影响因子排名逐年较大幅提升; 10年综合评价总分在2012年最高, 后有所降低, 2019-2021年又稳定排在第四名, 总体评价较好.

综合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2018年《学报》专题稿件比例的提高, 《学报》论文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也随之提高, 呈正相关关系. 其他被引指标也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从数据上看, 专题稿件为《学报》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但对专题稿件进一步分析发现, 引用和下载较多的专题论文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专题: 一是当时的热点话题, 如“新冠疫情”“草地贪夜蛾研究”“精准扶贫”等专题; 二是具有可持续影响的经典专题, 如“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与防治”“植烟土壤保育与修复技术”等, 一些“热而不新” 和“又专又冷”专题, 如“大数据与行业应用”“多粒度与知识发现” 等专题, 影响力反而很小, 下载和引用数量反而不如常规栏目. 因此, 在保证稿件质量, 控制发文量和校内稿件的前提下, 应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 科学地设置栏目和策划选题.

4 发展建议

总体来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势头较好, 但鲜明的办刊特色还没有形成, 期刊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在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根据本研究结果, 结合《学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4.1 坚持学科聚焦性和开放性统一, 不断增强期刊学术活力

《学报》具有高校学报的共性特征, 即学科不够聚焦和校内稿件占比相对较高[12]. 越来越多的大学将综合性学报调整为相对专业的学术期刊(最多是小综合, 而不是此前的大综合)[13]. 要实现期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需要从4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要树立特色办刊的理念. 着力从综合刊向专业刊方向转变, 塑造期刊鲜明的特色[14]. 二是要坚持聚焦优势学科办刊的基本方向. 着力突破学校学科专业结构限制, 合理确定期刊发展定位, 科学选择期刊学科领域, 改革面面俱到的局面, 促进服务学科更加聚焦、 特色更加鲜明. 三是坚持面向学科办刊的基本要求. 着力从面向学校向面向学科调整, 促进期刊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 回归期刊服务学科发展的本位要旨. 四是要坚持开放办刊的实践路径. 着力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行业领域和学科方向征稿和组稿, 大力倡导自由来稿, 快速、 严谨处理稿件, 增强期刊的专业认同和学术活力.

4.2 坚持栏目稳定性和发展性统一, 不断培育期刊学术魅力

目前, 高校主办的期刊争取不到学科的优质稿件, 期刊和学科发展的互促模式还未形成[15]. 高校学报应注重品牌栏目的建设, 一个品牌栏目可以汇聚一批专家学者、 引领一个或几个学科方向, 承载着推动知识创新、 科学发现、 技术变革的重要功能. 高校学报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需要在打造品牌栏目上下功夫. 一是要遵循品牌栏目建设基本规律. 品牌栏目打造需要坚持价值性、 方向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注重围绕重大科学问题、 聚焦科学前沿以及保持稳定的栏目风格, 经过持续实践发展方可建成品牌栏目. 二是合理设置期刊栏目. 要坚持立足学校优势学科、 超越优势学科, 科学选择重点建设栏目, 合理确定栏目数量, 切实增强栏目的品牌性. 三是要实行专家领衔栏目建设. 要发挥学科领军专家的支撑作用, 邀请知名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16], 参与期刊稿件推荐以及审稿等环节, 增强期刊学术创新性和品牌效益. 四是适时推动栏目动态发展. 始终跟进学术前沿和学科前沿, 要在栏目稳定的前提下, 持续推进高水平论文的汇聚, 不断培育期刊独特的学术魅力.

4.3 坚持选题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统一, 不断厚植期刊学术动力

高水平论文是期刊保持内在质量的关键, 在期刊准确定位、 期刊栏目设置之后, 选题组稿是期刊建设的又一关键环节[17-18]. 要增强期刊组稿的专业性和创新性, 重点要处理好4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整体性和专题性的关系. 要遵循期刊出版连续性的属性要求, 要从整体性上构建年度出版主要方向和重大选题, 要从专题性上精细设置具体领域或科学问题, 形成整体出版和专题选题相互承接和支撑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处理好重基础和追热点的关系. 要坚守面向重大基础研究选题, 积极占领重大学术热点, 促进面向基础和追求热点有机统一, 避免过度追热点而忽视基础领域研究. 三是要处理好硬实力和软条件的关系. 要把学术创新性作为衡量科技论文的核心标准, 统筹兼顾作者机构权威性、 重大项目支撑等, 统筹战略科学家、 领军人物、 中青年科学家等不同群体, 不断激发青年专家、 一线“土专家”等不同学术力量的参与热情和学术活力. 四是要处理好组稿和自由来稿的关系. 要在大力倡导自由来稿基础上, 积极面向学术前沿开展约稿和组稿工作, 合理控制校内稿件比例, 不断激发和厚植期刊学术创新动力.

猜你喜欢
发文栏目学报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栏目主持人语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