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仁康与音乐学学科建设

2023-07-15 07:28王丹丹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音乐

王丹丹

内容提要:钱仁康是中国著名音乐学家,自20世纪30年代末起从事音乐学研究,笔耕不辍近70年,几乎涉足音乐学所有领域,尤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西音乐史、词曲源流考证、文学音乐、世界国歌研究、辞书纂校等方面研究精深,留有丰厚的学术成果;他为上海音乐学院建立首个博士学位点,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的创始人,音乐学系的创建者。江南的文脉和乐情,是其学科建设的基础;全方位、多领域的音乐学术研究,是其学科建设的核心;执掌的音乐学研究所和音乐学系,是其学科建设的团队。这些都成为上海音乐学院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宝贵财富。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专业发展的核心,需要在明确和清晰的学科定位基础上,有组织地系统规划学科布局及结构,在学科队伍、学术基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

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始于1927年国立音乐院成立之初。学院创建人蔡元培和萧友梅,高瞻远瞩,秉持“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理念,选址上海,开办新校,建立理论作曲、钢琴、弦乐、声乐四系,设置课程体系,培养专门人才。黄自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务主任期间,与萧友梅、易韦斋合办的《音乐杂志》,以及所编纂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6册,撰写《和声学》《西洋音乐史》等,为上海音乐学院早期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钱仁康(1914—2013)是黄自作曲专业的学生,1934年经黄自亲自面试,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攻读理论作曲本科,师事黄自门下。20世纪30年代末,钱仁康逐步转向音乐理论研究。在其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笔耕不辍,坚持音乐创作、课程讲授、教材撰写和学术研究,曾撰、编、注、译各类音乐著述,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成就卓著的音乐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创建者,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学科建设基础:文脉与乐情

1914年4月,钱仁康出生于江苏无锡,是吴越国王钱镠①的第36世孙。吴越钱氏家族,世代在浙江、江苏一带繁衍生息,秉承、遵循始祖《武肃王遗训》,言传身教、绍续家风。明清之时,吴越钱氏在江苏无锡聚族而居,并在无锡建立了联宗且具教化功能的钱氏祠堂,作为“两浙第一世家”成为“苏南望族”。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群英荟萃,近代以来涌现出国学大师、科学家、外交家数十人,在中国现代科学和文化史上独步一时。钱仁康教授在这样地灵人杰的地方成长,身心时刻濡染于奇秀清丽的地理环境和典雅深厚的文脉积淀之中。

钱仁康的家庭是当地的书香门第,其祖父和父亲的传统文学功底深厚,且是虔诚的佛教徒。钱仁康四五岁时便能背诵《诗经》及唐诗宋词。母亲徐永秀热爱唱歌,尤其喜爱传统民歌小调和当时新兴的学堂乐歌。徐永秀聪慧灵秀,擅长根据时事和场合编写歌词,将民歌母调以变化的方式即兴演唱,如用“侉侉调”来歌唱各地风光,从《无锡景》唱到《苏州景》;基于“唱春调”,衍生出十几种歌曲,有讲述传统民间故事的《孟姜女》《白娘娘》、讲述古代戏曲故事的《琵琶记》、传播社会新闻的《刁刘氏》《阎瑞生》,以及“抵制日货”的爱国歌曲。母亲是钱仁康的音乐启蒙教师,在他环绕母亲膝下成长的幼年时光,耳濡目染了母亲对音乐的热爱,也从心灵深处体验到了音乐的美。

在无锡县立初中上学期间,钱仁康受教于音乐教师杨荫浏(1899—1984)②,学习歌唱,演唱的曲目有《木兰辞》《满江红》《苏武牧羊》、黎锦晖的《寒衣曲》《可怜的秋香》,以及美国歌曲《一百零一首》等英文歌曲,并学会用笛、笙演奏《三六》《老六板》等民间乐曲。这些培养了钱仁康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日后从事音乐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当时他最擅长的功课是数学和物理,曾打算将来进入理工科大学专攻天文或数学。选择哪一个学科作为终生投入的事业,这个两难的选择曾一度困扰着钱仁康。最终,蔡元培先生为他指明了方向。

蔡元培在《美术与科学的关系》③一文中,阐述了美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关系:从人的心理层面看,有意志、知识和感情三方面。意志属于伦理学,知识属于各科学,感情属于美术。做人,自然行为是主体,但行为不能撇掉知识与感情;知识与感情不好偏枯,即科学与美术不可偏废。蔡先生认为,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分析及机械的作用,失去了创造精神;认为要防这种流弊,在求知识的同时,兼养感情,即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这样不但会觉得人生有意义和价值,治科学时,还具有勇敢的精神,保持活泼的状态。

钱仁康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也谈到蔡元培先生的观念对其选择音乐作为职业的决定性作用:“他教导我们在研究矿物学的时候,要欣赏矿石美丽的结晶,宝石悦目的光彩;在研究生物学的时候,要欣赏植物花叶的美,动物的羽毛和体段的美;在研究天文学的时候,要欣赏月光和星光的迷人魅力。我非常希望自己所攻读的学科,既需要理性的思维,又含有艺术的情趣。……(引者略)我就此认为音乐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研究音乐正好可以把握理性的思维和艺术的情趣结合起来。于是,我就选定了音乐作为自己的专业。”④

母亲对音乐的热爱和启蒙教师杨荫浏的音乐实践教学,激发了钱仁康对音乐的极大兴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将要选定作为终身职业的专业,有着极其清晰明确的要求,“既要有理性的思维,又含有艺术的情趣”。钱仁康敏锐地认识到,音乐在声学方面的物理属性,需要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分析验证;同时,大量歌唱和乐器演奏的经历,使其切身体验到音乐艺术在生活中的情感和审美作用。在他看来,人在世一生,如果没有音乐艺术的滋养润泽,则情感无所寄托倾泻,生活毫无意境趣味,因此选择了音乐。建立在兴趣与热情之上的选择,成为钱仁康从事音乐源源不竭的动力,使其对与音乐相关所有事项和问题,一直兴趣盎然、孜孜以求,触乐研乐,且乐在其中。⑤

二、学科建设核心:音乐学术研究

钱仁康青年时代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求学时,开始撰写各类音乐文论,对音乐理论进行科学研究。仅1939年至1949年十年间,就发表了《释印象主义音乐》《清末的爱国歌曲》《旧国歌史料拾存》《音乐教育的心理建设》《鬲溪梅令(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宫调辩歧》《贝多芬的交响曲》《忆黄师今吾》《论民歌》《音乐欣赏入门》等论文。由此可知,其关注和涉足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如作品解析、人物春秋、译谱考证、乐调辨析等,不一而足,预示了其日后深耕易耨的几个研究方向。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2013年逝世的70多年间,钱仁康涉猎多个研究领域,留存的学术成果累累,是其本人乃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建设的核心所在。笔者梳理了钱仁康近百部著述和几百篇文论,将其学术内容和学术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音乐作品结构分析,探究中外曲式共同规律

音乐作品分析,是钱仁康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领域,也是其音乐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所有涉足的研究分支,从音乐欣赏、音乐史学到音乐文学、音乐美学,均围绕音乐作品结构分析展开。音乐作品在音乐历史进程和音乐风格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绘画和雕塑作品之于美术史一样。音乐史由一系列音乐作品构成,音乐作品受共同艺术原则的引导,但不同民族、地区及作曲家的独特性又使得音乐作品具有迥异的特性。因此,研究音乐作品既能把握音乐史和音乐风格发展的全貌,又能于细微之处窥见不同音乐作品的差异性,进而领略音乐艺术的多样性。

钱仁康对音乐作品结构的分析研究,与其早年在理论作曲系教授“曲式”课程的经历有关。钱仁康本是作曲专业出身,从创作角度讲授“曲式”这一作曲技术是轻车熟路的,但其并不仅仅将“曲式”作为作曲技术理论看待。钱仁康倡导时刻带着审美意识去分析作品,讲求“分析”与“欣赏”相结合。虽然作品分析属于大脑的理性作业,但对象是音乐,是用来聆听的艺术。人对音乐的掌握,无法跳脱“聆听感知”,在这个过程中,旋律、节奏、节拍、和声等共同作用,形成“句读感”,帮助人们判断曲式结构;反之,曲式结构所体现出音乐主题呈现及有效推进的逻辑,亦是音乐形式美的具体落实。作为艺术审美活动的音乐聆听分析,最大程度地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最终获得美感。钱仁康晚年与钱亦平合著《音乐作品分析教程》,几乎每一首分析曲例都有他撰写的欣赏文字。这些文字结合了直觉且丰富的聆听感受,表达出探析乐曲所能达到的心理效果。在具体研究手段上,钱仁康倾向于以“归纳法”而非“演绎法”来看待曲式问题。这是因为,由一般原理推想出关于特殊做法的“演绎法”适用于作曲实践,而从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归纳法”则更适用于理论研究;“分析”的手段主要是“解剖”和“分化”,即将整体分解为若干结构组成部分,探讨各个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关系。⑥钱仁康以曲式结构分析为中心,开展音乐作品分析研究,即分别观察各音乐语言要素的运用特点和表现功能,以及其在形成作品结构聚合力方面的作用。因此,音乐作品构建的逻辑和规律是其关注的重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钱仁康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如《曲式结构的“分”与“合”》《展开型乐段》《双拽头体和巴歌体》《论顶真格旋律》《句句双,天下同》《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同气连枝的回旋歌、回旋诗和回旋曲》《“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等,展露出其多年在此领域的深入思考,可归入“中外曲式共同规律”的范畴。钱仁康在古老的文学形式中,寻找到决定音乐曲式结构的主导因素,如韵脚、句式、语言组织方式等。中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回旋诗体、北宋词人的双拽头体、中国民歌、戏曲音乐中的句句双体,以及中外诗歌共有的顶真格等,都被其视为文学与音乐修辞格律相互融合的结果,作为文学与音乐的共通点,对应到中外音乐结构的分析中。这类研究是宏阔艰深的,且不论通过具体音乐作品,总结、归纳出曲式的规律有多么困难,在浩如烟海的中外音乐作品中,找到合适且能说明问题的曲例,就令人望而却步。钱仁康在文章中侃侃而谈,用通达浅显的文字,清晰地说明复杂的理论问题,对作为论据的曲例也信手拈来。以其《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为例。这篇长达近六万字的文章,分七章论述音乐语言所呈现的结构对称问题,即对称的艺术内涵、旋律的对称、节奏的对称、和声与调性的对称、织体的对称、音色的对称及曲式的对称。从艺术领域的对称结构谈起,对每一种音乐语言的对称现象进行释义、溯源和分类说明,旁征博引,用100多个曲例加以释证。其中1/4的曲例出自中国音乐,涉及民歌(陕北、河北、山东、江苏、云南等地民歌)、古乐(《魏氏乐谱》、商调、散曲等)、明清琴歌、江南丝竹乐、戏曲(昆曲)和曲艺(弹词),以及近现代群众歌曲等,且多处联系中国古诗词中的对称结构,论及苏轼、辛弃疾、周邦彦、柳永、姜夔等词人以及20世纪任光、马可、黄自、丁善德等作曲家。西方音乐的曲例更为广阔,涉及欧洲音乐史各个历史时期共30多位作曲家的作品,包括亚纳切克、席曼诺夫斯基、布里顿、布列兹、卡特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涵盖艺术歌曲、赋格、组曲、奏鸣曲、变奏曲、协奏曲、交响曲、歌剧、舞剧等音乐体裁,以及巴尔体、十二音序列、支声复调、点描技法、卡农、逆行、倒影、主题变形等作曲技法,其知识之渊博令人惊叹。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长期、深入的音乐作品分析实践和积累,写作如此雄文是难以想象的。

(二)基于音乐形态的史学研究,精梳词曲源流考证

音乐史学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着眼于人类历史中的音乐现象和音乐文化展开研究。由于音乐语汇体系的特殊性,其历史客体与普遍意义上的历史客体有诸多不同,置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音乐演进,人、物、事、器、音、影、像、谱等客观史实构成了音乐的历史。客观史实中的隐线,即音乐的构成形态,反映了音乐存在的方式及价值,是音乐存在的核心。作为研究主体的音乐史学家,凭借自身的思维认知方式,在充分掌握音乐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基于一定的历史观,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而产生的精神意识产品,是音乐史学的重要成果。

钱仁康作为一位音乐史学家,史学研究涉猎领域十分宽广,精通西方音乐史,且涉足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音乐史。钱仁康是国内最早的西方音乐史研究者之一,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发表《释印象主义音乐》⑦、《贝多芬的交响曲》⑧、《〈培尔金特〉本事》⑨等论文;50年代出版了《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⑩;60年代撰写《肖邦的叙事曲》一书,并在20年后重新修订出版⑪;1973年至1978年,其在北京参与国内第一部西方音乐史《西洋音乐简史》的编撰工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出版《外国名曲逸话》⑫、《欧洲音乐史话》⑬、《欧洲音乐简史》⑭等著作。

钱仁康的音乐史学研究,恪守史料与史观的同一性原则,以实证考释与反思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治史,秉承中国传统考据史学(尤其是乾嘉考据学派),注重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考证和批判,拒绝空谈理论的研究理路,同时吸纳西方实证史学思想中的知识观念,形成系统化、知识化的史学观念。钱仁康竭尽全力收集各类史料,并通过查找阅读相关书籍文献获取间接信息,翻译作曲家的书信文章,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相关副产品如译著《莫扎特书信集》⑮),为其研究提供素材和证据。由于收集文献的途径广泛,经常获取独有的资料,为其治史增色。在所有的史料中,乐谱是他最为看重的史料。西方作曲家通过音乐修辞(创作)阐明个人自身的世界观,其音乐观念、创作技术、个人特性及音乐风格在音乐作品中均有呈现。因此,钱仁康非常信赖和认可乐谱所显示出的作曲家信息,并认为这些信息是更客观和可靠的。他的音乐史写作,通过对丰富的音乐本体形态进行个案分析,概括出作曲家的创作特征,结合当时的艺术及音乐思潮,宏观把握一个时期的音乐风格。钱仁康几乎对每一位作曲家的论述都与具体的作品分析相关联,并采用其擅长的曲调考源及比较分析。例如,在《欧洲音乐简史》中论及路德宗的众赞歌来源,例举巴赫《马太受难曲》中的众赞歌合唱曲《啊,流血的、受伤的头》,认为这首合唱是根据哈斯勒的歌曲《我心烦意乱》改编而成,经分析,提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众赞歌和世俗歌曲的渊源关系”⑯;论及海顿《皇帝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时,提到其“主题采自海顿自作的奥地利国歌,旋律源出于一首克罗地亚民歌”⑰;论及格里格的《培尔· 金特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时,分析其旋律与挪威民歌的血缘关系。⑱类似的例举在其音乐史著述中比比皆是。

在中国音乐史和中国传统音乐领域,钱仁康的论文涉猎乐律学、古谱学、曲调源流考据、中西结构比较等领域。于1941年撰写的近4万字长文《宫调辨歧》⑲有“正名第一”“辨调第二”“辨律第三”3个部分,全面阐述了中国音乐中宫调系统的来龙去脉,论及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宫调问题,指出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中相关燕乐调理论的四大错误。此文被陈应时教授评价为“以独特的视角,发前人之所未发”,“锋芒毕露,以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无畏精神,敢于在此文中指出凌廷堪《燕乐考原》、王光祈《中国音乐史》、郑文焯《词源斠律》、冒广生《疾斋词论》、方氏《物理小识》、毛奇龄《竟山乐录》、徐灏《乐律考》、吴梅《顾曲麈谈》、童斐《中乐寻源》等多部著作中所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充分显示了他在音乐理论方面的卓越才华”⑳。《〈魏氏乐谱〉考析》㉑论述了被明末宫廷乐师魏双侯带到日本的乐曲又传回中土的始末,对《魏氏乐谱》50个曲目及相关歌词及全部曲谱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考证与分析,解释乐谱中的宫调问题,将所有古谱翻译为五线谱,选择13首作为例证予以分析,最终得出“《魏氏乐谱》和明代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毫无关联,它的来源是很古老的,是南宋以前宫廷音乐代代相传的历史遗留”的结论,澄清了关于这份古谱流传的讹误。

“源流考证”是钱仁康史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彰显了其治史观,认为研究音乐史的真正意趣与价值在于追寻音乐产生的“源”,观察并考证音乐经世历代遗留及传播过程中的“流”与“变”,探索使之流传与嬗变的内因和外因,尤其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因素。

钱仁康撰写了大量关于曲调源流考据的论文,如《〈月子弯弯〉源流考—兼谈“吴歌”》《〈苏武牧羊〉源流考》《〈老八板〉源流考》《〈隋堤柳〉—李叔同的第一首“仿词体”歌曲》等。尤其是其专著《学堂乐歌考源》,共查证了392首学堂乐歌的词作者和曲作者、歌调的来龙去脉,以及原曲的产生、流传和演变等情况。在“为学堂乐歌正本清源”的同时,又将其置于近现代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探索学校音乐教育和新诗体写作形式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语境之中,进而考量其意义。这本专著蓄积了钱仁康半个多世纪的心力,是其音乐“源流考证”集大成的学术成果。

(三)践行新体乐歌创作,开启文学音乐研究新域

文学音乐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音乐类型。广义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音乐皆可视为文学音乐,如歌曲、歌剧、戏曲、曲艺等。歌词即唱词,是此类音乐构成与铺陈的基点,题材内容取自文学的纯器乐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视为文学音乐。狭义上,文学音乐仅指诗歌与音乐结合的音乐形式,即歌曲。文学与音乐的融合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作为民间音乐和宫廷雅乐的《诗经》、南方的《楚辞》、汉魏六朝乐府诗歌、唐诗与宋词和元曲,都是具有其音乐性的文学形式,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在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引导下,新诗体取代旧诗体,大批词乐大家,如沈心工、曾志忞、萧友梅、易韦斋、龙榆生、赵元任、刘半农等,都投身于文学音乐的探索中,领风气之先。1927年,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作为“五四”以后新文学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建院之初就开设有中国古典文学、诗歌、词曲等课程,延聘词学大家易韦斋和龙榆生授课;萧友梅也亲身参与其中,除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古曲翻译为五线谱、配上歌词、编入歌唱教材外,还发起成立“歌社”,旨在运用新体歌词写作,延续自学堂乐歌以来在文学音乐领域的探索。

钱仁康自幼浸染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海洋中,就读于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期,受萧友梅、黄自、龙榆生等先辈的启迪。尤其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龙榆生的引导下,创作“新体乐歌”,由此引发了对文学音乐的极大兴趣,进而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新体乐歌”是钱仁康与龙榆生㉒合作的新式歌曲,在其歌曲创作中较为特别。“新体乐歌”概念由龙榆生提出,旨在“倡导突破旧诗词的格律,用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平仄通协、适于谱曲的自由长短句写作歌词”㉓,以节奏较为自由的新体诗作为歌词,并强调词与曲的“互合创作”,将“依词配曲”和“倚声填词”互为参照创作歌曲。1939 年至1948年,钱仁康集中创作了《红叶》《小夜曲》《春朝曲》《沧浪吟》《骸骨舞曲》《山鸡救林火》《洞庭樵唱》《是这笔杆儿误了我》《梅花曲》等一批“新体乐歌”。这些题材丰富多彩的歌曲,在依照歌词诗体的长短句形成自由节奏、将“四声通协”㉔作为词乐调和的音韵法则,以及运用西方前沿作曲技法等方面的积极探索,践行了龙榆生的“新体乐歌”理念。

钱仁康身体力行,将遗存于世的古代词谱译为今谱。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调作为少有得以存留的古代词乐曲谱,以工尺旁谱形式记谱,钱仁康将其译为今谱。1941年,钱仁康前往苏州乐器店,购得制作竹笛的竹管和钻孔器,按照《事林广记· 乐星图谱》制成各种不同孔位的竹笛,以验证宋代管色字谱在笛管上是否能自由转调。其验证结果是肯定的,于是钱仁康按照每首旁谱的调式结构,将俗字谱译成五线谱,并逐一配上钢琴伴奏。可惜大部分译谱遗失,仅剩《鬲溪梅令》《凄凉犯》等几首。㉕

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碎金词谱》及后来的《碎金续谱》共收录古代词乐800多阕,是用南北曲唱词的重要典籍。其唱词多来自唐宋诗人的词作,也有少量唐诗和元曲,每一阕词的左侧都注明四声格律,右侧为工尺谱,点有板眼,字句下注明句读和韵脚。钱仁康曾将其中的100多首南北工尺谱译为今谱。其中,《忆秦娥· 秋思》《花非花》《水调歌头》《蝶恋花》编入《中国民族音乐大系· 古代音乐卷》的“词乐”19篇中。2006年,将95首《碎金词谱》的简谱译谱,附写部分歌注,并出版了这本《请君试唱前朝曲》㉖。

为外国歌曲译词的难度更大,因为作曲家在为歌词配曲时,是依据歌词语言的发音和思想内涵而创作旋律,其“韵律”及“意义”都以相应的语言作为基础。如直接将外语歌词翻译为中文白话,因语言发音不同,未必适合用歌曲旋律演唱,而需要通过“寻声律而定墨”㉗,使中文歌词的发音与西方旋律的韵律相符。这对译词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精通外语和音乐,又要对中国诗词格律有一定的研究。钱仁康在译配外国歌曲方面,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为外国歌曲译词,主编或参与编译《柴可夫斯基独唱歌曲选》㉘与《波兰民歌十二首》《苏联歌曲101首》《美国歌曲选》等多种语言的歌词译配,以及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几部关于世界各国国歌的著作,都涉及不同语言歌词的翻译。21世纪初,进入耄耋之年的钱仁康连续出版了《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㉙、《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舒曼艺术歌曲精选》《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精选》《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贝多芬艺术歌曲精选》《马勒艺术歌曲精选》㉚、《歌德名诗歌曲精选》㉛等一系列歌曲集。每一首歌曲都列出了原文歌词和汉译歌词,并附有说明歌曲创作背景、歌词来源、音乐形式及词曲关系的“歌注”。

文学音乐研究方面,钱仁康写有研究近现代中国歌曲创作的论文,如《“五四”以来的歌曲作家—萧友梅》《黄自与诗歌》《赵元任的歌曲创作》《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乐歌创作》《缅怀曲学大师吴梅先生》等;有研究外国作曲家歌曲创作的论文,如《清风吹歌入空去 歌曲自绕行云飞—莫扎特歌曲赏析》《贝多芬的民歌改编曲》《敏捷歌千曲 飘零酒一杯—谈舒伯特的歌曲创作》《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泰戈尔的爱国歌曲》等。另有十余篇关于马勒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的专题研究论文;还有专门论述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论文,如《中国古诗与外国歌曲》《诗歌、画题和音乐的标题》《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脉脉相通的西方传统音乐》《“词语描绘”纵横谈》《“双拽头”和“双拽尾”》《同气连枝的回旋歌、回旋诗和回旋曲》《“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等。

由上述论文可知他在文学音乐研究领域的功力。如《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脉脉相通的西方传统音乐》㉜一文就是其对文学音乐研究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钱仁康总结了中国四言、五言及七言诗的格律特征,并以西方艺术音乐的旋律与之相配,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契合之可能。例如,用约翰· 施特劳斯的《皇帝圆舞曲》的旋律配上《诗经》中《小雅· 隰桑》的四言律诗(“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又有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中部主题,与北宋词人贺铸的《更漏子》(“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相配,说明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短句+短句+长句”的句型结构。通过总结“惟妙惟肖的西方音乐节律与中国诗歌韵律”,论及西方音乐的和声韵律与结构模式与中国诗词平仄交错的格律之间的类似或对应,并列举出30余个中国古诗词与西方旋律对应相配的曲例。这显示出钱仁康深厚的古诗词学养和广博的曲库资源。

从歌曲创作、译词配曲到理论研究,钱仁康开辟了从事“文学音乐”研究的新路。能循入根据歌词发音谱写旋律的歌曲内部肌理,亦能根据旋律音调的咏唱外观填写朗朗上口的歌词,做到“依词谱曲”和“倚声填词”的顺畅自如。其对歌曲研究报以极大热忱,除对“词曲考源”颇有兴趣外,还十分热衷于“词”与“乐”的关系,在其学术研究中居重要地位。钱仁康深刻地认识到,“词”与“曲”的匹配相合是歌曲创作的旨要,是考量一首歌曲的艺术魅力进而精当作出审美评价的关键。钱仁康的文学音乐研究,跨越了因语言发音不同而形成的韵脚格律相异的藩篱,在中外古今的交错时空自由翱翔。

(四)纵目全球意志精神象征,博览世界国歌大观

钱仁康的国歌研究始于1941年以半文言体撰写的《旧国歌史料拾存》㉝一文。该文详尽论述了辛亥革命之后,临时政府花费九年时间组织开展国歌拟稿,最终定下《卿云歌》为国歌的前后。其后,他又陆续撰写了关于世界各国国歌的文章,如《清朝的国歌》《国歌之“最”》《国歌纵横谈》《美国国歌的故事》《印度的国歌》《奥地利国歌志》等。1978年后,钱仁康开始系统地研究世界各国国歌,在此后的20年间,共出版四本相关专著:《各国国歌汇编》㉞、《外国国歌史话》㉟、《中外国歌纵横谈》㊱、《世界国歌博览》㊲,并参与编撰《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㊳一书,负责撰写“国歌”部分。

国歌,是代表国家形象的政治性歌曲,国家的意志、辉煌的历史、民族的精神和人民的性格尽显其中。因此,国歌往往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团结、鼓励民众,唤起民众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激发民众的荣耀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钱仁康的国歌研究,首先与其酷爱“词”与“乐”相合相融的音乐形式密切相关,其次与他对音乐的文经乐风有深厚的关切相关。世界各国的国歌除极少数为纯器乐作品外,大部分都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内容多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等。“国歌是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和政治路线的一面镜子”㊴,其音乐也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多国家国歌的歌词和音乐都出自杰出诗人和作曲家的手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国歌的研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时有国家因世界战事频繁覆灭或新建,国歌变化更迭,须时刻关注世界政治形势。另外掌握各个国家国歌的历史沿革及乐谱等也不容易。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钱仁康通过托人打听、拜访领事馆等途径,千方百计地收集各国国歌的资料。翻译国歌的歌词是最难的环节,一是涉及语言语种太多,二是将歌词翻译成汉语后,要根据旋律调整格律与用词,填配合适的中文歌词。钱仁康尽量根据原诗翻译,如果所用词汇太偏,就只能根据其他语言的译词转译,同时参考几种不同语言的译词,以资校正。2009年,多达50万字的《新编世界国歌博览》问世,囊括了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国歌的历史沿革、词曲考源和音调解析,凝聚了钱仁康在这一领域的毕生心血。

(五)主持音乐辞书纂校,施事音乐编辑职责

音乐编辑是钱仁康终身音乐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他任无锡《人报》副刊的编辑;1947年,与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同学戴天吉共同创办《音乐与教育》杂志,翌年杂志改名为《音乐评论》。钱仁康作为主编和撰稿人,不仅编发他人稿件,而且撰写、翻译文章发表。当时该杂志每期都有关于上海当地音乐会的评论文章,且有一定的影响力。1956年,钱仁康调入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同时承担院学术委员会编辑部㊵的工作,为该编辑部的负责人之一;同年上海音乐出版社㊶建立,钱仁康任副总编辑,负责选题和组稿。其奉行专业与普及并重的出版方针,既为专业院校出版音乐教材,又大量出版音乐普及读物和乐谱。钱仁康对音乐学理论的优秀成果眼光敏锐,1957年主持出版了日本音乐学家林谦三的《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潘怀素译)。20世纪八九十年代,钱仁康兼上海音乐出版社顾问,以及《音乐研究》《音乐艺术》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编辑这一工作,常被人说成“为他人做嫁衣”。但事实上,一个出色的音乐编辑不仅要通读文稿和乐谱,修改错别字、查找音符错误,还需有丰富的音乐实践经验,精通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且具备较高的文史哲文化素养。多数音乐编辑自身就是音乐理论家,其工作职责绝不耽于文稿审读改错,更多的是负责选题策划、稿件组织、材料收集、整理剪辑、提纲设计、要目编写、文字审读、价值评判等,具有创造性。钱仁康的深厚学养使其在该领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0世纪80年代后,钱仁康主持或参与编辑编纂的音乐辞书主要有《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辞海(艺术分册)》《外国音乐曲名辞典》《外国音乐辞典》《中国民族音乐大戏· 古代音乐卷》《音乐百科词典》《中国百科大辞典》《音乐欣赏手册》《文化鉴赏大成》等,还曾任《当代中国音乐》(1997)副主编和《上海音乐志》(2001)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首版)的编著历时10年(1980—1989),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国内首次组织编撰现代大型百科全书的文化工程,全书80卷按照学科分类,“音乐舞蹈卷”㊷填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史上百科全书的空白。编委会集中了当时全国著名的音乐专家,以保证百科全书的权威性。钱仁康受聘担任音乐学科编委和音乐体裁分支主编,规划了所有中外音乐体裁架构,并亲自撰写条目释文近60条,其中多数条目为音乐体裁和曲式结构条,如幻想曲、回旋曲、即兴曲、交响诗、进行曲、经文歌、利切卡尔、弥撒曲、田园曲、混合曲式等;另有音乐类别条,如标题音乐、国歌、舞曲、小品曲等;还有作曲家条,如德沃夏克、门德尔松、舒伯特、威尔第等。

《外国音乐辞典》(1988)是钱仁康投入心力更多的一部汉译辞典,所依据的原典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维斯特勒普和哈里森合编的《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的三位翻译家汪启璋、顾连理和吴佩华主译,钱仁康负责选题、编译、增补和校订。钱仁康曾专门撰写了《从〈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说到〈外国音乐辞典〉》一文,说明选择该原典的原因。他认为,该辞典收录的条目非常齐全,包括一千年来的作曲家、理论家、指挥家、演奏家、演唱家、音乐教育家、乐器制造家、乐谱出版商、音乐技法、音乐体裁、音乐风格、音乐流派、乐器等。此外,还就一些作曲家和音乐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问题进行了大胆的修正;关注当代较新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成果,收录部分新音乐技法、新作品、新乐器,其中有的连《音乐的过去和现状》(MGM)和《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这类国际权威音乐辞典也尚未关注。因此,该辞典作为原典的使用价值和可读性都很高。钱仁康不仅参与了编译工作,还将三位翻译家译出的词条对照原典进行校对,增补了一些疏漏的条目。该辞典中,朝鲜、日本、印度和苏联的大部分作曲家,以及很多当代的演奏家和歌唱家的条目,都是钱仁康在编译校订过程中增补的。这部150多万字的《外国音乐辞典》,与同为1980年代问世的《中国音乐词典》并驾齐驱,被国内音乐学人誉为解惑、治学的“双璧”。

钱仁康关于音乐辞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音乐辞书纵横谈》㊸一文中。该文视角清晰、观点鲜明,从纵向角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和外国的音乐辞书编纂历史,详尽地介绍了许多重要的音乐辞典;从横向角度,对众多音乐辞典的创编时间、主编、撰稿人、版别、卷数、内容、特色等方面开展了比较研究,㊹并作评价,最终从类别、特色和体例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使用音乐辞书。此文对音乐辞书和工具书的使用,进行了全面且到位的指导,不啻为音乐文献学的要义。

(六)致力音乐评论导赏,引领社会美育风尚

钱仁康终身致力于运用深厚的音乐学专业知识,开设音乐欣赏讲座,推进音乐普及工作。1956—1958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钱仁康编写了系列“怎样欣赏音乐”讲座稿,以通俗易懂的解说,引导群众欣赏、理解音乐,后将讲座稿集结出版,即《音乐常识讲话》(1958),但此书被毁于20世纪60年代。1980年,他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系列节目“怎样欣赏音乐”新撰写了讲座稿,翌年出版了《音乐欣赏讲话》,伴随着这个广播节目风靡全国,该书也大受欢迎,销量随之大增,不断重印。1981—198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音乐欣赏手册》及《音乐欣赏手册》(续集),其中钱仁康撰写了120个条目,且为全书撰写前言“怎样欣赏音乐”,提纲挈领地阐明了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音乐欣赏需具备的六方面知识,成为指导音乐欣赏的纲领。㊺

音乐评论是音乐学者积极参与社会音乐实践活动的最佳体现。音乐评论文章通常是为音乐会上演出的音乐作品而撰写的,且多为新作品的评论,因为没有既有文献可参考,首次聆听后撰写评论有较大难度。但这种评论是必不可少的,既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评价,作为音乐历史事件的反映,同时又要引导普通听众欣赏音乐,引领社会艺术风尚。钱仁康从未缺席过社会性的音乐评论活动。早在1948年,其就曾作为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评论》杂志的主编,评论当时公演的音乐会;1960年“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后,钱仁康积极参与撰写新作品首演评论文章,获得上佳反响;1961年,《人民音乐》登载了其为丁善德新作《长征交响曲》撰写的评论文章;后又写作了多篇音乐会评论文章,发表于《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如《喜听评弹歌曲〈蝶恋花〉》㊻、《时代的号角 战斗的抒情—革命歌曲演唱会听后感》㊼、《新思想新风格的赞歌—谈山东省演出队的节目》㊽、《公社的颂歌,时代的颂歌—评华东六省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演出的一些人民公社颂歌》㊾、《革命的豪情,英雄的诗篇—谈毛主席诗词专场音乐会》㊿、《长征接力有人来,革命诗歌代代传—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演唱会》51、《继往开来,高歌猛进—喜听贺绿汀声乐作品音乐会》52等。

在上海这座具有国际视野的大都市,丰富多彩的音乐会是市民音乐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重要元素。聆听各类音乐,感受来自听觉的直觉认知,并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以达到心灵上的愉悦,是大众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钱仁康从不以学院派音乐家自居,而是自发、愉快地从事着音乐欣赏引导的实践活动。除撰写音乐会评论文外,钱仁康还多次在音乐会前进行曲目背景介绍、作曲家创作概述、演奏作品评述等活动,将音乐专业理论转化为大众公共知识,并贯穿于民众音乐欣赏和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从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末,钱仁康都在从事启迪、引导民众感受音乐美的美育工作,帮助民众实现在人生任何阶段皆可接受美育的终身教育的愿望,为提升社会精神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学科建设团队:博士学位点建立与学科团队建设

博士学位授权点,是指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的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组织,往往集中于高等教育院校和科研机构。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立和获准,得益于知名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具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和相当社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是博士学位授权点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也是博士学位点开展学科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才有能力带领其学科建设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产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与此同时,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立也能彰显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大部分博士学位授权点都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国家甚至世界一流水平。因此,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对于高校来说非常重要,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术实力的显性标志之一。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学术学位点授权审核工作于1980年启动。1981—1986年,是中国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的初创时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共审定了三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高校及科研机构科学研究水平的一次集中评定和检验。1983年,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全国第二批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钱仁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为“音乐学”,研究方向名称为“作(曲)家与作品研究”53,上海音乐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1—1986年,中国音乐界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授权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授予单位、学科专业及导师情况54(见表1)。

表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授权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授予单位、学科专业及导师情况(1981—1986年)

根据上海音乐学院院志编委会编《上海音乐学院大事记· 名人录》记载:“1981年11月,经文化部批准:我院各系均可招收硕士研究生;钱仁康可招收‘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博士研究生”55。由此可知,早在1981年11月,钱仁康就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的博士生导师资格。

1978年,钱仁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室主任。1980年,正式成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下设三个研究室:民族音乐研究室、外国音乐研究室和音乐编译室,钱仁康任所长。研究人员有夏野、谭冰若、罗传开、叶栋、廖乃雄、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等。1978年,音乐研究所招收了上海音乐学院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杨立青、赵晓生和汪成用;1979年,招收了第二批硕士研究生:钱亦平、李曦微、黄允箴、周薇、范额伦、王佐治、王逢麟和佘熙。音乐研究所的顺利招生使其附加了人才培养功能,并加入学科建设的行列。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钱仁康并不止步于纯粹的音乐研究机构建设,还要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因此,无论是音乐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需要配置完备的人员,拥有整齐的学科建设团队,需要师资团队和培养对象。就学科建设团队而言,问题最大的是人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招收,建立在具有相当数量硕士研究生作为后备力量的基础上;同样,硕士研究生的招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本科学生为积累。没有本科毕业生,就没有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生源,也难以体现学科梯队的联通贯彻。因此,本科—硕士—博士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是高校建立学科建设团队的保障。另外,理论研究与课程教学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反复磨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完成科学研究的积累。科研所需的问题意识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教学实践经验;而科学研究也是对教学实践的抽象与升华,所提炼的理论及其价值和意义,最终又反哺教学,如很多学科的专著同时也是优秀的课程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课程体系,不仅反映科学研究的程度和水准,也反映学科的理念和特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因此,基于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考虑,钱仁康致力于音乐理论人才培养机构(音乐学系)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

1981年12月,在钱仁康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一个月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成立,钱仁康任系主任。561982年9月正式招生,第一届本科学生有五人:陶辛、黄欣欣、黄荟、韩锺恩、赵建伟。建系之初,音乐学系仅有9位教师,分属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3个教研室。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室:李民雄、刘明澜;中国音乐史教研室:夏野、陈聆群;西方音乐史教研室:钱仁康、谭冰若、沈旋、钱亦平、孙维权。57

音乐学系的成立,使得上海音乐学院在建院半个世纪后,拥有了培养音乐理论人才的专门系部,通过本科招生与教学,逐步建立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高层次、梯队化的师资团队,并不断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层面输送人才,为音乐理论研究专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第二个音乐学系,58补充和完善了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团队,推进了音乐学系的教学、课程、师资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优化了学科建设的合理配置,使音乐学系成为上海音乐学院乃至全国音乐理论界的科研重地,引领音乐学学科建设逐渐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钱仁康之于音乐学学科建设

钱仁康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引路人和奠基者,用其一生的辛勤耕耘和笔耕不辍,诠释了什么是“音乐学”,什么是“音乐学术研究”。“音乐研究是所有音乐理论学科的总称”59。钱仁康的研究涉足多个音乐学领域,如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从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乐律、古谱、宫调理论到西方现代派音乐家和作品,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到与西方音乐曲式结构比较,从诗词文学的溯源到旋律曲调的译配,探寻诗词格律与音乐结构的相通性,独创特色化专题研究,开辟新的学术领域,如中西曲式共同规律、词曲考源、世界国歌研究等。

钱仁康的研究在古今中西之间纵横驰骋:在学科视野上,触及音乐人类学的理念;60在学科领域上,拓展了文学音乐、音乐编辑等的内涵与外延;在学科联合上,其史学考释、谱本源流、聆赏审美,都显现了音乐学各分支学科的交叉。综上所述,钱仁康研究显示出了音乐学可达到的理论广度;从研究的高度看,钱仁康始终围绕音乐学的核心,即聚焦音乐本体开展理论研究。

“音乐作品分析”是钱仁康所有理论研究的基本立足点,从音乐作品出发,分析技法、归纳形式、探索规律,继而走向音乐研究和音乐风格的概括;讲究准确细致的音乐技法分析,尤其精于声乐作品中“词”与“乐”关系的探讨,并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背景和文化艺术思潮阐释音乐现象,小中见大,以微窥宏;其文论皆以扎实丰富的音乐分析作为观点的佐证和论据,从未脱离音乐实例。这种从作品分析出发的原则贯穿其史、论、考、析、赏各方面,聚焦音乐本体,技术分析与文化阐释相结合,历史实证与反思批评相结合,最终形成钱仁康式的学术研究风格,或“钱学”风格,引领着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学术理念的形成。

结语

一个卓有成就的音乐学者,一生可能没有绚丽舞台和耀眼光环,注定要“坐冷板凳”。音乐学者应具有平和的心态,淡泊名利、安于寂寞、潜心钻研,对音乐学术的热爱,是其事业的唯一动力。钱仁康率先垂范,昭示出一位音乐学者的基本素养。从幼年对歌唱和乐器演奏的热爱,每每深入音乐聆赏获得的愉悦,到解决音乐难题后的快慰,推动音乐学学科团队建设发展的成就感,是钱仁康音乐事业的全部。在青年时代,坚定地选择音乐专业,是其一生从事音乐学事业的开端。正是对音乐的倾心和热爱,使他即使在艰难的人生低谷,也未放弃,一生徜徉在音乐学术海洋中,且乐而不疲。钱仁康博览群书,诗词歌赋等旧学基础坚固,对文史哲有强烈兴趣,数理思维缜密,擅长理性分析和归纳概括,语言能力强,精通英、德、法、意、拉丁文等外文,熟读中外文献和典籍。他一生与音乐相伴,自幼随母习歌,师从杨荫浏学习吹笛笙,在国立音乐专科学院就学期间,学习钢琴和二胡,作曲专业更令其深入音乐的内核,着迷于对音乐构建、修辞逻辑的追寻,并将乐谱研读分析作为日常。最重要的是,他勤勉孜矻,在写作中度过一生,为后学们留下数千万字的学术遗产。聚焦音乐理论问题且沉醉于“音乐学写作”,不仅是为了用文字表达音乐,诠释音乐,更是他安身立命之所,是他生命得以存在的方式。他热爱写作、擅长写作,以此呈现出对自身及世界的认知与理解,这也是其能漠视尘世纷扰、寻找“精神栖息地”的方式。钱仁康的人生就是从事音乐学写作的一生。

钱仁康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先辈和中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立,包含着国家对其学术成就的肯定和认可。钱仁康为建立博士点进行学科资源配置,成立音乐学系并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学科团队,形成有序的人才培养机制。让音乐学系与音乐研究所共同承担科研重任,是上海音乐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的重大决策,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屋建瓴之举,上海音乐学院由此进入音乐学系引领学科建设的新征程。在钱仁康的带领下,音乐学系建系40年来,已形成系统化的本—硕—博教学体系,建立了高学历、高职称和梯队化的师资团队,推出了一大批学术质量高、学术视野宽的科研成果,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并产生重要影响,已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柱。然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音乐学系首任主任、著名音乐学家钱仁康教授。比如,音乐学系本科课程“音乐学写作”61和“音乐文献研读与研习”62的学术资源直接采用钱仁康的研究成果;音乐分析教研室63以优质的课程与科研,继续推进钱仁康的音乐作品分析建设;作为学术品牌,“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64亦利用“钱仁康”这块金字招牌聚合着国内外音乐学界的顶级专家。钱仁康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成就,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在上海音乐学院近百年办学历程中承前启后,弘扬了博古通今、探中寻外、兼收并蓄的学术传统,贯彻了言之有物、扎实务实的学术风气。钱仁康为音乐学学科建设作出的贡献,已化为深厚的学科力量,渗入学科骨髓,成为音乐学学科的血脉。

谨以此庆祝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40周年,纪念钱仁康教授逝世十周年。

注释:

①吴越国王钱镠(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吴越开国国君。钱镠在唐末,先为镇海军节度使和镇东军节度使,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在位41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

② 杨荫浏(1899—1984),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1923年杨荫浏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学习,后转入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系。1926年辍学回乡,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担任音乐教师。

③蔡元培:《美术与科学的关系》,载《美育与人生—蔡元培美学文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第91—94页。

④ 丁旭光:《大音博乐融中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4,第5页。

⑤ 钱仁康未能在物理学领域从业的“遗憾”,后来由其长子钱伯初弥补了。钱伯初(1933—2014),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和北京大学物理系。留任北京大学一年后的1957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在兰州大学物理系任教。曾主编教材《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主讲的“量子力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钱伯初与北京大学的曾谨言、复旦大学的周世勋,同为国内量子力学领域的三位权威专家。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第383页。

⑦ 钱仁康:《释印象主义音乐》,载国立音专校刊《林钟》,1939年6月;另参见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编:《钱仁康教授年表及学术成果目录》(内部印刷),2013,第40页。

⑧ 钱仁康:《贝多芬的交响曲》,载《音乐杂志》创刊号,1946年7月1日;另参见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编:《钱仁康教授年表及学术成果目录》(内部印刷),2013,第42页。

⑨ 钱仁康:《〈培尔金特〉本事》,载《音乐杂志》第2期,1946年12月1日出版;另参见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编:《钱仁康教授年表及学术成果目录》(内部印刷),2013,第42页。

⑩ 钱仁康:《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音乐出版社,1957。

11 钱仁康:《肖邦的叙事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12 钱仁康编著:《外国名曲逸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3 钱仁康编著:《欧洲音乐史话》,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14 钱仁康编著:《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007。

15 钱仁康编译:《莫扎特书信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2022。

16 钱仁康编著:《欧洲音乐简史》,王丹丹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43页。

17 同16,第118页。

18 同16,第194页。

19 钱仁康:《宫调辨歧》,载《同声月刊》第2卷第9号,1943年;另参见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上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第74—106页。

20 陈应时:《一篇有助于解决“变”“闰”争议的重要论文》,载《音乐研究》,2020年第5期,第19—23页。

21 钱仁康:《〈魏氏乐谱〉考析》,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另参见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上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第518—534页。

22 龙榆生(1902—1966),本名龙沐勋,字榆生,号忍寒,江西万载县人。著名词律学者,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为20世纪上半叶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1928—1940年,应萧友梅邀请在国立音乐院(1929年后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文学与诗歌课程;1956—1966年,被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聘为教授。

23 钱仁康:《龙榆生先生的音乐因缘》,载《文教资料》,1999年10月,第16页。

24“ 四声通协”指诗词平仄四声形成的声韵在词曲贯通中的组织原则,并因四声的不同性质导致情感表达的不同。相关论述见龙榆生:《中国韵文史》附录二:“形式的新体诗”,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20,第218页。

25 参见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编《钱仁康教授年表及学术成果目录》(钱亦平执笔)中关于钱仁康翻译《白石道人歌曲》相关情况的描述,内部印刷,2013,第87页。

26 钱仁康编译:《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7 来自《文心雕龙· 神思》,意为“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

28 钱仁康译:《柴可夫斯基独唱歌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

29 钱仁康译注:《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0 6本歌集均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31 钱仁康译注:《歌德名诗歌曲精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2 钱仁康:《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脉脉相通的西方传统音乐》,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6—17页。

33 钱仁康:《旧国歌史料拾存》,载《求是》月刊1卷3号,约1943年;另参见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上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第124—133页。

34 钱仁康:《各国国歌汇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5 钱仁康:《外国国歌史话》,商务印书馆,1989。

36 钱仁康:《中外国歌纵横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7 钱仁康:《世界国歌博览》,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38 世界知识出版社美术编辑部编:《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39 仞千(钱仁康):《国歌是国家性质的一面镜子》,载《人民音乐》,1978年第3期。

40 1956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决定学术委员会下设编辑部和演出部。编辑部由沈知白和钱仁康负责,校刊编辑室、音乐研究室编译组并入编辑部。参见常受宗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大事记· 名人录》(内部印刷),上海音乐学院院志编委会,1997,第134页。

41 1956年,由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提议建立上海音乐出版社。根据上海音协提名,由丁善德任社长兼总编辑,钱仁康、钱君匋担任副总编辑。

42 《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首版)的音乐学科编撰工作由10个分支编写组编撰。各分支及主编为:音乐学(赵宋光),音乐理论(丁善德),音乐体裁(钱仁康),人声与歌唱艺术(喻宜萱),乐器与演奏艺术(孟文涛),中国古代音乐(郭乃安、黄翔鹏),中国近现代音乐(孙慎、汪毓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关也维、杨放),欧美音乐(于润洋),亚非拉音乐(陈自明)。

43 钱仁康:《音乐辞书纵横谈》,载《音乐研究》,1994年第3/ 4期;另参见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上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第107—123页。

44 景月亲:《指点迷津,启迪后学—钱仁康先生的音乐辞书工作与研究》,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76—81页。

45 王丹丹:《赏乐美文 趣达雅致—记钱仁康先生的“音乐欣赏”研究》,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47—51页。

46 钱仁康:《喜听评弹歌曲〈蝶恋花〉》,载《文汇报》,1961年2月3日。

47 钱仁康:《时代的号角 战斗的抒情—革命歌曲演唱会听后感》,载《文汇报》,1964年1月31日。

48 钱仁康:《新思想新风格的赞歌—谈山东省演出队的节目》,载《文汇报》,1964年5月25日。

49 钱仁康:《公社的颂歌,时代的颂歌—评华东六省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演出的一些人民公社颂歌》,载《解放日报》,1964年6月4日。

50 钱仁康:《革命的豪情,英雄的诗篇—谈毛主席诗词专场音乐会》,载《文汇报》,1964年6月5日。

51 钱仁康:《长征接力有人来,革命诗歌代代传—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演唱会》,载《文汇报》,1978年6月17日。

52 钱仁康:《继往开来,高歌猛进—喜听贺绿汀声乐作品音乐会》,载《文汇报》,1979年3月20日。

53 上海音乐学院以钱仁康为博士生导师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的工作于1983年开始。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档案室查阅到“申请新增列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简况表”“申请培养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简况表”以及向文化部“报送我院申请博士学位授予表格”的院办发文(拟稿人:方尔同,签发人:桑桐),时间均为1983年7月。关于研究方向名称,在上海音乐学院档案室相关文件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全国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名册》中均为“作家与作品研究”,在《上海音乐学院大事记· 名人录》中则记为“外国作家与作品研究”。笔者猜测为报送环节中的误记。其实应为“(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钱仁康生前曾多次亲口讲,当时他始终坚持上报的博士研究方向为“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

5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全国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名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第258—259页。

55 常受宗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大事记· 名人录》(内部印刷),上海音乐学院院志编委会,1997,第295页。

56 同55,第238页。

57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志》(2019版)。相关史实来自金桥、王丹丹对陈聆群、黄白、钱亦平、韩锺恩等教师的采访。另参见常受宗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大事记· 名人录》(内部印刷),上海音乐学院院志编委会,1997。

58 第一个音乐学系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56年建立。

5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廖乃雄、罗传开撰“音乐学”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第817页。

60 洛秦:《一位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理念的实践大师—论钱仁康宽广的研究领域、多元的学术理念、深厚的人文精神》,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6页。

61 1982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之初,就定下以教师“一对一”辅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论文写作”课程,并作为音乐学系主课。2011年,由韩锺恩教授任系主任时更名为“音乐学写作”,并建设有课程教材《音乐学写作与范文导读》《音乐学写作》。该课程曾成功申报立项为上海市本科教改项目,获评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

62 “ 音乐文献研读与研习”课程由韩锺恩教授创建,指导本科学生研读《钱仁康音乐文选》中收录的学术论文,并就相关音乐学问题展开讨论。

63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分析教研室的教师为邹彦、钱亦平、陈鸿铎、王丹丹、邹彦、王旭青、杨珽珽、鲁瑶,现任教研室主任邹彦教授。

64 “ 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学术讲座品牌,由韩锺恩教授创办于2004年,至今已举办了15届,受邀的国内音乐学家有乔健中、于润洋、曹本冶、罗艺峰、沈洽、牛陇菲、戴嘉枋、李吉提、陈应时、居其宏、王子初、姚恒璐、王次炤等。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当代”或是期待?——2016上海音乐学院第九届“当代音乐周”回思
希望的回响——评“春天的律动Ⅲ”上海音乐学院民乐重奏合奏音乐会
“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的实践与理念
《海上·音》大型原创音乐剧在上海音乐学院上演
音乐
“同心”思想与民主党派成员政治引导研究——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