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倢 丁怡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要精选、整理和加工资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课程资源支持。[1]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上海市中小学数字教学系统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基础资源,其中的数字工具,例如,问卷、投票、富文本、输入统计等控件,可组合使用增强课堂互动,使学生人人可参与,思考可视化,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
传统情境大多数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出现,学生通过阅读或者教师讲授的形式接收信息。但是这样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代入感”是有限的,体悟情境背后人物的具体情绪和感受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本节课中需要学生在“两难”的情境中对责任承担中的代价与回报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领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培养对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提升主动承担责任的自觉性。
为了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数字化情境,让学生拥有更好的“代入感”,本节课选用AI 智能形象“小科”,以同龄人的形象,从声音、表情、动作等方面的模拟,向学生展示小科作为班委在承担每天收集同学电子产品时面临的困难、作为路人在面对老人摔倒时选择扶还是不扶时内心的挣扎,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更能实现人机互动。学生在与AI 的对话中客观分析小科遇到的履责困境,理解不管是在集体生活中还是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会主动履行角色责任。在身临其境的选择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能作出合理正确选择的能力。
课前通过“教学助手”中“导学共享”学习数据功能,每位学生都收到教师发送的学习资源包。其中包含预习清单,为学生提供预习指导,初步了解本课时内容;空中课堂切片,学生自主观看,初步了解涉及的知识;课堂任务的新闻素材包,学生自助浏览、圈画,形成初步设想,提高后续课堂效率。教师通过教师端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同时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分类的后续设计。
技术手段支持的多重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开展更深入,学生在此过程中表达观点、合理阐述、规范表达的能力不断提升。
在“各司其‘责’促成长”环节中,利用数字手段直观明了地呈现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在承担责任过程中的代价与回报。教师利用“备课助手”学件中位置检测、输入键盘和富文本等小工具设计任务一“担责小达人”,通过“教学助手”发布,并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平台中拖选责任图标,完成承担责任数量的填写。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人机互动,梳理自身承担的责任并展开阐释。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教学助手”教师端的自动更新看到班级内所有学生的作答内容,由此生生互动在教室内全方位实现。再由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中理解“承担责任既有代价也有回报,无形的回报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学生点击打开数字教学系统中任务一并完成。
(呈现“教学助手”平台任务一中“学生截屏”的反馈)
师:从大家的成果来看,我们班级的同学在家庭、学校集体和社会中都承担了多种责任。老师想采访一下大家:承担这个责任,你付出了什么?对你有哪些帮助?收获了什么?
两名学生选择自己承担的一种责任,交流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教师从平台中挑选出这两名同学对应上传的成果)
(呈现“教学助手”平台任务一中“承担责任数量”的数据)
师:请承担责任数量最多,也就是承担了11 种责任的同学分享。
学生交流。
“‘责’无旁贷显担当”环节通过呈现数字人动画创设的情境,教师利用“备课助手”投票工具设计任务二“小科要不要放弃承担管理班级事务?”。学生通过学生端的任务完成实现人机互动,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运用“输入统计”小工具,统计不同选项的学生人数并呈现理由,全班的生生互动完成。数据统计为针对性的师生互动提供了条件,教师有选择性地提问不同选项的学生,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小科遇到的履责困境,理解不管是在集体生活中还是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会主动履行角色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作出合理正确选择的能力。
(播放数字动画,呈现小科作为班委在承担每天收集同学电子产品时面临的困难)
学生在学生端完成任务二(人机互动):选择“放弃”还是“不放弃”。
大屏幕展示学生的选择结果(全方位的生生互动)。
师: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作答,选择“不放弃”的同学有23 人,理由是什么?挑选系统中的作答,请对应学生阐述。(进一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师: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做班委,管理好电子产品就是我们的责任。
师:面对如此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小科又该怎样解决?
生1:求助于老师,寻求解决方法;与同学沟通,以求获得理解。
生2:坚持下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承担责任,更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师:再来看同学们的作答,选择“放弃”的同学,有6 人,理由是什么?
(查看平台中选择放弃的同学,请对应学生阐述)
生3:我觉得自己实在不能胜任,就请有能力的同学承担这个任务。
师: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阻碍。无论怎样,我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应积极承担,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
在多样的互动体验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形成观点→论证观点→回应他人→整合总结→交流汇报→优化反思”的思考路径,分析、解决承担责任中的相关问题。以序列化步骤实现思维养成的目标,学生的思维在动,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问题求解等思维能力自然会大大增强。[2]从环节一阐释列举,到环节二作出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再到环节三和课后拓展表达观点、寻找依据、论证观点、规范表达,在实现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进而增强主动承担责任的自觉性。
图1 互动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在初步树立对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消除敢于承担责任的顾虑,学生通过参与平台中任务四——“小小金点子”多维度建言献策活动,思考个人、社会、国家还可以在道德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如何做,为勇于担责、共建和谐社会提出建议。学生继续自主学习,使用“作业辅导助手”完成这一课后任务,并将建议和理由可视化呈现,方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在线即时讨论交流,提升论述能力、决策能力、因果推理和学科术语使用能力,理解认同教材主旨,增强主动承担责任的自觉性。
数字化转型的课堂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课堂生成可视化,课堂中的所有学生成果可以在教师端中实时呈现,教师、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所有人的任务成果。学生由此通过观察他人的任务成果,与自身任务成果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而教师则通过观察不同学生的任务情况及时进行解答。
在“勇于担当促和谐”环节,结合智能场景,利用“备课助手”投票、文本输入、画板等小工具,指导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完成“面对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投票。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结果完成即时分组,组织学生通过圈画、输入等操作,结合课前导学分享的数字资料发表观点、论证观点,在学生互相质疑提问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教师运用NLP 进行分析,知晓学生的高频作答,以提升师生互动的针对性。在不同层次的互动往来间,学生通过“多维信息处理、独特观点形成、充分论证解释、积极回应他人、有效优化反思”的思维过程,对真实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进行辨析,提升会担责、能担责、敢担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播放数字动画,呈现小科面对摔倒的老人要不要扶的困扰)
学生完成任务三第一页的投票。
师:我们来看同学们的选择,有22 名同学选择“扶”,有8 名同学选择“不扶”。(呈现人数统计数据)
师:接下来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在讨论时提取资料中关键信息,运用提取的信息论证你的观点。现在继续完成任务三第二页,在时事新闻部分圈画关键词,在“小科我想对你说”部分阐述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提示学生结合材料中的线索。每组派代表交流。
(在平台中选出每组对应的截屏图片呈现)
师:是否有补充的同学?有不赞同他们观点的同学吗?请上台来表达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学生辩论。
师:其余同学还可以通过任务三第三页“弹幕功能”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呈现云词条统计的弹幕中出现频率高的短语)
师:出现比较多的有:帮助、正方,所以可以看到同学们是愿意帮助,我们支持“扶”。同时出现比较多的还有:自身安全、中学生能力、专业人士,这反映的是同学们对于有没有能力救助的担心。
师:其实有法律为我们撑腰!扶别人的行为,对自己来说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也能帮助他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还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使用“三个助手”,不同的目标层次可选用不同的小工具以辅助目标的实现。“知道”层次的内容可采用“文本”工具制作填空题,在人机互动时知道概念性内容的关键点;“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可借助“语音录入”或者“文本”工具设置复述或举例类型的任务,“投票”工具设置的选择题可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应用”层次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仅作出正确判断,更需要有理有据地根据情境和所学进行论述,不同工具的组合可帮助教师实现,例如,“画笔”+“问卷”+“富文本”;“综合”层次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论述,更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三个助手”提供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收集学生的照片、视频、文字等成果。“三个助手”的不同功能有助于实现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以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在不同层面上解决学生问题。
“教学助手”平台三种类型的数据反馈有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即时把握学情、作出调整,进一步强化互动效果。第一,比例型,自动更新学生提交率和完成进度的图标统计类。第二,数值型,教师预设答案的学习任务,即时统计正确率。第三,文本型,通过学生截屏和输入统计,教师可查看学生作答的总体情况和关键词权重。即时反馈使生生互动在全教室范围内发生,每个学生可看到多元的回答。即时、清晰的反馈有利于教师课中调整和课前调整,让师生互动更具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指向学科思维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字工具的选用、互动资源的开发,需要考虑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基础和提升;人机互动的设计,需要考虑互动体验中能否帮助学生提高辨认社会现象、理解图文资料、获取得到观点和结论的依据等思维能力;数字工具在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广度和频率的同时,也需关注数字技术的设计如何助力动态的课堂生成,思考是否有效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思考数据反馈的利用程度,帮助学生强化说明社会现象、论证产生现象的原因、预测发展趋势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学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