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旭 郭鹏
梨树县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推广“梨树模式”,严格落实耕地和黑土地保护相关责任。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东辽河、招苏台河横贯全境,有耕地393.8万亩、人口74.2万,其中农业人口54.9万。该县常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粮食单产全国第一、粮食总产全国第四,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2007年起,这里实施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探索并形成了粮食增产和黑土地保护利用叠加效应的“梨树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梨树县先后被国家各部委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美丽乡村重点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梨树县,详细了解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合作社生产经营发展等情况,并作出了“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深入总结‘梨树模式向更大面积推广”“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指示,为梨树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励着梨树广大干部群众向着建设农业强县目标砥砺前行。
6月的吉林,绿色奔涌。
时为夏至,走进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齐整的玉米苗亭亭玉立,极目远眺,湛蓝的天空下,大地无垠,翠海无边。
这里,有厚重的足迹,也有难忘的记忆。
2020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核心示范区地块,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
总书记在这里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接着,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听社员们说,每公顷土地年纯收入可达到万元以上,总书记十分高兴。
总书记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让梨树人坚定了信心。
3年来,梨树人民不负总书记殷殷嘱托,黑土地保护利用有了新成效,农业与科技融合有了新进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了更高级的形式,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广。
在一块方方正正的试验田里,黑土地保护专家李保国教授稍显吃力地蹲下身子,抓起一把黑土,看了看成色,用手捻了一捻,靠近鼻子闻了闻。他身边的学生,也有样学样,综合教授给出的结論,把形成的观测数据输入笔记本电脑。
年近六旬的李保国教授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在梨树县扎根搞科研10余载,是“梨树模式”的主要创造者之一。用教授自己的话讲,农民把他当专家,学生把他当老师,但他自己不能飘,一定要当好一个脚在地头、心有沃野的农民,一个躬亲示范的师长,所以,干他这行闲不得也懒不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粒种子、一把麦子、一捧稻子、一株玉米……对于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有一份特别的牵挂。
李保国告诉记者:“来梨树考察调研那天,总书记说,2018年他在黑龙江建三江看了水稻,这次来看看玉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粮食是基础,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考察当天,李保国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总书记,梨树的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代末年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
当李保国介绍到这里时,习近平总书记说,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黑土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
李保国告诉总书记:“我们想了个办法,让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还能抗倒伏。”
这就是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当时,梨树县已经推广200万亩、吉林全省推广了1800万亩、计划推广到4000万亩。
总书记仔细听取了“梨树模式”及推广情况后强调: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嘱我们,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几年来,李保国牢记总书记的话,带领团队,扎根梨树大地,用脚和汗水书写论文。
在郑介的办公桌上,向阳一角,摆放着一张12寸照片。照片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康平街道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大社员亲切交流的一瞬。
“那亲切温暖的场景令现场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终生难忘,总书记平易近人,他对‘三农工作了如指掌。”2020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时任康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介绍也在现场。
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梨树前,这家合作社已经覆盖经营土地达690公顷,探索出土地流转、带地入社、全程托管、代耕土地等多种合作方式。在规模化经营外,合作社还实行全程机械化,54台套大型农机具可以覆盖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收益大幅增加,劳动强度大幅降低。2016年,该合作社荣获国家级农民示范社。2017年,卢伟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在合作社,总书记的目光被一排现代化的农机具吸引了。”郑介回忆。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卢伟向总书记逐一介绍了农机具的功能、性能以及农业作业时的优势。
在农产品和荣誉展示室内,习近平总书记向卢伟详细询问产品销路及发展思路。
走出办公区,在宽敞整洁的合作社院内,合作社社员们向总书记围拢过来。总书记现场召开了调研会。
总书记问社员:入社后,感觉怎么样?
大家异口同声说:非常好!
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向总书记报告入社后的收入、经营情况:
社员平均年分红8000多元,逢年过节还有豆油、白面等福利;有的社员平时搞室内装修,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有的社员说自己养了10多头牛,加上分红,一年收入有七八万……
总书记听了社员的介绍点赞说,厉害啊!土地流转了,大家腾出手来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业,多渠道增加收入。这件事情,对咱们国家来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书记讲,你们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县情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土地平缓,适于机械化操作,黑土地得天独厚。在这个基础上,整个农业的提高,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提高,在你们这都体现出来了,这个很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合作社的道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国家会继续支持你们走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同时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來。
“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这是对科技人员最大的褒奖,也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2020年7月之后,“梨树模式”受到各地重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越发忙碌,“每个月,都有几批来我们这参观学习的组织和单位,这是好事,跟他们交流经验,也是我们的分内事。”
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
“梨树模式”怎么做?王贵满化繁为简: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
“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这是‘梨树模式的核心。”王贵满介绍。
2007年至今,从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攻关探索到打造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梨树模式”,16年来的奋斗与探索,沉淀的是梨树人的智慧与心血,为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梨树方案”。
“以前,梨树的土质好到什么程度?那真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可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这儿开始用化肥,大家伙儿不再重视养地了,导致了土壤板结。板结的土地‘没劲儿,就只能再在化肥上找补。结果是,化肥越用量越大,地越种成本越高,成本上去了产量下来了,老百姓一年到头闹个白忙活,弄得大家没着没落的。”忆往昔,王贵满不堪回首。
不仅如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地部分农民以此增加种植面积,开始填沟、砍树,如此一来排水和滤水都下不去,很容易就把农田给淹了。有些地块的黑土层被风刮跑又被水冲走,薄得好像一锹就能挖到底。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形成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到400年。而梨树县所在的我国东北平原就是全球少有的黑土区之一。
王贵满是土生土长的梨树人,学的是农学,毕业后就回到梨树县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着丰富的农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看着家乡元气大伤的黑土地,他暗自发誓要为黑土疗伤。
然而,仅靠总站的力量去推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必须攀高枝、请外援。
此后,王贵满与同事们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请来几十位专家学者,为梨树耕地把脉。依据梨树实际,专家们研究出一套以“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为方法的黑土地保护模式。
有了这套救土复黑的法宝,王贵满和同事们的精气神一下就回来了,干劲也更足了,他们走家串户,向农民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可是,面对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耕作习惯,多数人选择以不变应万变。
为了给当地种田群众打个样,2007年春天,梨树县高家村一块200余亩的低产地块成为王贵满的试验田。
到了出苗期,试验田里的玉米苗不仅壮,还齐整得和一趟线一样,从十里八村赶来的乡亲们被“惊艳”到了。到了秋收测产时,试验田又比传统种植产量高出三成,大家的心思被彻底点燃了,对好土产好粮的丰收愿景有了浓浓的期盼。
经过连续10年监测,梨树县黑土地保护试验地块土壤含水量增加20%到40%,试验田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40至50厘米降水,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耕层0~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12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示范推广面积已发展到200余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七成。
“‘梨树模式,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这一模式带来了改善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綜合效应。”王贵满感触颇深。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回响在梨树广袤的黑土地上。
近年来,梨树县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主动破题,使“梨树模式”不断升级。2021年,“梨树模式”研发基地玉米超高产试验田亩产达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高产纪录。2022年,“梨树模式”在当地推广面积达285万亩,占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89%,实现了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同年,全省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283万亩,稳居全国首位。
我国著名土壤学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右),与梨树县农民交流黑土地治理与保护工作。
卢伟是梨树县八里庙村的种粮能手,在被高家村试验田“惊艳”之后,他主动找到王贵满寻宝问计。
2010年,卢伟开始用新技术种植,深松整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得到推广和统一应用,他发现,新技术不仅省时省力,还能提高效益、降低风险。
于是,2011年秋收之后,满载而归的卢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注册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6户,发展为现在的170余户。
2022年,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700公顷,用的全是“梨树模式”。卢伟自己算了笔账,化肥大约少用20%,增产至少10%;平均1公顷地能打粮2.4万斤,节约成本超过1200元。
和卢伟一样,梨树县白山乡老山头村的董雅丽也是土生土长的庄户人,2013年,拥有多年种植、选种经验的她审时度势,成立梨树县达利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抱团闯市场。2014年,为提高种植效益,她积极推广“梨树模式”种植技术,拿出自家田地用于示范,身体力行推动广大农户认可“梨树模式”。
“同传统耕作模式相比,玉米秸秆免耕种植技术不仅能解决秸秆问题,还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起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效果,运用这种模式长出的玉米叶片宽大、秸秆粗壮,一亩地能增产近20%……”董雅丽说,得益于“梨树模式”,2022年玉米每公顷产量达到23000斤左右,让农户充分尝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甜头。
在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其承包的百余公顷土地全部依托“梨树模式”发展经营,近年来,该社通过现代化农机和新兴农艺相结合,增产效果越来越明显。
“在保护性耕作种植理念的影响下,我们购置了多功能免耕播种机,种地更方便了,让我们保护黑土地的劲头儿更足了。”全国人大代表、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说。
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1年,在“梨树模式”升级版的加持下,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行先试,开拓发展肉牛产业。秸秆喂牛,牛粪还田,减少化肥使用,促进土壤有机质成分增多……如今,该合作社产出的牛越来越壮,地也越来越肥,绿色农产品出村入市不再是梦。
“我想告诉总书记,现在黑土地上的秸秆‘变成肉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牢了!”韩凤香满怀憧憬。
“我常跟贵满(指王贵满)说,我们的目标还是要开展高质量的黑土地保护工作,把‘梨树模式进行高质量推广。”在李保国教授看来,“梨树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优化升级过程中推广和应用。而支撑这一模式完善、升级的支点,是科技与人才。
今年26岁的研究生孙承常,是李保国教授的科研助理,在梨树工作已经3年,主要工作就是为农业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
即将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三年级阶段的女生张帅,同样来梨树已有3年,她的课题就是耕地保育。通过走基层,包括张帅在内的这些年轻人发现一些问题,就会直接提出来,并对合作社进行科学指导。“我们就是要直插到基层,直接插入到合作社,介绍讲解新的技术理念。”
近年来,通过“校地融合”,推进“科技入田”,梨树县吸引了来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导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人,让“梨树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
“梨树模式”的支撑力量不仅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用王贵满的话说,“一站一田”是支撑“梨树模式”的“梧桐树”和“金土地”。
“一站”是指梨树县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发挥了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关键作用,科研团队人数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130人,对近几年“梨树模式”的推广、应用、完善作用巨大。
“一田”就是高家村的200余亩试验田,那里浓缩了十几年的黑土地保护研究成果。在这片试验田里,还有很多人与张帅和孙承常一样,常年往返于学校与田间,致力于黑土地保护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进行生产实践上的转化。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总书记的回信,让张帅和孙承常异常兴奋:“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特别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虽然说我们这里不是科技小院,但我们的使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负青春韶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