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李杨诗宇 魏良炜
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六柳亭。图/冯帅
被称为“小延安”的蔡家崖村曾是晋绥边区政府及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革命战争年代,晋绥边区肩负着保卫延安、屏障陕甘的重任,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吕梁山区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典型的生态贫弱区。山荒岭秃、地形破碎、土壤贫瘠、沙尘漫天,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蔡家崖人均收入低、生活质量差,是呂梁地区贫困村的典型代表。
“吕梁我是第一次来,我心里一直向往着晋绥根据地。”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吕梁考察,下飞机后驱车近两小时来到蔡家崖,向晋绥边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吕梁精神”,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
6年过去,蔡家崖续写着“吕梁精神”的新活力。昔日的“红色故地”如今映出了“绿色底色”。上千亩的经济林,增绿又增收。曾经长期靠天吃饭的蔡家崖村,如今吃上了“红色旅游饭”。在蔡家崖村,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蔡家崖村正在聚势蝶变。
盛夏的元宝山绿意成荫,树影婆娑,从山顶俯瞰,一处村落安静地坐落在山底。
初升太阳,照亮蔡家崖村。这里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八路军120师师部和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时称“小延安”。
吕梁精神便诞生在这片红色故地。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他指出,要把吕梁儿女用鲜血铸就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代,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
6年来,吕梁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续写“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如今,红色故地日子红火向前,吕梁精神融入骨血,扎根在发展的每一里路,化成这片黄土地新的发展底蕴,凝聚了新的发展力量。
曾经的吕梁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到处是荒山秃岭,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而兴县又是其中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吕梁当地的干部群众说:“我在从北京来的飞机上往下看,看到吕梁山不少地方开始见绿了,生态效益显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
6年间,绿色渐漫山野。艰苦奋斗的基石,凝聚着吕梁人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决心和干劲。面对荒山秃岭,他们拓荒植树;土地贫瘠,他们开展山区小流域治理;缺乏产业,他们流转土地,栽下核桃、红枣、杏子等经济林,带动乡亲们增绿又增收。
而今,晋绥大地,满目葱茏,一派生机。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增绿与增收的双赢之路仍在不断延展。
6月的蔡家崖,鸟鸣绕青山,绿水映花红。
“以前光秃秃,现在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漂亮得很。空气也好,一点不比城里差!”今年90岁的温守慧老人,几乎每天都会拄着拐杖上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西侧的公园转转。公园里,大树下乘凉、下棋、拉家常的乡亲们一拨儿接着一拨儿,从清晨到黑夜,欢声笑语间满是幸福滋味。
穿过公园,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红色一条街”,干净的街道,整齐排列的沿街店铺,往来的游客,忙碌的商贩,构成了一幅和谐喜气的画卷。“来尝尝!这些都是从元宝山上的果树摘的,自己种的。”铺子里,红枣、杏干、桃干、核桃,样样个头饱满。咬下一口杏干,清甜果香从舌尖散开,弥漫口腔。
元宝山上,桃树、杏树、核桃树遍布山头,林立成群。村里种植的这上千亩经济林,每年能为乡亲们增收20余万元,惠及90%以上的村民,成为村民们发家致富的“金元宝”。
又是一年夏日晴,这是蔡家崖村黄杏收获的繁忙季节。蔡家崖村第一书记温宝泉,指着一棵杏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去年这些杏树都进入盛果期了,如今光这片杏林正常年景就能收100万斤。
什么样的杏子最甜?哪些适合晒成杏干?哪些适合直接销售鲜果?去年,蔡家崖村党支部专门组织出去学习考察果品深加工技术。紧接着,蔡家崖村建起了自己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对杏、核桃、红枣等进行深加工,打造系列品牌农副产品,提高村民收入。“村里的经济合作总社,在村居民人手一股,村集体产业发展了,大家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温宝泉通过建厂发展村集体产业的目标实现了,乡亲们的腰包更鼓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在杏林中行走,黄澄澄的杏子缀满枝头,果实饱满圆润,果香四溢。偶尔能碰见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扶老携幼,嬉戏林间。他们中有听闻已久第一次来尝鲜的,也有几乎年年来的。近年,村党支部引导村民搞起了采摘和农家乐,观光采摘这一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也成为乡亲们的增收新渠道。
“未来,我们也想依托设施农业,继续发展乡村旅游。融合区域特色文化,打造专属我们蔡家崖村的特色田园风光。不断拓宽新的增收渠道,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甜更美。” 温宝泉说。
夏日午后,山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修剪果树、采摘装箱。“要想这黄杏又大又甜,剪枝一刻不能偷懒。修得不好,果子就小,还影响口感。”正值黄杏上市时,大家对每一颗果实都格外上心。风来,山间掀起层层绿色波浪,携着阵阵果香飘向远方。
远方,一声汽笛长鸣,列车从青山间穿梭而来,“蔡家崖号”开进了蔡家崖人的家门口。
2018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一周年之际,蔡家崖至太原的双向对开客运列车正式开通。5年来,“蔡家崖号”已累计开行7200多趟。它带着乡亲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带着当地的红枣、杏、核桃等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它也为蔡家崖送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同时还带回了那些独在异乡的游子。
“我们这届‘两委班子平均年龄才35岁,以前都是在外边读书或者做生意的,阅历广、见识多,都有想法、有干劲儿。你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年轻人‘想干事的那股冲劲儿。”不仅是“干部班子”年轻,最近,蔡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温永利也切实感受到,村子里的年轻人真的变多了。
在蔡家崖村“红色一条街”的街口,村民温雪敏开设的“农家小院”生意红火,啦叨叨、羊杂碎、拉丝烙饼……吕梁风味、蔡家崖特色,应有尽有。
温雪敏是土生土长的蔡家崖人,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谋生,多年与父母妻子两地分居。“蔡家崖号”开通后,大大缩短了温雪敏回乡的时间。一趟趟归家之行,也让他注意到:列车上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眼看着家门口的小街越来越热闹,家乡的红色旅游发展越来越好。
“在外打拼,当过厨师、开过店,工资不算低,但刨去生活成本基本上没什么盈余了。要是在家门口就挣到钱,何必漂泊在外?” 2019年底,温雪敏辞去工作回乡开起了农家乐,用他的话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决定。
如今,像温雪敏一样主动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为蔡家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仅“红色一条街”,就商铺鳞次栉比,超市、饭店、照相馆、文创店、工艺品店……大大小小,特色各异,一片繁忙景象。
不久前,“蔡家崖号”迎来了它的5岁生日。如今,除了火车外,兴县人经高速公路去太原、离石区只用两小时。吕梁机场距离蔡家崖仅90分钟的高速路程,不少外地游客选择乘飞机到吕梁,再自驾前往蔡家崖。
航班、列车、高速,一条条通往外界的致富路,助推蔡家崖村驶入发展红色旅游的快车道,也将当地百姓的幸福感紧紧相连,百姓愈发有信心投入到蔡家崖村的旅游事业当中。
“现在是四通八达,哪里都能去。今年10月,北山互通路也要通车了。有了火车,通了高速,修了新路,我们村现在还被规划到了新城范围,县城的免费公交车直通到村口,坐车到县城只需20多分钟。县医院、党校、学校也都建到了我们附近,这以后哪还愁没有客源。”现在,温雪敏通过购票软件查看余票数量,就能大致估算出当天需要准备多少食材,“今年收入还不错,人也越来越多,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2017年,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习近平总书记同当年在晋绥边区参加对敌斗争的老战士们亲切交谈,温守慧老人就是十几位老战士之一。图/崔靖芳
站在山坡,俯瞰蔡家崖村全景。蔚汾河静静流淌,公路宛若山舞银蛇环绕村落,庄严肃穆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居中坐落。
这座由几十孔窑洞组成的纪念馆,蕴藏着数不清的红色故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和晋绥军区就设在这里。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如今,它已是蔡家崖村的“金字招牌”。纪念馆门口,一辆辆大巴车满满当当、整齐停放,几乎每个来到蔡家崖村的游客都会走进这里。
“在晋北的洪涛山下桑干河边,长眠着一位华侨抗日女英雄。抗日战争时期,她驰骋雁北、骁勇善战,是晋绥边区威震敌胆的双枪女将。她就是巾帼英雄李林……”
纪念馆内,讲解员康彦红动情地讲述着抗日女英雄李林的英雄事迹。
康彦红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内的资深讲解员,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9年。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时,她全程为总书记讲解。“那天,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作为讲解员,康彦红常常被一些来参观的客人感动,也尝试用多种方式传播吕梁精神。
有位90多岁的老人,曾是晋绥军区司令部警卫员,1948年随大军南下。有一年,老人带着一大家子从四川赶来“寻根”。那天,她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路看,一路讲,也在倾听老人的故事。当看到司令部院里那棵老柳樹时,老人家激动起来:“就是它!就是这棵树,我在的时候它就在!它还在!”老人抬起手,颤颤巍巍地想要站起来抚摸那棵老柳树,就像在与思念已久的战友问好。
这一幕,让康彦红感动流泪。她说,要讲好红色故事,让那些历史资料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吕梁精神,走进晋绥革命历史,也为村里的红色旅游发展添一份力。
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除了现场带领游客走进历史长河,在社交平台上,康彦红还开通了视频账号,讲解晋绥边区的革命历史。这是康彦红的新尝试,她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吕梁山上的红色故事。
作为一名网络新手,做一条视频对康彦红来说并不简单。
查证资料、写稿、录制、剪辑,全流程下来,往往需要花上一周多的时间。虽然耗时很长、困难不少,但康彦红却依然乐在其中:“当下,大家获取知识的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如果新的形式能让更多人了解吕梁精神,了解晋绥革命历史,我觉得很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
线下线上不断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少游客开始通过康彦红的视频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拍照打卡。
去年年末,蔡家崖晋绥文化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听闻这个消息后,温雪敏第一时间翻出家里的油漆桶,重新粉刷“农家小院”墙面。小院贴上了新窗花,温雪敏还制作了新的菜单,菜品也从原来的100道增加到了120道,打造一家有特色的农家小院是他今年的目标,“村里的发展变化,让我们在家待得踏实,也让我们有了不断向前奔跑的勇气,想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太好了,咱们村要更热闹了!总书记来之前,我都没在咱村里见过旅游大巴。现在,天天都热闹!”温矮云在村里经营着一家豆腐摊。纯手工的豆腐,一斤两块钱,一盆一百斤,豆子的清香老远就能闻到,“咱也没想过还能吃上这旅游饭。现在来一辆大巴,半盆就没啦!”
目前,蔡家崖村半数以上的劳动力都在从事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产业,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旅游业带来的收入,实实在在地改善着当地民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里建起的3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能给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村集体还拿出资金给全体村民代缴医保费用,全村村民医保参保率达100%,解决了村民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村里还设了多个公益岗位;村级卫生所服务也更加高效,村医每天在岗,方便群众就诊,村民看病难问题得到解决。而游客的增多,也为当地的绿色农产品和手工制品打开了销路。
在蔡家崖村,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面向未来,温永利信心十足:“最近几年蔡家崖最可喜的变化不单是名气大了,更重要的是大家有动力了,想发展,愿意绞尽脑汁搞发展。大家相信只要努力奋斗,不断创新,日子便会越来越好。”
环境美了,经济活了,路子宽了,更新快了,蔡家崖村宛若新芽破土,发展节节高。
蔡家崖村是整个吕梁蝶变的缩影,一个个蜕变故事,生动讲述着“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
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吕梁人民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续写吕梁精神的当代注脚,在这片黄土地上升腾起更多希望与力量。
如今的吕梁大地,千沟万壑皆被绿意包裹,宛若蜿蜒的“绿色长城”。葱翠的山林将黄沙漫漫变为云海腾腾。泥不再下山,水不再出沟,干旱少雨的气候成为过去式,“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景象也不再仅存于想象之中。山如黛染,水似碧玉,白鹭、黑鹳等一大批候鸟在吕梁山上安了家。
“过去一到夏天,河里蚊子苍蝇成群嗡嗡叫,路过这还得捂住鼻子躲着走,现在河水清了,小鱼小虾也游回来了,没事儿还能在河边纳个凉。”文水县裴会村的吴大爷怎么也没有想到,从自家门口流过的磁窑河能告别“黑臭”,重现清澈。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煤独大”,曾是吕梁的主要产业格局。而今,高质量发展变成了吕梁产业发展的新旋律。
一节节的运输带上,汽车零件被工人与智能机器装配、检测、改制……氢燃料商用车整车生产车间内,曾经拉煤的大排量柴油重型卡车在这里脱“碳”换骨,变成标载版49吨氢燃料卡车。长期“兴于煤、困于煤”的吕梁正将氢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抓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近年来,吕梁市空气质量已在汾渭平原11城中排名第一。家住离石区的张大爷,也爱上了散步,“以往老年人一年到头,因哮喘要跑好几趟医院,现在,空气好了,哮喘也好了”。
“不仅是空气好,现在生活也真方便。俺们还有个‘吕梁通,坐公交、办手续、买口罩、看病……‘嘀一下,手机啥都能搞定。”张大爷介绍,当初为了赶上变化,报了老年学习班,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现在来看,这班报得可真值。”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曾经,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让多少人对吕梁心驰神往。
黄土地上四季轮回,如今的吕梁風光更胜。历史的回音与当代的注脚,共同续写着吕梁精神的新篇章,化成奋斗路上的不竭动力。日出东方,吕梁市中心的世纪广场,初升的太阳跃出林立的高楼。日光洒向这片红色故地,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在新时代新征程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