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勇
江苏的如皋市处在长江之尾。如皋的作家谢爱平每每和我谈起地域文化,都会因为住在长江尾而骄傲。他说,长江一路奔来,长江文化到了如皋市愈发变得厚重。我对谢爱平说,郑州市的须水河是贾鲁河的支流,而贾鲁河是淮河的支流,淮河是长江的支流。你们如皋市的文化厚重中有我们郑州市须水河的奉献。
相信谢爱平已经知道在郑州市有一条河叫须水河,我也接受读者朋友说“不知道须水河”。但是,无论知道或不知道,须水河一直在潺潺流淌;无论知道或不知道,并不影响须水河犹如一条红线串起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璀璨的明珠,其耀眼的光芒一直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闪耀……
所以,我要说,大哉,须水河!
沤麻坑水,岵山之泉,汇聚成浩荡之水
关于须水河,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须水河,属淮河流域贾鲁河水系,发源于荥阳市贾峪乡岵山(古称嵩渚山)东麓沤麻坑,由南向北流经贾峪乡、须水河镇后至惠济区岔河村与索河汇流,全长35千米。
不过,查遍历史典籍也没有查到须水河源自岵山(古称嵩渚山)东麓沤麻坑的记载。《宋史·卷四十七》曾有这样一段文字:“汜水出玉仙山,索水出嵩渚山,合洛水,积其广深,得二千一百三十六尺,视今汴流尚赢九百七十四尺……”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出自嵩渚山的索水水源极其丰富,与洛水合为一体后,积其广深,达2136尺。或许,百度百科的记载是以讹传讹,把索水之源登记成了须水河之源?
为了印证这个判断,我从郑州市高新区的须水河段出发向上流溯源,发现了两个沤麻坑村,一个在新密市,一个在荥阳市。荥阳市的沤麻坑村确实属贾峪乡,却不在岵山的东麓,离岵山有着较远的距离。我首先来到了荥阳的沤麻坑村,让我倍感失望的是,从地形地势上来看,沤麻坑村显然不具备成为一条河流水源的条件。但是,在这里,我却收获了有关沤麻坑的知识。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之所以称之为沤麻坑,是因为这里的群众有种植苎麻的习惯。苎麻成熟收割后,削去茎叶后打捆放进村前水坑中沤制。经过沤制的苎麻,细纺可以做布,粗纺可以做成麻袋。最原始的办法是打绳,可以用来捆扎物体。
一个叫沤麻坑的村庄,当地的土壤当是适应种植苎麻,产量大,才需要集中沤制的水坑。从农作物的种植可以判定当时的生态环境。苎麻是深耕性作物,山坡地应选择背风向阳或山间平坦窝地,坡度应在30度以内,遇到5度至15度的坡地时最好筑成水平梯田。此处不仅看不到苎麻种植的迹象,也无法确定具有苎麻种植的传统。正值春节,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已经回到村里。不过,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老者,从他们口中都听不到有关苎麻的故事了。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新密市的沤麻坑还是荥阳市的沤麻坑,都无法确定是须水河的发源地。
历史上的岵山被茂密的树木覆盖,起到了很好的涵养水源的作用。有水就有田,岵山周围形成了大面积的良田,物产丰富。特别是岵山向东北的方向,沿须水河两岸农耕业非常发达,粮食产量高,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派兵西出函谷关攻打六国,首先要占领这片富饶之地积攒粮草。所以,当秦将白起率领虎狼之师准备进攻楚国时,楚国在岵山的高山密林中设下埋伏,烧掉了秦军的辎重粮草,截断了秦军的退路,大败秦军,给楚国赢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据当地的史志记载,岵山之战,楚军几乎生擒秦将白起。这也为楚国留下了祸根。公元前278年,白起为雪前耻,主动请缨,率数万兵马深入楚境,一举攻破楚国郢都。《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陈在今河南淮阳。面对白起的进攻,楚国的军队再也没有反抗能力,楚王带领众臣匆匆忙忙逃往陈城避难,同时将国都迁到了陈城。
如今的岵山已经没有当年秦楚交战时的高大巍峨,密林深深,在我面前的是一座海拔高度不足300米的圆锥体形山体。岵山东北缓而西南陡,由三叠纪红砂岩构成,石质坚硬,可作建筑材料。好在山上有一个岵山道观,须水河的故事才不至于湮灭。岵山道观的山门两侧有副对联:“凤形涌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上面是“岵山道观”的繁体匾额。走进观中,森森树木迎面而来,斋醮科仪音乐声声绕耳,朱红的殿柱撑起道家天地,七彩琉璃瓦闪烁着道家的光芒,这里处处飘逸着庄严、虚幻、缥缈的气氛,俨然是神仙洞府、蓬莱仙山。听到我为寻找须水河的源头而来,岵山道观的住持道长告诉我说,过去,岵山道观有一眼泉水,被称为须水河泉,还竖了一块石碑。前段时间,有人寻须水河源寻到道观,说此处是索河的源头,他还感觉莫名其妙。不过,想到须水河最终和索河汇聚成索须河,此处被称为索河的源头也是有道理的。
岵山道观的住持道长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须水河源之说,而是辩证地把索须河引入进来思考,从而解决了须水泉和索水泉难辨的困惑,实是难能可贵。
站在岵山道观山门前,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其阡陌纵横,沃野千里,隐约可见须水河留在其中宛如长龙的痕迹。从岵山发源以后,须水河一路向东北而行,经荥阳市的京襄故城,在须水河古镇稍作停留,留下了一个个千古流传的佳话;而后,须水河折转向北,一路浩浩荡荡,在郑州市高新区留下了碧波万顷的天健湖、双湖科技城,给高新科技插上了生态的翅膀,打造出了一座宜创、宜业、宜居的家园;流过高新区后,须水河与索河在郑州惠济区的古荥镇岔河村胜利会师,称之为索须河,汇入贾鲁河后,浩浩荡荡向南流去……
沧海桑田,畅歌历史,成就着生态之美
无论是历史典籍记载还是考古挖掘,都印证了历史上的须水河几经改道,沧海桑田。如今的须水河和当年的须水河相比,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须水河流经的方向基本沒有改变,几经转向之后流入长江。
历史,同样是一段沧海桑田的故事,帝王将相轮番登场,几度衰败几度兴盛。
公元前1508年,商王太戊之子仲丁任商朝第十代君主。
商代前期处于游牧渔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阶段,人们还没有掌握改良土壤的技术,更没有生态保护的理念,粗放耕作的刀耕火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开垦一片耕地只能种植一季粮食,接着土地就荒废了,只好另寻土地刀耕火种。到了仲丁父亲太戊时候,东方的夷人逐渐掌握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商夷之间的战争不断。为了使商王朝的人民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也是为躲避战争的侵害,仲丁继位后,带着他的子民们来到了须水河畔,史称“仲丁迁隞”。
自仲丁迁隞始,商王朝经历了“仲丁迁于隞,河亶甲乙迁于庇,南庚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的九世之乱。史学家笔下的“九世之乱”只有概括的叙述,没有具体的乱法。在当时的人们心中,王朝是一个人或是由该人影响的家族所有,没有人想到推翻王朝。所以,九王之乱不是王朝更迭的乱,而是三纲五常之乱。特别是因为“兄终弟及”制度的分崩离析,导致王位在传承时产生异议,志向高远的王子仲丁离开都城来到“隞”另称为王,其卓越的国家治理能力,天下人心归附,隞遂成了当时的政治中心。
仲丁迁隞的隞都就在如今须水河畔的小双桥遗址。小双桥村是郑州市高新区的一个行政村,改革开放前,小双桥村是一个标准的农业村庄,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小双桥村前面是一条引黄干渠,把黄河水引进郑州西郊的西流湖,最终通过郑州市民的水龙头流进千家万户。小双桥村的四周大多种植有杨树或桐树,这两种树木都是盖房建屋的好材料。遥想当年,仲丁迁隞到达小双桥村时,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参天大树,才能支撑起隞都的建设。
考古挖掘发现,隞都遗址不仅有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场、祭祀坑、奠基坑、灰沟,还有与冶铜有关的遗存等文化遗迹及大批陶器、玉器、骨器等质料各异、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无论是从城市的规制还是从生产资料的集中来看,隞都无疑是一座繁华的都城。
离开小双桥遗址,顺着须水河溯水而行10千米左右,就到了东赵遗址。东赵遗址约有100万平方米,嵌套着“大、中、小”三座城址。如果按年序排列,小城最早,是新寨期城址;中城次之,是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大城初步判定是东周时期的城址。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文明程度越高的时代,修建的城池越大,东赵遗址的三座城池印证了这个观点,其相对完整的年代序列为我们研究夏、商、周三代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在东赵遗址所在的东赵村,处处传说着“少康中兴”的民间故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第二位皇帝太康不理国政、沉迷享乐,结果被有穷氏的首领后羿趁机攻破了都城,丢了性命。后羿夺取政权后先是立太康的弟弟仲康做傀儡,仲康死后又立了仲康的儿子相。后来,后羿的义子寒浞不仅杀了后羿,还尽灭了夏后氏全族。夏王相怀孕的老婆后缗逃回了娘家有仍氏封地生下了相的遗腹子——少康。
在外公家长大的少康立志报仇雪耻,复兴夏王朝。外公就给了他一块名叫纶城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人。少康在纶城训练士兵,日夜谋划复国大业。当他的队伍日益壮大后,他发现这块土地太小了,根本不能操练出更多的军队。所以,少康带着部下来到了须水河畔建立了自己的王城,也就是如今的东赵遗址。在须水河畔,少康兢兢业业,勤于政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杀掉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历史上把这段故事称之为“少康中兴”。
商王仲丁的隞都在须水河之左,夏王少康的王城在须水河之右。两个遗址一条河,贯穿了夏商周时期的两座都城。可以这样说,须水河在上下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圆满地完成了力挽狂澜、延续王祚的使命。那么,对于年轻的商王仲丁、年少的公子少康来说,是什么原因吸引他们来到须水河畔建立自己的王城呢?考古学专家说,无论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当时的生产资料极度缺乏,生产力极其低下,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能生产出建设都城需要的木材,以及供养都城所需要的粮食。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当须水河离开岵山源头后,一路奔腾,在如今的郑州高新区河段展现出了她迷人的生态之美:两岸茂密的森林可以生产出供应都城建设的木材,须水河丰沛的水资源可以生产养育都城人口的稻麦黍菽稷,须水河两岸有着良好的狩猎资源,可以弥补粮食生产的不足。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在岵山的交战,还是仲丁在须水河沿岸设立隞都、少康复兴建立王城,那个时候,须水河还不叫须水河,而是称为濉水。说到濉水河改名为须水河,就要讲一下刘邦和项羽之间的鸿沟对峙。公元前205年,刘邦偷袭彭城不成,被项羽击败,仓皇北逃,在荥阳附近坚守,被楚军围困了一年多时间。突围无望,刘邦手下大将纪信使用诈降计,刘邦才得以逃离荥阳。刘邦逃出后,在虎牢关败楚军,占领成皋城。项羽听说成皋城失守,领兵回击占领荥阳、成皋。自此,刘邦和项羽带领的楚汉两军在鸿沟形成长时间对峙。
楚汉时期的濉水河和鸿沟距离非常近,即使历经多次改道,如今两地相距也不過20千米。在当年的楚汉鸿沟对峙时,围绕濉水河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胜其数。公元前203年深秋,项羽在濉水河对岸设伏,故意露出败象,引诱刘邦进入伏击圈。面对溃败的楚军,刘邦大喜,准备亲率汉军乘胜渡河追击,彻底打败项羽。张良看到项羽部队军容齐整,判断其中有诈,汉军贸然追击必然会中项羽的圈套。这个时候,恰逢濉水河河水泛滥,张良就对刘邦说:“见险能止,大易知之,请少须。”刘邦侥幸脱险,对张良佩服不已。刘汉王朝建立后,为纪念张良的神机妙断,刘邦遂下旨将“濉水”改为“须水河”,一直沿用至今。
纵观古今,河流治理,须水河是大文章
人有生老病死,河有兴旺衰败,如今的须水河已经不是从荥阳市贾峪乡岵山(古称嵩渚山)东麓沤麻坑流出的源泉活水了,早已变成了季节性河流,主要承担着荥阳市东南部、郑州市中原区西南部的防洪排水任务。尽管经过了多年的治理,目前须水河一些河段依然杂草丛生,主河槽较窄,两岸边坡规则不一,冲坑、冲沟、黄土状陡坎比比皆是,抗冲刷能力差,汛期易遭受冲刷造成塌陷,进而影响河道行洪。河道两岸缺乏防汛道路,汛期防汛能力不足。旱季的时候缺少水源,河床低洼处积着污染源发酵后的黑色河水,冒着厚厚的水泡,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到了雨季,上游下来的洪水沿河宣泄,各种各样的遗弃物浮在水面上横冲直撞,冲撞成白色的泡沫。
说起防治污染,郑州市高新区原环保局副局长吴明君对我说,他曾经带着人连续两年开展沿河巡查,“暴雷”不断的排污管道最让他头痛。为此,他每巡查到一个管道就记上笔记,同时标记上这些管道可能的排泄时间。“当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记者进行比赛!”吴明君对我说,“发现管道排污必须第一时间解决,一点也容不得迟疑。否则,接到群众的举报后,记者发了新闻出来,立即就会受到处分!”
也就是在这次谈话中,吴明君告诉我说,须水河的水是高新区“买的”。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是从上游流下来的。后来,一篇新闻报道印证了吴明君的说法。在《大河报》的一篇新闻报道《问渠哪得臭如许,因无源头活水来》中有这样一段话:“郑州市水务局河道管理处一所一位负责人说,须水河上游没有径流,河水来源主要是购买的黄河水和热电厂的中水。热电厂有环保部门的检测报告,经检测中水质量符合河道景观用水相关指标。”
没有自然水源,须水河治理给沿途政府的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各自设坝截流,争取留住更多的水资源。在郑州市高新区的须水河段,我就看到了三条水坝,每一条水坝都抬高了水位,形成了落差。须水河被打造成了高新区的生态环保之河、安家乐业之河,天健湖是利用须水河的落差打造的。从天健湖的名字看,可见当时的执政者一腔的热血和抱负,《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作为郑州市高新区唯一的人工湖,天健湖打造了符合科学规律的生态循环系统,无论是水资源的再利用还是动植物的生态多样性都得到了体现。岸边种植有各种各样的水草,水里鱼虾悠闲地游弋。远处的水面上有野鸭、水鸡等水鸟往来穿梭,忙于捕食;岸边是各种各样的花草,堤岸上是高高大大的树木……围绕须水河打造了双湖科技城,科技城内不仅有高科技企业入驻,还有高品质的房地产项目,供应的土地价格比起其他地区要高很多。这些,都是因为邻近须水河,须水河里有清水,水里有鱼,岸上有树。可以这样说,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招商来了高科技企业,还创造了丰厚的效益。
记得小时候听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其中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的歌词。当我第一次去寻找须水河的源头,聆听历史的讲述,很快就被须水河折服,成了须水河文化的拥趸者、学习者,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须水河的伟大。我从心中喊出的“大哉,须水河”包含了两层认识。一是须水河文化的厚重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掘、去传承,像郑州市高新区治理须水河一样,逐步恢复她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二是须水河的桀骜不驯值得我们重视。
须水河,真的很伟大。
大哉,须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