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雅婷 图|中国歌剧舞剧院
《侠影·咏春》是一部由江门市委宣传部、鹤山市委宣传部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出品的音乐剧。由导演钟浩,作曲陈思昂,编剧杨硕、谷依曼,执行导演张阳,舞蹈总监唐诗逸等共同组成主创团队,蓄力五年共铸精品,于5月13、14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进行了连续四场演出。
该剧取材于咏春一代宗师梁赞(梁德荣)的生平事迹,讲述清末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梁赞与师父抵御外敌未果却反遭通缉,在心系家国的忧虑悲叹中避世于市井巷陌之间;在历经同胞被外敌杀害、亲朋被强盗欺压之后,梁赞最终明白行医仅能医治肉身而非内心,遂打破曾经许下的隐世誓言,弃医归武,以咏春的侠义精神为引领,以扶危济贫、保家卫国为宗旨,开馆传艺并广结天下义士,将咏春武学发扬光大。
由于本剧以武侠故事为背景,因此以“武”代“舞”成为本剧一大特点。剧中多次出现咏春学派的标志道具——木人桩,除了梁赞所用的练习木人桩以外,舞台上还有4个高4.85米的巨型木人桩,在不断走位变换中构建出医馆、戏院、码头等场景,映射咏春学派在命运巨轮和历史长河中始终屹立不倒的坚定信念。舞美设计陶雷认为,舞台上各不相同的木人桩包含着地域文化气息,结合骑楼、牌坊等历史痕迹共同营造出史诗般壮丽的力量感。同时,剧中还有一个极有特色的设计,即五位身穿武服、头戴斗笠的五架头演奏员,她们在剧中并不仅仅是乐手,还随时根据剧情转化为剧中角色并融入戏剧当中,如“影”一般将该剧武侠特色与岭南文化背景相结合,以武术与音乐相融合的形式展现咏春学派的刚柔并济。除此之外,咏春拳的独门刀法“八斩刀”也在剧中有所呈现。
音乐元素方面,因剧中故事发生在岭南地区,其音乐设计必然离不开具有百年历史沉淀的岭南音乐。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作曲家陈思昂于2013年就职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近年来一直在从事岭南音乐创作,对岭南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此次创作将十余年积累的岭南音乐创作经验融入该剧之中。
《侠影·咏春》的创作采用了多首耳熟能详的传统广东音乐,无论是舞台上可见的众侠士现场演奏,或是背景音乐中穿插的地方小调,抑或是人物歌曲中的音乐素材,处处彰显岭南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头戴斗笠的众侠士民乐演奏员便是以广东音乐“五架头”——粤胡(广东高胡)、椰胡、扬琴、笛箫、阮(或秦琴)的表演形式为原型。五架头是最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小型室内乐形式,已有近百年历史,《侠影·咏春》中五架头的多维运用是该剧中的一大特色,更是音乐剧史上的首次创新。其次,作为以普通话念白和演唱为主的音乐剧,开场即出现的粤语演唱和粤剧扮相亦是本剧地域文化显现的一大亮点,在剧情初始即展示出独有的环境特色。再次,传统素材运用方面,广东音乐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旱天雷》作为主要音乐素材贯穿全剧始终,加花冒头的灵活音型为剧中武打氛围的迅疾之势更添色彩。全剧共有歌曲25首,作曲家陈思昂在主人公梁赞的音乐设计上,采用了《春风得意》的素材并将旋律节奏放慢拉长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而侠女琴心首次亮相的一幕中,身为粤剧名伶的她所演唱的《苏小妹三难新郎》旋律也取材于广东童谣《月光光》,多个地方音乐的巧妙使用为本剧渲染出浓郁的岭南人文风情。最后,在艺术立意方面,《医人医心》的独唱片段成为全剧剧情发展冲突的重要转折点。梁赞最终勇敢面对自我的吟唱,是其个人意识的苏醒,是咏春学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表现,更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华儿女奋起反抗、自强不息的时代缩影。正如鲁迅也曾有过“弃医从文”的经历一样,梁赞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感叹于避世行医的无奈之情,最终顿悟只有自立自强才能真正实现保家卫国的理想。
作曲家陈思昂曾提到“广东音乐五架头并非仅在本剧舞台视觉表演上作为亮点,而是真正地融入整个音乐创作之中”。剧中民乐甚至替换掉了部分电声乐器,比如阮替代了一部分电贝斯的功能,扬琴则替代了一部分电吉他的功能。这些对照与碰撞不仅是戏剧冲突中的古今对照,更是时代背景下,岭南地区因地域特性和经济发展交融所产生的文化冲击的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照与融合下,该剧从音乐创作上真正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理念。
“侠影”与“侠义”谐音,侠影之“影”暗喻咏春之侠义精神如影子一般无处不在,正如众多武者生存于三教九流间,但侠义精神却是亦影亦光,如“影”随行。该剧展现了梁赞的一系列心路历程,无论是避世之“暗影”——化身为治病救人的坐馆大夫;还是侠义之“光影”——蜕变为传扬武术精神的一代宗师,均以侠者之风展现平民英雄的家国情怀。编剧杨硕对该剧的期望同样包含“影”之实质的理解:“中国人对英雄最朴实的理解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真正的英雄不是悬刀佩剑,而是藏在深巷烟火里的普通百姓”,杨硕将这一理念通过剧本设计传达出平民英雄的伟大精神。导演钟浩更是在全剧把握上意图通过武学精神的传承宣扬华夏儿女的铮铮铁骨和民族魂魄。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田彦认为“咏春不仅代表着侠义的武学文化,更是优秀民族精神的展现”。在本次《侠影·咏春》的排演中,院中优秀的歌舞演员为该剧贡献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咏春学派所追求的“以柔克刚”包含着中国千年以来传承的“和谐”“中庸”哲学思想。“和”与“同”不同,“同”是将同质、无差别的事物归为一处,“和”则兼容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追求对立统一。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精神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包容、道家思想的洒脱、禅宗思想的善念,体现出中国古人对“天人合一”“天地和谐”本质的深入认识,亦成为咏春精神的至高追求。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咏春武者隐身市井之中,更敢于展露在斗争面前,以平民之躯力承保家卫国之重担。由此,《侠影·咏春》将传统岭南元素融合于艺术表现之中,演绎一代宗师梁赞为主线的咏春学派故事,在咏春的侠义背后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民族自信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