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墨霖
那匹本色的布,带着它的每一丝每一缕,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穿越到现在,还仿佛不带一点儿历史的尘埃。
那是一块颇有质感的夏布:细细的丝纵横交错,未到之处,呈方形形成一个个小孔洞。竖列的丝上,还残留着一点棕黑的枯萎的苎麻颜色。那些颜色无规律地在上面分布着,仿佛迎接着历史的流水向前奔去。这块夏布看上去很粗糙,但它却记录着历史的精细痕迹。
《湖南通志食货篇》云:“浏阳苎布有值二三钱一尺者,工细不减湖纱。”那是一块细腻的夏布,被染上水墨画的精彩,墨色渗透进丝丝缕缕间,满是历史人文的雅致风韵。画上的人驾着一叶小舟,漫游在清晨水雾弥漫的浏阳河上。
夏布是民俗活动的标配:婚丧少不了它,平民离不开它,贵族丢不下它……
有诗云:“一家一个沤麻池,沤得黄麻白似丝。郎自打麻侬自绩,大家辛苦作家私。”这是浏阳河边热闹的漂麻、绩麻的场景。
如今,我有幸在展示中心里看到绩麻之景:那个老人微弯着腰,牵引着绿色的苎麻丝,绕步走来走去,把丝牵在羊角梳上,顺便区分好与坏的丝线。苍老的手,却显得灵活多变,轻巧地将丝插在需要的地方。穿过纺织室,只见一位织工手脚并用,推着梭子,线被一根根纺于布中。进入储藏室,一匹匹的布悬挂在天花板上,静待时间和空气将自己晾干。
透过那一匹匹长长的夏布,我仿佛看见古代农民穿着布衣在田间耕作的背影,想到学子中举时脱下布衣的欣喜;看到人们失去亲人的悲痛,披麻戴孝时的眼泪;想到女子出嫁时的欣喜,大婚时对红夏布口袋的不舍;我更能想到马王堆出土的夏布的精细。
丝丝缕缕,或密或疏,从千年前穿越而来,不留一丝历史的风尘。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保持传承的姿态,守护好自己的文化之根。我们不能白白地丢掉一块宝贵的布料,更要守住其它的文化遗产,站稳自己的文化立场,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夏布,愿你能携着其它文化遗产一起,继续用自己的丝丝缕缕,穿过未来的许多千年。
‖湖南省長沙市怡海中学
‖指导教师:杨静